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22

作者: 明道1968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08:15 被阅读8次

    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22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曾子讲:“对父母尽心侍奉的尽孝,对兄长敬爱尊重的尽弟,对幼小爱护的尽慈,尽到了这三项,就可以服务君主了(事君)、服务上级长辈了(事长)、管理百姓了(使众),因为此中蕴含的道理,是皆出自于内心的至诚所致。比如拿‘慈’来讲,往昔周武王作《书》告诉康叔说:作为人君,保护爱惜百姓,当如慈母保护赤子一般(赤子:初生的小儿)。赤子初生不久,不会说话,还不能表达他的心思,全赖母亲以至诚纯真肯切之心,多方面和他沟通以后,才能获得赤子的心思。赤子所求的,母亲做的未必都一一符合他的要求,然而作为母亲,自己内心的喜悦满足,必然也是赤子之心的喜悦满足,即使相差,也不会太远。盖这种保护慈爱赤子的心,是自然而然的,人人都有,不用刻意的去学也会拥有,从来没见过,世上的女子先去学抚养幼子的方法,而后嫁人的。保护慈爱赤子如此,所以管理百姓的方法(使众)就可知了,至于事君、事长,不又可以以此类推吗?至于所说的没有离开家,而君子的教化已经在全国成功了这个说法,根据上面所讲的道理来看,是确信无疑的了,而且其起到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人君自己尽其孝慈之道以教化家族成员,使整个家族之人父慈子孝,相亲相爱而都能做到仁,则全国上下的百姓,都会在看到以后,有感而触动自己,从而以他们为榜样,奋发学习仿效,这样仁之风气在全国就会兴起;自尽其弟之道来教化家族成员,使整个家族成员之间,做到了兄友弟恭,有秩有序而都能礼让,则全国上下莫不受其鼓舞纷纷效法,而礼让之风气就会在全国流行。假使不然,家族没有仁、让的教化,国家就鲜有仁、让之风气的流行,一人在上,如果贪欲背理,则全国之人都会受其熏蒸而沾染上此种习气,那么悖乱的事情就会由此兴起。一国的仁、让之风气是起自于一个家族的仁、让之风气,而一个国家的祸乱是由于一个人的此感彼应,这个彼此的感应,其发动的时机就像射出的箭奔向靶子一样,是无法阻止的,所以古语说:“一言之失便足以败事,一人之正即足以定国”,正是这个意思。

    作用管理国家者,必须谨慎的审察以上所讲的这些,而郑重的设立教化的根本。

    张居正讲:这一节是承接上文说的,看到孝、弟、慈所包含的道理,是人心原有的,不需要刻意的去学习。《康诰》是《周书》篇名,赤子是初生的小儿。武王作书告诉康叔说:为人君者,保爱那百姓,当如慈母保爱那初生的小儿一般。曾子引用此言而解释说:“初生的小儿,不会说话,要保爱他。怎么能够知道他的意思,只是因为做母亲的爱子之心,至诚至切,以这样的至诚至切之心,而揣度赤子的心意,虽然不能一一都符合他,可是也不会相差太远。然而这个保爱赤子的心,人人自己又不学自会。几时曾经见过作为女子,先学会了抚养孩子的方法,然后才去嫁人的,可见保爱赤子都是出于自然,而不需要刻意去勉强。”这种对幼小的慈爱之心,既然是出自于自然,那么,孝、弟之心,也没有不是出于自然的,但能识其端倪而加以推广,则所以人不出家门,而其教化在全国成功了,就在这里。“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这是讲教化在全国成功后的效果。仁,是以恩相亲。让,是以礼相敬。一人,指君说。贪,是好利。戾,是背理。机,是机关发动处。偾,是覆败。曾子承接上文说:“君子不出家门,而其教化在全国成功,既本于一理,又出于自然,人君果真能以仁,教化于家族,使整个家族成员父慈子孝,欢欢喜喜的通过恩情相互亲爱,则一个国家之中那为父子的,受此感触,也都能兴起仁的风气。能以礼让教化于家族之人,使家族成员之间,兄友弟恭,秩序井然相敬有礼,则全国那些为兄弟的,受此感触,就会兴起礼让的风气。如果为君的,不仁不让,好利而在百姓身上取利又无有限制,背理而又行事失当,则一国的人,也都仿效,而悖乱之事,就由此而起了。一国的仁让风气,是由于一个家族的作用;一国的作乱,是由于一个人的原因。可见在上有此感,则在下有此应,其机关发动处,自然是止遏不住。所以古人说道:一句言语说的差失,便至于坏事,人君一身行得好时,便能安定其国,正是这样。”为人上者,应该戒贪戾以绝祸乱的开端,而身体力行仁让,以为定国之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ew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