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事会·精选理事会·教育读书
教育 ||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书笔记

教育 ||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书笔记

作者: 大海的翅膀 | 来源:发表于2021-10-29 18:13 被阅读0次

    理事会·教育专栏    推荐编辑: 仙灵

    推荐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曾经手足无措过吗?你曾经使用过物质奖励吗?你曾经在公共场合训斥过孩子吗?你曾经面对拖延的孩子唠叨、崩溃过吗?樊登的《陪孩子终身成长》结合了很多中外育儿书籍的理念并结合了中国国情,改变了很多作者的教育理念。家长为什么要自己成长?陪孩子终身成长最重要的是什么?作者结合自己儿时的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影响、教育孩子的成功和失利的案例做了深刻的思考。佳作值得推荐。希望这本书也可以帮到所有对教育子女有困惑的家长。


    看了樊登《陪孩子终身成长》,感觉收获颇丰。上次在亲子教育|你必须成长,才能陪孩子成长中写了一点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收获,但仍然感觉意犹未尽。

    樊登把很多东西方的育儿类理念进行了融合,并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写出了这本书。在每一章都以一些家长曾经求教的问题入手,然后再结合育儿理论进行分析,因此每一章看起来都不枯燥。但是有一个缺憾,大概为了通俗易懂,接地气,我发现很难把全书用简洁的一个框架来概括。做了个结构图,第一次写了三张A4纸。推倒重来,围绕主线,抛去旁枝末节,概括到一张A4纸。

    结构图

    《陪孩子终身成长》主干结构图

    全书围绕着陪孩子成长,前一部分(第一章到第十一章)讲为什么要陪孩子成长,第二部分讲怎么陪孩子成长(第十二章到第二十七章)全书中结构最分明的一段就是这一段,讲了 “人生最重要的三根支柱”。第三部分(第二十八章到五十二章)讨论了父母需要考虑的其他问题。

    一、为什么要陪孩子成长?

    1.亲子关系决定了你与世界的关系。

    亲子关系决定了你与世界的关系(网图)

    有一种说法,无论你是多么的不喜欢自己的父母,但是最终你会变成你父母的样子。因为在儿时父母对待世界的态度,早就根深蒂固的在你心中生根,在你的潜意识中成长。我小时,爸爸告诉我不能浪费粮食,碗里不能剩饭粒。当时我不以为然,但是现在我会常常会这样告诉闺女。

    父母的评价有时会给我们贴上标签。我小学时特别喜欢给同学讲题,有一次妈妈听到我讲一道题的过程,把她讲笑了。她说你讲得太清楚了,你真适合当老师。没有想到多年后我真的成了一位老师。

    老公在认识我的时候,他说看着我简陋的宿舍里,开开心心地生活,他说我的乐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来我的妈妈是非常乐观的,在小时那个物质贫乏的时候,她会给我创造一些孩子的惊喜。比如给哥哥和我各自1分钱,我们可以去商场买上2块水果糖。再困难,过年也要给我和哥哥做上一套新衣服。妈妈性格乐观单纯,但是善恶分明。在我和哥哥和别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从来不会盲目的打骂我们。她一定是问清原因,我们对的就坚持,如果我们错了,就一定道歉。慢慢善良单纯,乐观开朗好像也在我们身上生根、发芽。

    2.错误的行为会成为孩子终生阴影。

    家庭暴力(打骂、虐待)会在孩子心里种上暴力或自暴自弃的种子。这样的孩子一辈子难以幸福。记得电影《阿甘正传》里珍妮在她家的老房子前愤怒的把鞋子用力一边扔,一边哭喊,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幼年的虐待导致她一生漂泊无依。即使阿甘一直对他一心一意,即使她有了他们的孩子,她还是感觉自己不配拥有这么好的感情而逃走。

    冷暴力(不理不睬),会让孩子失去被爱,失去归属感和价值感。我妈妈有一个同事,姓白。她和我妈说起过,她幼年丧母,后来她父亲再婚。她的继母对她非常不好,动辄打骂。她非常痛苦。后来这个继母去世了,她父亲又娶了第二个继母。这个新的继母对她就像空气一样,不和她说话,不给她任何关注。她常常说还不如打她骂她的那个继母,起码是还管她啊。有时冷暴力比暴力还可怕。

    闺女现在和我说起她对我很满意的一点是我从不当众训斥她。如果我必须要说她的时候,也是避开众人,等到我们独处的时候再好好说她。我其实有时说她的时候也会很凶,现在想来应该更心平气和些才好,但是她却能找出我的闪光点。孩子都能发现我的闪光点,我们也要更多地发现孩子的亮点,更多地鼓励、肯定他,对他表示感谢!

