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简书》上读到@周花卷 的文章《孩子三岁了,你还在帮他穿衣服》,仔细拜读,讲述的是某天早上,让三岁的孩子自己穿衣服,结果40分钟过去,也未见穿好,因此上幼儿园迟到等由此引发出作者一系列感想的故事。
作为一名幼儿园工作一线的男幼师,每次看到这种记录孩子生活的文章,头脑里是会带来点思考的。
首先,个人以为,孩子3岁了,帮他穿衣服时可以的。作者孩子那天是穿套头衫,对于小孩穿这种衣服的难度较开衫的难度是要大的。的确不假,作为作者的孩子早已经会自己穿衣服,今天这个任务是应该自己完成,但并不是所有孩子动作发展都能达到这个程度。而在《3—6岁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的目标二“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中3—4岁子目标为“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并不是能自己穿脱衣服或鞋袜。何为“帮助”,在我看来,对于小孩子穿衣服的帮助,其意有二:一是通过行为上的动作帮助,比如在穿套头衫时头卡壳了,帮助其理顺;而是通过言语上的鼓励,让孩子更有勇气和信心去挑战这件事,在他完成挑战后及时地给与回应,表扬他今天自己穿衣服了。
其次,在我看来,对于孩子好习惯的培养是应该在技能培养之上的。作为传一次衣服“40分钟过去了也没穿好”,而妻子见状却是有些生气。那么,我想知道的是,40分钟这么长的时间里,父母有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这边呢?因为作为3—4岁年龄段孩子,专注力仅有5—10分钟,所以到了40分钟再去斥责孩子赶快穿衣,其实他早已经把这事抛之脑后了,自然效果也不太好。
再次,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正当孩子他妈要进一步督促孩子自己穿衣时,这时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外婆来护短,于是孩子这时候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大呼外婆。殊不知,其实这时候在孩子心里面,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原来我这种行为能够得到外婆的支持,那下次可以继续这样任性。他丝毫不会意识到,他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所以长此以往下去,肯定会对孩子习惯养成不利。
最后,当孩子因为自己迟到而引起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没有牛奶喝时,家长不应为其争取夺回来,让孩子去问老师要一盒。虽然在这个时候作者也对孩子进行了要好好穿衣服的教育,但这种印象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深刻的,会因此丧失最契机的教育机会。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没牛奶喝,家长应该首先告诉孩子的是:由于自己穿衣服太慢而导致入园迟到,这是因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这就能很好地让孩子知道“犯错”了,要受到“惩罚”,就能很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而后再通过鼓励的方式,比如可以说:“但是今天你还是自己把衣服穿了,这个非常不错,应该表扬,所以决定奖励你牛奶喝。”在孩子是非观还不是特别明显的阶段,这种明显奖惩方式,不妨一用。
生活中,孩子的教育每一细节,都得父母、老师用心去引导和实施教育,要通过其行为看本质,如此才能搞定孩子。
网友评论
我觉得本文所说的教育的“一致性”的确是最为关键的。小孩子可聪明了,如果家长的意见都不统一,小孩子总能在瞬间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同盟军。
你说的这几点其实我都非常赞同,也是在尽我的努力做到。1. 其实我们家娃也是处在你说的这个“通过帮助完成”的阶段,完全自己穿并非每次都能成功,我每次都鼓励他自己穿,他自己搞不定的时候当然也会帮忙。另外,每天早上是我全程陪他穿衣服,当然不是过了40分钟再跑过来对他发脾气啦~ 2. 家庭教育中一致性非常重要,但是在有祖辈在的时候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过两个月我打算让外公外婆住回去了,不管累不累,一定要自己带娃。3. 其实牛奶是老师主动给的,我不好拒绝,我自己是不想给他的,做错了当然要有惩罚,我很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