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44386/5faf914d62a33df5.jpg)
1
在我年幼的记忆中,家乡有位小镇上无人不知的疯子,人称华儿。一九六九年冬在全国大流行的病毒性脑膜炎疫情中染病,脑积水开刀后留下后遗症,导致大脑受损,经常失控。原本的他天资聪慧,成绩极优,成为华儿疯子后的他,在路上碰到哪家的小孩子也都要嘱咐一声:好好学习。但小孩子们都很害怕,躲之不及。
与我们的躲避不同,幼时生活在北京城南的林英子,在她生活的周遭也有一位疯女秀贞,与北大学生私定终身,学生被当权政府逮捕,自己未婚先孕后初生的婴儿被父母扔弃,从此沉浸在过往的甜蜜回忆中,清醒在如今的现实破碎里,时常疯癫。孩子害怕她,周遭人闲言闲语、避之不及,而英子用年幼而纯真的心灵予以疯女陪伴。
英子的哭,英子的眯成月牙儿般地笑,英子看着学生被捕的好奇疑问,她的纯真、灵性,深深地烙印在成年的我们的心中。这是一个孩子的世界,不染纤尘,却生动纯净无比。
她会哭泣着扑入家中帮佣宋妈的怀抱。因为宋妈失声痛哭,失去两子,多年后才知情;
她是家中贫寒、为提供弟弟上学,不得已去偷窃的小偷的唯一的心事倾听者,面对偷儿不知自己究竟是好人坏人的自问,英子说:“我分不清海与天,也不知道你是好人还是坏人,你见过大海吗?”
……
林英子是谁?
![](https://img.haomeiwen.com/i2444386/912d961a1505c0c6.jpg)
2
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城南旧事》是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电影,它以清新隽永的散文叙事方式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历程,也以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深深地打动了几代人的心。
林英子从《城南旧事》而来,当她蹦蹦跳跳地走进我们的视野时,那纯真逼人的灵性,好似那姹紫嫣红中,那一束醉心的丁香,以澄澈的风貌神态,超绝于锦簇花团之外。
《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运用娴熟巧妙的结构方式,成功地再现了原作充满“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一)从文艺体裁上看,《城南旧事》运用了块状散文式的影视艺术文本结构。
散文式艺术结构强调纪实性,强调结构叙事的抒情性,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美学韵味。《城南旧事》它最大程度地打破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形成了一种段落感较强的艺术风格。同时,它在真实自然的基础上,更强调了情感性和主观色彩,它从小女孩的视角记叙了英子所经历的事件及其所引起的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叙事节奏舒缓,富于内容,创造了抒情散文的格调。
《城南旧事》的散文式结构如潺潺溪流不急不迫,舒缓从容。观赏它,人的内心情致洗涤得透明空灵,静而生慧。它不以冲突的发展高潮解决为主要内容,淡化了外在的戏剧性冲突,追求着内在的张力。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地流水,缓缓地驼队,缓缓而过的云烟,缓缓而逝的年华……如一支名笛,被呜然吹响了几十年。
(二)从叙事学角度的发展看,《城南旧事》运用了主观式的叙述结构。
主观式叙述结构运用主人公的叙事结构视角进行谋篇布局,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在这里,主人公成了导游者,引导观众深入到影视艺术事件所发生的那段历史情境中去。《城南旧事》通过一个小女孩纯真的眼光展示了二十年代旧北京的社会,展示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影片中三个互不关联的故事以英子的主观感受(所有人都离我而去)的心理情绪线索贯穿起来,“形散而神不散”,达到了意蕴隽永、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三)从情节线索上看,《城南旧事》运用了串珠式的影视艺术文本结构。
所谓串珠式的艺术结构就是通过主人公的叙述或回忆将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串联起来,从而很好地解决时间跨度不易过渡的问题。它将主人公生活经历那些最难忘的典型性故事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从而使整个情节如珍珠项链般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城南旧事》大胆地打破了单一的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联起了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的三段并无因果联系的故事,使影片具有了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城南旧事》没有固定的故事框架,只是几个生活片断的横截面,无所谓开始还是结局,只是零碎生活的典型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444386/f62c6e3b0c3570b7.jpg)
《城南旧事》表现的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小主人公英子的生存遭遇和心理状态。在这里,我们带着淡淡的愁绪和沉沉的相思,思考着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平淡无奇的电影表面的背后,蕴藏着的却是一种“发纤浓于简古,寄全味于淡泊”的意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