所谓“三礼”,指的是《仪礼》《周礼》和《礼记》。
1.礼的政治性
关于礼,儒家有“三本说”,什么意思呢?我们常常听说“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生命之本,“亲”代表家族之本,“君师”代表政教之本。由此看来,儒家的“礼”有包罗万象的野心,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制度。
儒家认为,礼是治乱的根本,所以要实行礼治。在没有礼的时候,各人有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边际,大家就产生了纷争,社会就会动乱。于是君师们制定了“礼”,大家就懂得了长幼、尊卑、贵贱等,就各做各的一份儿工作去。如果不服从“礼”,就要受到严厉的制裁。这样的“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教人建立起社会的秩序,所以说它是一种政治制度。
2.礼的宗教性
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信仰。人们信仰天地,信仰祖先,因而就产生了祭祀的仪式。在儒家看来,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所谓“报本返始”,就是是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勉力去报答之意。其实今天看来,这信仰里不单单只是怀德,应该还有畏惧天地、祖先的威严的成分,所以人们在感谢和恐惧两种情感的支配下产生了种种祭典。不过儒家只强调感恩的一面,比如儒家的丧礼,最主要的三年之丧,就是建立在感恩的基础上的;然后根据恩谊的亲疏,再定出各个等级的差别来。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3.礼的生活性
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秩序和规矩。比如婚丧嫁娶各有一套程序,不可马虎,这既是表示郑重,也是表示敬意和诚心。平日里对待人,对待君主,侍奉父母,对待兄弟姐妹,对待子女、夫妇和朋友,也都有一套规矩,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才算能做人,人人能做人,天下便太平了。这些规矩也是“礼”的一部分,虽然还有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使“礼”具有了生活性。
4.礼乐的关系
我们常常把“礼乐”并称,其实乐是附属于礼的,用来弥补仪文的不足。乐包括歌和舞,其绵延和融合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就是乐本。乐可以使人平心静气,互相友爱,可以让人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如果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友爱,自然就没有了贪欲、祸乱、欺诈等行为,自然就会天下大同。所以说,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与政治是相通的。一旦礼崩乐坏,那么政治也一定陷入了混乱的境地,所以说审乐可以知政。
5.“三礼”的特点
关于礼,汉代的学者们学习的是三种经书和无数的“记”,这三种经书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经亡佚,《仪礼》和《周礼》虽然相传是周公作的,其实应该是战国时代的产物。《仪礼》主要针对士,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非常繁琐,几乎达到不通人情的地步。《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是儒家是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以及礼论之作;所记述的礼制有可以实施的,也有理想化的,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礼记》和四十九篇《小戴礼记》。大戴的名字戴德,小戴叫戴圣,是大戴的侄儿,相传他们是这两部书的编辑人。后世所说的《礼记》,多半专指《小戴礼记》,从学习和理解的角度看,《小戴礼记》更容易一些,所以学习的人也比较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