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月刊简书电影简书电影院
朝圣路上没有奇迹 |《阿拉姜色》

朝圣路上没有奇迹 |《阿拉姜色》

作者: 子戈 | 来源:发表于2018-10-26 22:09 被阅读131次

《阿拉姜色》注定无法成为另一部《冈仁波齐》。

因为在《阿拉姜色》中,导演松太加有意回避了所有关于西藏的奇观。

那些在《冈仁波齐》中被多角度全方位展现过的磕长头、布达拉宫、天葬、随风飞扬的经幡……在松太加的镜头中,全都不是主角。

布达拉宫的镜头只在影片结尾出现了短短几秒,磕长头也只是人物的动作逻辑,并非呈现的重点,经幡只在大远景的角落可见,而天葬干脆被导演彻底留白。

这或许就是藏地导演和非藏地导演之间天然的差别。

在张杨看来,把朝圣路巨细靡遗地呈现出来,已经让影片具备了某种神性,可供普通人做意淫般的瞻仰。

松太加的电影却在有意地摒除神性,还原人的姿态。

因为在他眼里,那些关于西藏的神圣标签早已融为生活的背景,无需被刻意放大或特写。

真正值得关注的,永远是人。

所以看松太加的电影,你依然可以清晰地辨认出那是西藏,但又绝不会止步于此,因为影片接下来将会告诉你,那里的人们遭遇的离合悲喜和你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这就使得松太加的电影,得以超脱于藏地特质,具备了更普世的观赏价值。

有人管松太加叫藏版“是枝裕和”,表面看是胡扯,细想有点道理。

两个人确有一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作者型导演,有很强的编剧能力,且关心的题材也多是家庭矛盾,并将大量镜头指向日常的生活细节。

松太加的前作《河》讲的是一个即将迎来二胎的三口之家中,小女孩的成长焦虑以及上一代父子之间的隔膜。

《阿拉姜色》讲的是一位继父如何履行妻子对前夫的遗愿,并与继子之间达成相互的理解。

这些“家长里短”式的生活困境,是枝裕和的电影都有涉及。

但同时,两者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一定程度上是由“文明差异”带来的,直观表现为电影的视觉空间。

是枝裕和电影中的人物,通通被框定在一个狭小局促的日式建筑中。

他们被困在其中,无法期待任何外力解决此中的矛盾,也只能在彼此不断的摩擦和碰撞中,磨出一份理解。

看是枝裕和的电影,看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这种羁绊,同时成为爱和恨的理由。它是《步履不停》里奶奶对爷爷年轻时出轨的记恨又隐忍不说,也是《比海更深》里良多怨恨父亲,又因走了父亲的老路而油然而生的那份理解。

反观松太加的电影,虽然困境相似,但所处的空间却彻底不同了。

我很喜欢看他电影里那些豁然出现的大全景镜头:远处是雪山,近处是青草,中间的黄土地上延伸出一条公路,人走在其中。

这时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变得那么渺小,而人与广袤空间的关系却变得无比清晰。

它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孤独时空,使人有了避开他人和自己对话的机会。

所以松太加的电影更关心人与自己的和解。

《阿拉姜色》的男主人公罗尔基自始至终都在纠结一个问题:究竟在妻子心中,自己和死去的前夫孰轻孰重?

这个问题看似是他与妻子间的芥蒂,进而演化为他对继子的排斥,但究其本质,无非是他自己心中无法排遣的一份妒意,与他人无关。

特别是在妻子死后,这个问题彻底成了他要独自面对的问题。

这还不算完,影片进一步向他提出挑战。妻子在临死前向他坦白,原来她执意要走的这段朝圣路,竟是要履行与前夫未尽的诺言。妻子恳求他带上继子走完剩下的路,去拉萨完成这段旧日恋人的夙愿。

可想而知,那一刻的罗尔基心情是多么复杂。

而与此同时,他心中的问题也在妻子离世后悄然变化:或许比起猜测妻子对自己的爱之深浅,更应该问寻的是,自己对妻子的爱能否包容下一句临终的托付和一个无辜的孩子?

罗尔基心里也没有答案,但是他决定上路,为了妻子试一试。

这似乎是典型的公路片模式。

可松太加执导的“公路片”,又有着明显反类型的企图。

《阿拉姜色》和他的处女作《太阳总在左边》,都涉及一段通往拉萨的朝圣路。

但有趣的是,两部影片主人公与自己的和解,都不是在终点拉萨达成的。

《太阳总在左边》中的少年尼玛,因意外撞死母亲而陷入悲痛,他带上一抔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徒步走向拉萨,期望获得救赎。

可预料中的救赎并没有如约而至,绝望的尼玛从拉萨返程。影片很意外地将尼玛磕长头的朝圣路全部略去,转而从他的返程之路拍起。

你能想象吗?

