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阳历2019年3月6日,农历己亥年正月三十,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昆虫入冬,藏伏于土中,不饮不食,古人称之为“蛰”;到了“惊蛰”,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从此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一、惊蛰之后,不再传道
惊蛰,对于农民来讲,标志着春耕的开始。
但是对于道士来讲,惊蛰却标志雷的出现,预示着“禁法”的开始。
雷:自然界中的雷是由于大气中的云体之间、云地之间正负电荷互相摩擦,产生剧烈的放电,产生的高温使大气急剧膨胀,因此产生震耳欲聋的巨响。
传说道家秘术本是黄帝大战蚩尤之时,玄女下凡赐予黄帝,本该随着黄帝乘黄龙飞升,而回归天界。
九天玄女但是却被流传了下来,因此上界便派雷部监察人间,一旦有人修炼道家秘术,便会落下个身死道消,如今的一些老道士依然坚信这一点,常对人讲:“惊蛰之后,不再传道”。
那么什么时候就可以再次传道了呢?
冬至,冬至日,一阳初生,天雷潜伏,标志着可以再次传道授术。
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凡是在冬至与惊蛰期间的冬季出现天雷,必为异常现象。
二、“冬雷震震”预示着什么?
“冬震,兵饥。”——《天镜》
《天镜》一书中的这一句话,是说冬季里出现雷声,预示着可能会发生两件事:起兵与饥荒。
据《天文志》记载,“冬雷不蛰,兹谓自藏,万物化不成。”意思是说雷并没有伴随着冬天到来,动物冬眠而蛰伏下来,因此万物也无法生化,大地生机无法积蓄,意味着来年收成欠佳,这是导致饥荒的一大原因。
“升平二年十一月,雷,是时皇太后临朝,政舒缓。——《晋中兴书》
据《晋中兴书》记载,“升平二年十一月”,“升平”是东晋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二个年号,共计五年。也就是说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冬天,出现了雷响,当时皇太后褚蒜子临朝亲政。
“冬三月,有大雷闻千里者,人君绝令。”——《天文志》
据《天文志》记载,冬三月有雷,且声传千里者,“人君绝令”,意思是皇帝不能下达政令,与上文当中晋穆帝升平二年十一月,皇太后临政的史实相符。
古时候,“人君绝令”象征着皇权的衰落,国内政治的不稳定,百姓生活自然也不安乐。
所以汉代乐府《上邪》当中才会有“冬雷震震,夏雨雪”这一句诗,从此可见“冬雷震震”也算上是天生异象,并不多见。
三、春分之前,惊蛰无雷
在二十四节气当中,春分正在惊蛰之后。一般情况下,惊蛰之后的十五天里,必有雷响,一旦春分前没有雷响,也属于异象。
“当雷不雷,太阳弱,此君弱臣强,臣夺君政,故春分之后,雷不发声,君当扬威武,退强臣,正治道,当发声矣。”——《天文志》
《天文志》中的这一段记载,便讲的非常清楚,春分之后雷不发声,便是“当雷不雷”,这意味着“太阳弱”,体现在朝堂之上,就是“君弱臣强,臣夺君政”,君纲不振,会有强臣当道,政令不行。这如果发生在古代,太史令(钦天监、司天监)就要奏报皇帝,朝中有强权大臣,愿皇帝退之。
其实,我觉得这雷部正神也不好当,这雷响的早了也不行,响的晚了也不行,这还是一门细致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