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25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曾子讲:“圣贤在经典里所说的平天下在于治其国,大概是讲由家延及到国,再由国延及到天下。它们虽然有形势上的远近不同,然而天下的人心,却本来就是相同的,所以以如此大的天下,而以一人诚心来平,是凭借教化教导的权利和百姓之心相互感应互动的结果。比如上凭借事奉老人之道,在家里孝顺父母,本初并没有在意别人怎么看,也没想到其他人孝不孝,而国内的百姓却受此影响,都兴起了孝顺父母的民风,这就是国人都具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比如上凭借事奉兄长之道,在家里恭敬尊重兄长,也没有考虑别人会不会尊重兄长,而国内的百姓受此影响,也都兴起了恭敬尊重兄长的民风,这就是国人尊重敬爱兄长的心是相同的;比如上在一家之中抚爱孤幼,也没有考虑百姓是否违背,而国内的百姓全都仿效他的赤诚之心,而没有违背的,这是国人体恤孤幼的心是相同的。”
对父母尽孝,恭敬兄长、慈爱孤幼,这三项,做到了上行下效,如此则一个国家就如同于一个家族,而天下众多的国家也就如同于一个国家一样。所以平天下的君子固然有道来这样做,因为他有相同的心处于各自最恰当的道理之地,使天下凡是有:想对父母尽孝,恭敬兄长,慈爱孤幼愿望的,都如一个人的心一样,没有一丝不齐,也犹如匠人制造器具,用矩来度量,而使其没有不方的。这个道理简约而易于操作。
张居正讲:这是解释经文里治国,平天下的话。下面老字,是指父母。上面老字,是指尽事奉父母之道。兴,是兴起。恤,是怜爱。孤,是孤幼。倍,是违背。絜,是度。矩,是为方的器具。曾子说:“经文里所讲的想要平天下在于先治其国,是何道理呢?因为天下没有不同的人心,人心没有不同的道理,惟有看人君是如何的倡导。比如上能以事老之道,孝顺自家的父母,则国人便都兴起于孝,而善待自己的父母。上能以事长之道,恭敬自家的兄长,则国人便都兴起于弟,而善待自己的兄长。上能怜爱一家的孤幼,则国人也都如君上一般,慈其孤幼,而没有违背之人。这孝、弟、慈这三件事,如此这样的上行下效,可见人心之理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一国的人心既然和一个家族的人心一样,那么天下的人心,和一国的人心有何不同呢?所以在上的君子,因此有个絜矩之道,度量这个必然相同的心,让他们各自处于最恰当之理的地方,使天下凡是有孝、弟、慈,愿望的人,都能随着各自的缘分尽心去做,而内心没有不齐的,就如同匠人制作器具一般,用矩来度量,而使其没有不方的。”这絜矩是平天下的要道,将在下文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