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涉足过西藏,但心里却隐隐有着期待,故而在图书馆遇见《一路格桑花》的时候,便细细品读了。
一路格桑花小说讲的是几个一开始并不认识的女人坐车去西藏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女记者要把自己嫁给远在西藏的士兵,但那人并不知道;一个漂亮的艺术系女研究生跟随大学生演出队进藏回来后,原来的生活被彻底打乱,结束了与情人的同居生活;一个靠打工养育女儿的农村军嫂,千里寻找失踪十年的丈夫,最终找到的却是两座坟墓;一个都市白领怀疑丈夫有外遇,愤然去西藏离婚,却发现丈夫令他震撼落泪的秘密……
我跟随着那些女人们的脚步在那个环境里一起“经历”了塌方,泥石流,“体验”了生的艰苦和死的容易,看见了一个没被污染的绿色群体。
读完以后,只想用两个烂俗的字形容,“感动”,真的很感动,一点也不浮夸。感动于川藏线上那日夜艰苦工作的士兵们,感动于士兵家属身上的坚韧和勇敢,感动于格桑花开的墓冢下的故事,感动于川藏线上的汽笛声的回荡,感动于种种,几次不觉落泪。
故事很朴质,语言也不华丽,但正是因为这样却使这篇小说增添了许多真实,许多温情。感情是一种触动,是他们的故事和读者的心灵的一次碰撞,而它却每每戳中泪点。我相信这是作者的写实作品,他想把川藏线上的故事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些埋在川藏线上的英魂和精神。
故事里军人家属两悲两喜的结局,让人不由得对未来有所想象。郭红和安宁,一个是结婚六年的老家属,一个是即将排入军嫂行列的新人。但入藏,却都是第一次,那一路上的各种遭际让她们从城市的浮华里脱落出来,越来越靠近一个合格的军属,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是西藏军人坚守的理想和信念在塌方、泥石流等自然条件下的实践让她们一步步成长。安宁作为一名记者,路上表现出来的面对突发情况的平和和淡定,让人肃然起敬。她年龄不大,心智却异常的成熟稳重,但面对着那些感动着的人和事时也都次次落泪,谁又会例外呢,除非真是铁石心肠,否则于谁都是一筐眼泪托付。
小说本身的结局是好的,但这样的真实故事却一直没有结局!军人家属就必须得在这样的惶恐和担惊中等待着,许是愉悦的归家省亲,许是一纸死亡证书,其中酸苦,又有几人知呢!
看完了小说,越发坚定了我进藏的决心(对那种面对灾难时的真情感之敬之)。只是我还不能清醒地认识,是向往那种生活还是好奇心作祟,还是如同李青格对安静的评价般“喜欢的是西藏那种新奇的感觉,是我们西藏军人至今还坚守着的那种理想和信念……她把苦难当成一种浪漫,但这种浪漫只能一时体验,不能长久经历。”我不明白自己:但却真的是对苦难生活有一种向往,那种生活里有当今社会严重缺失的质朴,只是不知道能经历多久。城市的虚华,现实的无奈,都让我对城市生活充满了畏惧,迫切地寻求出口,哪怕是走进那里透一口气也行。
我知道我有机会,去了解那藏在大山里的感人故事,去了解悲情的仓央嘉措,去了解转经筒,藏经阁,去填充生命里对那一世界的空白。可我更有牵挂,牵挂那爬在小山里奋斗的双亲,牵挂那生活了二十来年的家乡,牵挂那新置的私人空间……终究是丢不开,弃不掉,只得在这种冲突里寻找一个平衡点,可这个点又该如何去寻找呢?
太需要时间去理清这些事物的思绪,一旦决定也就没有了退路。当人处于复杂的两难境界,向左向右都是对自我的一种潜藏的折磨。终究最大的困难在于父母的同意,恐怕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得父母之支持,最大的遗憾是弃父母于不顾,这入藏似乎就是践行的一个实例。
有时候就在想生活是自己的,想飞就飞,毕竟父母陪不了我们一辈子,我们也不能与父母厮守一生,总该顺着自己的心去走下去,但转念一想,却又显得自私至极。
生命是父母给的,且又一步步养我们长大,供我们上学,教我们做人,他们给了我们我现存拥有的一切,我们也应当适当妥协。都是在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孩子,儒家有一句话说“父母在,不远行”,或许也是在给我们远行的一种建议。
也或许,走着走着,会有一条折中的路,我们总该心存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