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半岁,有登门拜年的客人看到他在毯子上努力爬行,便说这孩子以后运动能力一定不差。少顷,又看到他咿咿呀呀不愿多话,即预言这孩子将来一定寡言少语,恰如其父。客人打趣,主人拾笑,笑声灌满客厅。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多数却是为了迎合孩子父母的心思。谁家的孩子不是珍珠宝贝呢?谁家的父母不希望他“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呢?
小时候读鲁迅的《野草》,文多艰深,不甚了了。有一篇《立论》却很浅白,它讲了一个的故事:男孩诞生,合家高兴。满月时,有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得到一顿痛打。鲁迅揭示,“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但我觉得其难倒不在于是否选择说谎,而是难在选择人生。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拥有他们不曾拥有的东西,希望孩子过得精彩,其实每个人对精彩生活的定义都是不同的。
《南史・曹景宗传》记录了这位大将军的一段话:“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麞,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肉,甜如甘露浆。觉耳后风生,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遭此邑邑,使人无气。”
曹景宗在乡下的时候,意气风发,过得热闹适意(由此还衍生出一个人们较少使用的成语——鼻端出火)。而进城当贵人,处处不自由,憋闷无趣。
诗人北岛奔波半生,女儿田田的志向是找份轻松的工作。诗人松了一口气,“这好,我们那代人就被伟大志向弄疯了,扭曲变态,无平常心,有暴力倾向,别说救国救民,自救都谈不上。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惟一的,且自诩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生活就是这样,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也有反例。项羽就留下一个不怎么好的传统——衣锦还乡,这就是向人夸耀的意思。过得不错还不行,必须得让别人看到,否则就是“锦衣夜行”。许多人的一大乐趣,就是在别人眼中,显示自己生活得光鲜亮丽。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虽然鲁迅说:“不过……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
一个人怎么活,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生活这一课也没法教,得自己体会。但是如果让我说一句希望的话,我要对我的孩子说,自己去设计未来,不要活在别人的眼睛和嘴里。
个人微信公众号:duyuzhiwrit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