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整合左右脑,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更快乐、更有情绪调节能力的人。左脑负责逻辑、文字、语言,右脑负责情绪、情感、感觉。如果左右脑不能整合,人要么陷入情绪的洪流中,不能自拔,要么变得刻板僵硬,难以理解别人传达的非言语信息。
整合的过程是一生都可以做的事情。我们成人的大脑也不是就此固定了,我们也是有希望变得更好滴。
只有我们自己变得更好了,才能用更好的方式理解、对待孩子,从而让孩子有更好的情绪起点。变得更好,可以从配偶间的沟通做起,更可以从亲子沟通做起。
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先生经常忽视妻子的情感需求。妻子感觉生活在情感荒漠中。情人节那天,妻子一直在等待先生有所表示。直到睡前,才发现先生把情人节的玫瑰花放在了厨房,没亲手交给妻子。而妻子却为此等了一晚上!
妻子勃然大怒。先生以为妻子肯定会进厨房,会看见玫瑰花,会欣喜,怎么还会生气呢?
俩人爆发了争吵。妻子认为先生从来不在意自己。丈夫有理有据地反驳。各说各的理。
当妻子陷入右脑的情绪漩涡中时,《全脑教养法》教给我们,先生不应该用左脑的逻辑去顶撞妻子右脑坚硬的砖墙。首先,先生应该右脑对右脑地接收、理解妻子的情绪,尽量做到“感同身受”。完成了这个联结步骤之后,再使用左脑的逻辑、语言来纾解妻子的情绪,解释自己的初衷,表示道歉,讨论以后怎么做得更好,等等,把妻子的注意力引导到更好的方向上去。
即,联结-引导。
话说,“感同身受”真的是太难了。我们都很自然地理解自己的处境,但完全理解别人的处境似乎不太可能。在上文的故事里,后来夫妻找了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帮助丈夫像看一个画面一样看妻子从早到晚的经历、心情,直到看到了妻子发现厨房的玫瑰花,丈夫突然离开了自己的立场,体会地说:“她一定很伤心!因为等了一晚上,我都没有表示!”
《全脑教养法》中也举了一个亲子例子。上小学的儿子,晚上到了睡觉时间时,跑到妈妈面前,发了一顿牢骚:“你从没给过我晚安吻!我的生日还要很晚才到!我不喜欢家庭作业!”
妈妈如果用左脑的逻辑来和他对话:“你的生日时间我也没办法,你的家庭作业需要自己想办法”,恐怕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尊重,而且妈妈冷冰冰的回应也让母子之间有了一道裂痕。
《全脑教养法》告诉我们:孩子再不可理喻的情绪,也是真实的。记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里面也讲到:不要忽视、否定别人的感受、情绪。比如孩子说“冷”,你说“有什么冷的”,孩子说“我害怕”,你说“怕什么,勇敢点”,孩子说“摔了疼”,你说“别那么娇气,不疼的”。别人,即使是孩子,也有自己的认知、感受系统,你不能用你的代替他的。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采用“联结-引导”策略,先右脑对右脑体会孩子的感受,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在孩子的负面情绪释放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商量策略:以后晚上和孩子晚安吻,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应对家庭作业等,把孩子引导到理性、寻找策略的方向上来。
这种引导方式,会让孩子一生受益。他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遇到情绪事件,会知道如何自己排解。
这就是在帮助孩子整合左右脑,即帮助孩子的左右脑同时工作。
书中提出,复述是一种很好的让左右脑同时工作的方法,并举了又一个例子予以说明。当4岁的女儿哭闹不肯上幼儿园,并且认为自己会死掉时,父亲知道女儿把“生病”与“幼儿园”、“爸爸离开”等联系了起来,并且这些负面事件在右脑中冲撞,找不到出路。
父亲引导着让女儿叙述发生了什么,从生病开始讲起,直到女儿自己完整叙述了整个事情。在这个过程里,女儿在学习左右脑同时工作。左脑给右脑的情绪命名、解释,右脑的情绪得到访问,左脑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最终,女儿释放了负面情绪。
所以,作者说,引导孩子发展的时刻,不仅存在于温情脉脉的的读书时间,更多还是在这些“危机时刻”,在父母和孩子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我相信,没有孩子是故意刁难父母的。他们只是有自己说不出的情绪、感受,需要父母用足够的耐心和知识来引导。
这也让我星期了一个故事。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教一个美国小孩汉语。美国小孩学得不太好。中国留学生有些不耐烦,就说:“你再不好好学,我就让猫来抓你。”(大意如此)。美国妈妈听见了,急忙从书架拿来一本百科全书,给孩子看猫是什么样子的,告诉孩子猫并不吓人,以后他们也可以养一只。这位妈妈就是在帮助孩子左右脑同时工作,不让恐惧情绪留在右脑里,从而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阴影。
下一篇继续分享《全脑教养法》:如何帮助孩子整合上下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