    3.通过负面评价来鞭策,监视,唠叨,往往会适得其反。

    例如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难以维生。小心这样的魔咒会如附体一样贴在孩子心上。

    唠叨,监视,会让孩子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与之对抗上。有时会下意识反着做。

    感谢我的父母,那时一周工作六天,第七天洗衣服收拾屋子,根本没有时间监视或唠叨我和哥哥。

    二、怎么陪孩子成长?帮孩子建立三大支柱。

    1.支柱一:无条件的爱

    对孩子的爱里面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网图)

    对孩子的爱里面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

    你考了多少、多少分,我就带你看电影、买个宠物、出去玩或吃大餐……这就是交换。

    你如果考试低于多少分,晚上的动画片、周末电影或假期旅行的计划就取消,这就是威胁。

    你如果再发脾气,妈妈就不要你了,这就是恐吓。

    有条件的爱,不知道你做没做过,反正我做过。

    在小学时,为了鼓励孩子更加努力复习,我曾经和闺女约定过奖励办法。

    一等奖(100元奖励):如果考试语文、数学、外语都在95分以上。(其中如果一门考满分,可以有一门在90—95之间)

    二等奖(50元奖励):语文、数学、外语都在90分以上。(其中如果一门考满分,可以有一门在85—90之间)

    三等奖(20元奖励):语文、数学、外语都在85分以上。

    这些奖励可以买她自己喜欢的东西。记得女儿用考试后的奖励买过三条斗鱼,2只小乌龟,还有一大堆其它的鱼。当时平时只有姥姥在家,姥姥不同意养猫养狗,这些动物是姥姥可以凑合接纳的动物。于是小丫头心的捧着这些奖励回家。现在看来,这些都属于有条件的爱。这种爱告诉她,你好好考试,就可以获得奖励。我激发的是孩子的学习热情吗?不,我激发的是孩子对奖励的热情。现在她已经不记得自己当时考了多少分,但是记得她的每一条鱼,每一只乌龟的名字和特点。

    爱应该没有条件。我小时后爸爸经常出差一走就是半年,但是他每次回来总会给我和哥哥带回最好的东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爸爸背回家一大手提包的活螃蟹,是回来前一天在军舰上捕捞的。在那个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的年代,吃上了烧螃蟹的我们,幸福感无以描述。每次爸爸出差回来都是我和哥哥最快乐的日子,因为爸爸会给我们带回礼物。这种幸福不用任何东西交换,它永远在我心里。

    爱和控制是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的:爱一个人,是希望他好,希望他开心,希望他快乐;控制一个人,是要求对方只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快乐,占有欲会很强。反思一下,我对孩子是爱的,但是当对于她有学习,练琴,写字,背诗的要求时,就开始控制占上风了。

    无条件的爱中也包含着父母一定要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心平气和的告诉她,不要当众呵斥,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我小时只看到妈妈哭过一次,那是她带我和哥哥去动物园,但是我大概3岁,我哥哥6岁。妈妈去排队买票,让我和哥哥在一个地方等着。这是来了一个卖冰棍的,背着一个上面盖着一层大棉被的箱子卖冰棍。哥哥买了一个冰棍,那时我不懂和哥哥要,估计就非常眼馋的看着,也许还流下了新鲜的口水。等妈妈买票回来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妈妈哭了。她把我和哥哥带到一边,对哥哥说他是哥哥,就只有我这样一个妹妹,他要爱我,有好的东西要和我分享,妹妹遇到困难要帮助。今天你自己吃冰棍,妹妹眼馋的看着,说到这里妈妈哽咽的说不下去了。

    从这之后,哥哥再也没有自己吃冰棍喝汽水不给我的时候。有时我们一起吃冰棍,我吃得快,看到他还有,总要可怜巴巴的向他要。他再不舍得,也总会给我剩一小块。那一小块冰棍的甜啊,我到现在都记得。

    2.支柱二:价值感和归属感

    当一个人拥有价值感时,他会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的内心会充满能量,会有动力出去做事,愿意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人。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价值感?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

    很多人都曾被自己的父母这样谈过话,例如有位家长这样问孩子:“你为这个家做过什么贡献?”

    孩子没话说。

    再问:“我们对你提什么要求了吗?”

    孩子还是没话说。

    最后,总结来了:“你自己的学习学好了吗?” 

