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佳文家散文想法
《心灯》(三)读书笔记 21 ③

《心灯》(三)读书笔记 21 ③

作者: 已未晓 | 来源:发表于2021-05-01 04:14 被阅读0次

菩萨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所以众生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譬如失恋的痛苦,他也能感同身受。

但是菩萨做得了主,不会因为有七情六欲就迷失了方向。而凡夫做不了主,会被七情六欲牵着鼻子跑。佛菩萨会用七情六欲来感受众生的苦,理解众生,从而度化众生。而凡夫的七情六欲是为了占有,区别就在这里。

七情六欲只是佛菩萨的一个工具,是他们用来超越三界的一种力量,是他们用来与众生沟通的一个桥梁。菩萨拥有的七情六欲能把你从烦恼中、痛苦中解救出来,帮你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菩萨是能驾驭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的。他们不仅有七情六欲,而且他们的七情六欲比凡夫的还要纯,还要正,还要精,还要准。如果你达不到这个层次,你所谓的七情六欲只是敷衍了事,你所谓的爱只是一种索取。

倘若你的七情六欲能像佛菩萨一样,它就是又精又纯又正又准的。但是对于凡夫而言,同样的工具到了他手里,他可能就用来干坏事了。就像宝剑一样,用得好,可以修理坏人;用不好,会伤了自己。但是,无论你会不会用,你学了佛,就要把七情六欲用得恰到好处。

比如今天这样做会利于对方,你相应的情绪就要马上到位;如果今天这样做不利于对方,你就不能有相应的情绪,可能要过上一段时间。我们做与不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对方不要忘记了道,不要忘记了修行。这个婆娑世界是我们短暂停留的地方,并非我们永久的家、我们的源头。

所以我们学了佛,就要像佛菩萨那样,善用我们的七情六欲来服务众生、利益众生。如果你学了佛,仅仅是个人受益了,你是没有功德福报的。因为你的功德福报来自你为众生服务了多少,奉献了多少,让多少众生受益。让众生受益越多,你的功德福报也越多。有无量的众生从你身上受益了,你就有无量的功德福报;没有一个众生从你身上受益,你就没有功德福报。

每一个众生都是我们的福田:我是你的福田,你也是我的福田。我们讲布施、讲奉献,都要从自身做起,而不仅是倡导别人去做。修行人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如果你每天拿着佛法的标尺去衡量别人,检测别人做得对不对,到不到位,你就错了。我们应该拿着佛的标尺来检测自己做得对不对,到不到位。只有检测自己,你才会进步;检测别人,只会让你生起傲慢心,你和众生结的是恶缘。

你身边的众生有烦恼,只能说明你学佛的力量不够,没有把佛的力量发挥出来。若是你想帮助对方解决烦恼、痛苦,可是对方的心门没有打开,不会接受。或者说现在把佛法给他,他可能非但不相信,还会诋毁。那么你就应该把佛法变一个形式传给他,因为法无定法。倘若你真的能打破佛法的外壳与形式,我相信你把佛法的道理传给任何人,他都会接受。

注意,我讲的是传播佛法的道理与精神,而非传播佛教的仪轨。因为佛教也是一种形式,有教规、有教义、有教徒,这是佛教。而佛法、佛的智慧是没有形式、没有形象的,它是真理。你把真理传给人家,人家怎么可能不接受呢?一个人可能不信宗教,不接受宗教,但他不可能不接受真理。

在真理上附着一种仪轨和形式,它就成了宗教。世界上也有一些宗教并不是真理,同时也有一种真理不是以宗教的形式出现。比如佛教就是如此,既是真理也是宗教。民间也有一些教不是真理,为什么却有许很多人相信呢?因为众生需要,它才存在。

相关文章

  • 《心灯》(三)读书笔记 21 ①

    佛法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钱,而是让你放下心中对钱的贪欲和执着。正所谓“手中有钱,心中无钱”,心里没有了,手上拿着钱,...

  • 《心灯》(三)读书笔记 21 ②

    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在拿出来用之前,自己是不知道的。只有经常用,才会明白自己的能力有多大;经常挑担子,才知道自己能挑...

  • 《心灯》(三)读书笔记 21 ④

    观香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把散乱心收回来。你能把心长期锁定在香头上,你的散乱的心就收回来与香头合二为一了。第二个...

  • 《心灯》(三)读书笔记 21 ③

    菩萨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所以众生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譬如失恋的痛苦,他也能感同身受。 但是菩萨做得了主,不会...

  • 《心灯》(二)读书笔记 21

    养正就是培养学佛做人的正知正见。大家都知道,无论有什么理想,怀什么抱负,做人是第一位。人做不好,什么事都做不成。即...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7 ③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是原件。如果父母自己吃素,也让孩子吃素,结果肯定大不一样。 我们人本来就应该吃素。若你是佛...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8 ②

    何谓文化?历经上百年的历史冲刷而沉淀下来,未被淘汰的,才称得上文化。就如同藏书,只有具有相当价值和含金量的书才上得...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8⑤

    你知道自己心中有恨、有愤怒,说明你已经进步了。知道自己当下的念头,说明它已经不会成片成势。怕就怕我们不知道自己带着...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6 ①

    与其说面临孩子教育的问题,不如说面临父母教育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如何做父母 如果父母各方面都做...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6 ②

    进入社会工作以后,再回过头来读书,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当你没找到乐趣,只是为了某个目标读书时,压力是非常大的。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灯》(三)读书笔记 21 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yn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