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生活家婚姻育儿
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时候,我都做了什么?

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时候,我都做了什么?

作者: RiverDuan | 来源:发表于2017-04-14 23:58 被阅读0次

今天早上,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在外面跟外公闹情绪,哭得很厉害,不愿意进校门。

我出去一看,孩子闭着眼睛大哭,伴随着与外公之间的激烈身体接触,就差没满地打滚了。

我立刻上前半跪在他面前,抱住他,想让他尽快平静下来。

我轻轻地喊了他的名字。他睁开眼,看到是我,也的确慢慢地平静了下来。

在这期间,外公说:“他说没穿外套出来,非要回去穿。”

虽然不能武断地下结论,但大多数情况下,「外套」这种事情只是一个幌子。

哭得这么厉害,多半有另外的原因。

要是放在以前,我可能会对孩子说:“你要自己走进去还是我抱你进去?”

但联系到我最近的所学所想,我决定换一个方法试一试。

因为这个孩子前段时间请假挺多,最近刚回来上学。有的时候会有些不适应,情绪不是很好。

自然而然地,我首先想到的是,他今天就是不想来上学。

“你今天不想上学吗?”,我开门见山地问。

他点了点头。

“为什么呢?”

不说话。

“想妈妈?”

又点点头。

“下午放学后,你就可以回家看到妈妈了呀。”

说完,我起身,拉着他的手说:“我们走吧。”

他不愿意跟我走。

我再次蹲下,“你看,今天是星期五,明天就是周末了,你可以在家休息两天了。”

还是无动于衷。

“你忘了吗?我们今天要去找彩蛋哟。”

……

一直讲了好几分钟,孩子的心情慢慢地放松下来,最后终于跟我进了学校。

在整个「劝说」过程中,我用了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方法。例如用「周末」「彩蛋」这样的刺激来引诱他……

我以前是把这些因素当成是对孩子的「妥协」。显然,在面临上不上学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是不应该对孩子妥协的,我们甚至不应该和他们「协商」。

其实我对自己的这种处理方式也不是很确定。我到现在都仍然在思考,我是不是对孩子「妥协」了?如果这是「妥协」的话,这样的妥协是合时宜的吗?

但是有一点我是确定的——我对孩子所投入的共情是必要的。即真切地去感受、体会孩子此刻的情绪。

承认他「不想上学」「想妈妈」的情绪,让他能够感受到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有必要,我们还可以为孩子的一些情绪命名。

「我知道你很伤心。」

他会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

现在大家都在谈「共情」,到底什么是「共情」?

共情的英文是empathy

如果你在字典里查这个英文单词,会发现它的意思是「同情;同感,共鸣」

共情,是指个体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他人的情感状态,并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体验。

有些家长是比较欠缺共情能力的,或者说没有共情的意识。

比如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遇到孩子受伤时,有些成人因为想要孩子形成「坚韧」的优良品格,而在孩子受伤时告诉他「没事!勇敢!不哭!」

与成人相比,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是有限的,而「哭」在这个时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情绪的方式。要求或鼓励孩子「不哭」只会让「受伤」这件事情对于孩子来说更加难受——除了身体上的疼痛之外,孩子还要小心翼翼地处理成人对自己不恰当的期望。

孩子会觉得,表达自己的疼痛和伤心是错误的。

而拥有共情能力的家长,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能够感同身受地去倾听和体会。

在孩子受伤时,他们会跟孩子说:“很疼吧?给我看看你摔倒哪儿了。”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每个孩子,都是一团充满生机的能量体,本性是伸展、探索。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像蜗牛一般,伸出一个个情绪的触角,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如果孩子的情绪被认可、接纳了,他身上的情绪就是一股被祝福的能量,以前的小脾气、小情绪,都会在成长中慢慢变为激情和活力。

如果孩子的情绪一直被否定、压抑,他身上的情绪就是一股被诅咒的能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最容易变成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人。

从最近频繁地写文章以来,我意识到,为了写出更好的文章,需要进行更多的学习。

对于像今天的这种引导孩子上学的方式,其实是我在学习后的一次实践。

学习,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学习……

我们的生活轨迹不就是这样吗?

那些我以前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也许只是我自己的世界里的真理

无知不可怕,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才可怕。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走出自己的世界,去看一看真实的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时候,我都做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ng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