    在孩子说“没学好”的时候,就把孩子的整个人格全部否定了。

    孩子说“没学好”的时候,他看起来什么价值都没有(网图)

    其实一个孩子对家庭的贡献是全方位的。比如,他的成长本身就能给大家带来欢笑,他的存在就足以成为家庭气氛的调动者。还有孩子完全可以参与家里的事物,例如打扫卫生、收拾碗筷。让孩子充分参与家庭生活,并在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有所贡献的时候,表达一下你的感受。告诉孩子:“你这件事做得很好,照顾到了周围其他人的情绪,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孩子为家庭做的贡献。

    归属感是一个人要知道自己属于哪里,知道自己在家人这个团体里,是被无条件包容和接纳的。

    很遗憾的是有时父母的话,客观上在跟自己的孩子“划清界限”,在拿走孩子的归属感。你说过这样的话吗?“妈妈有没有跟你说过?……” “我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现在的结果是谁的错?”“你爸爸做事时间规划得很好,妈妈做事也很快,怎么到你就这么磨蹭呢?”

    如果把这些话换成下面这些话,结果也许会不同。“这件事确实不容易,没关系,我们再看看怎么去做更好。”“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谁学会走路之前都要摔跟头的。”

    看过一个很让人难过的案例,一个小男孩被老师请家长。当家长到教室门口时,开始当着一众学生的面训斥她的儿子,然后她打了她的儿子一个耳光。她走进教室去找老师时,这个孩子在楼道里停了几分钟,然后转身,纵身跳下。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当时是犯了什么错因此老师要请家长?这个妈妈这么做,可能本意是让老师看到,你看我是管孩子的,我是不包庇孩子的,先平复了老师的怒气再说。可是她这一耳光,首先告诉孩子,我接受不了你这样子。这场抛弃和割裂当着同学的面,如此声势浩大,一个孩子实在难以承担。

    也许孩子听到妈妈这么说,那么一切悲剧就不会发生?“我先去听听老师怎么说。如果你确实有错,咱们一起改正。如果你有委屈,一会你和妈妈说。无论如何,妈妈和你一起面对。”

    感谢我的父母,在我和哥哥小的时候,对我们总是非常信任。我和哥哥小时非常顽皮,有一次不知怎么把厕所烧着了,能着的都着了,墙也熏黑了,幸亏是厕所。爸爸妈妈扑灭火之后问我们是不是在家玩火了?我们确实没有玩火,但我们玩过香。妈妈听说后,特地在一个金属脸盘里放了一些碎纸片,把点燃的香扔在盆里。结果纸片果然被点燃。这次妈妈对我和哥哥的信任我至今记着。

    3.支柱三、成长型心态:

    不以一时论短长,不要给孩子贴大量的标签,孩子会逐渐长成父母每天嘴里说的样子。不要把孩子跟别人比较(人这一辈子只跟自己比较)。

    不要整天去强调结果,强调你孩子是不是足够聪明。 应该关心和提出表扬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1)你今天做事了吗?(2)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走神,效率低下,犯困……都是孩子在潜意识里和老师或家长反抗。

    我之前教过一个女孩子,很有礼貌,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她的父亲都是一所大学的知名教授,母亲是一位比较成功的企业家。我一直把她看成别人家的孩子。后来在聊天时得知她父母对她极其严格,成绩必须在年级保持前十,否则就会被训斥。她曾经多次用刀片割伤自己。当她无法和强势的家长对抗时,就慢慢开始伤害自己。这个孩子后来有了一个专门的心理医生常年拌她左右。

    4.关于叛逆的青春期:

    叛逆背后的心理动机是——无助。和青春期孩子相处,要注意以下三条。

    (1)保护孩子的安全。

    关于应对校园欺凌,要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告诉孩子遇到欺凌时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家长都和她在一起。

    性教育是保护孩子安全的一部分。关于性教育,现在北京,比较真实的性教育已经搬上课本走入课堂。我对孩子好奇的问题会如实回答,尽量从科学的角度回答。这没有什么可以羞涩或遮遮掩掩的。坦白,大方会让她感觉这是很正常自然的事情。告诉她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2)停止唠叨,停止大喊大叫,和孩子建立正常的情感的沟通。

    只有孩子能和家长正常沟通,愿意告诉你她遇到的烦恼和开心,你才能与她分担或分享,才能在必要时提供帮助。

    (3)分享父母的成长经历给她借鉴。

    大部分时间,父母只能有耐心地等待孩子找到他自己的人生使命,很多时候是“静待花开”的过程。

    静待花开(网图)

    我的孩子,尽管选择你的未来的道路吧,老爸老妈会永远支持你。如果选择正确,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果选择错了、失败了,我们在那个可以让你休息和疗伤的地方等着你,你愿意修养多久就多久。我们已经准备好分享你的成功和幸福,也做好了分担你的失败和悲伤的打算。

    你带给我们的快乐,带给我们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我们付出的辛苦(网图)

    谢谢你,我们最亲爱的孩子!你带给我们的快乐,带给我们的美好,远远超过了我们付出的辛苦。爸爸和妈妈希望你一生都健康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 ||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tw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