一部公路片的起点,竟是从一场失败的旅程开始的。

《太阳总在左边》从一开始,就宣告了公路片模式的无效。

与之相比,《阿拉姜色》是用另一种方式重复了这种无效。

罗尔基和继子诺尔吾历尽漫漫长路,来到了拉萨脚边。

而影片拍了他们进入拉萨后的场景吗?

没有。

终点拉萨只是在诺尔吾登上高山后的匆匆一瞥中,仓促现身,此后再无踪影。

镜头重新拉回这对父子,那一刻的他们因高山阻隔,无法看见拉萨,可是,他们却在真正到达拉萨之前,在那片毫无神迹的荒地上完成了相互的谅解。

松太加用这样的方式是要表达什么呢?

在我看来,这是向所有对朝圣路、对拉萨、对布达拉宫怀有“刻奇”心理的人们发出的一次尖锐的质疑。

它指出一个简单到令所有人忽视的事实:与自己和解的钥匙不在拉萨,而是藏在内心。

那么朝圣路的意义就不再是终点拉萨,而是整个行走的过程。

准确的说,是这段路留给他们的一段独处的时间。

正如《太阳总在左边》里那位老者对尼玛说的话。他说:“当痛苦遇见时间和孩子,就会淡然失色。

影片中,尼玛最终回到了家,他没有舍得把那抔沾有母亲血迹的土留在拉萨,而是把它重新撒回了母亲死去的那片土地上。

而在终点,他的哥哥和小侄子正在等他回家。

《河》中,祖孙三代最终放下成见,一起坐在曾经阻隔他们的那条河前。

爷爷说:“咱们坐一会儿吧,等河清了再过河。”

小女孩说:“爷爷,我把小熊埋进了土里,等明年春天就会长出好多好多的小熊。”

这条河就是时间的本体。

祖孙三代看呆了,沉默了,终于明白只有时间会淘尽所有的泥沙。有时候除了等待,我们并不能做更多。

《阿拉姜色》的结尾,儿子唱起名为“阿拉姜色”的祝酒歌,那是这重组的一家三人唯一的一段美好记忆。

罗尔基给继子剪起了头发。让人恍然想起李沧东的影片《密阳》的结尾。

细碎的头发飘进了阳光里。

黑暗中,父亲对儿子说:“过几天,我们挑个吉利的日子,去拉萨完成你母亲的夙愿。”

其实,去不去拉萨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一路上重新确认了彼此的情感。

比起日常生活,其实朝圣路上并不会有更多奇迹。

母亲终究会死,不会因为内心虔诚而获得新生;该忍受的痛苦还要自己忍受,并不会因为接近神明而获得特赦;想要获得的救赎或和解,仍需等待,因为时间已做了最好的安排,就像罗尔基最终明白的那句话:“一切皆是缘分。”

在这个寒冷的深秋,在这个最冷的档期,《阿拉姜色》注定将是一部被忽视的电影。

但我想说,无论如何,松太加都不该是一个被忽视的导演。

或许这一点,也只能等待时间来证明。

相关文章

  • 朝圣路上没有奇迹 |《阿拉姜色》

    《阿拉姜色》注定无法成为另一部《冈仁波齐》。 因为在《阿拉姜色》中,导演松太加有意回避了所有关于西藏的奇观。 那些...

  • 有信仰吗?

    不静不定时,看了这个片子。《阿拉姜色》是关于信仰的故事。去往拉萨朝圣之路上,父子俩彼此靠近,亲情升温。信仰,或许不...

  • 请你干了这杯酒《阿拉姜色》

    请你干了这杯酒《阿拉姜色》 已经许久未看过藏族的系列电影了,之前听过这部《阿拉姜色》但是没有记录。这周因工...

  • 阿拉姜色

    人们各有灿烂的愿望 比如说到拉萨 比如说挣一个亿 比如说当科长 比如说儿子考上北大 缤纷的愿望让众生痴迷 前天我梦...

  • 阿拉姜色

    昨天看了阿拉姜色,有点小感悟: 1.一路拉萨朝拜,一开始有点难,后来习惯了。万事开头难,勇敢踏出第一步,两三步后就...

  • 阿拉姜色

    打开腾讯视频准备找个视频消磨时间时,无意间看到这部电影《阿拉姜色》,简介里了解到几个关键词“拉萨”、“朝圣”,于是...

  • 阿拉姜色

    也许心底有什么,就会被什么力量吸引。听到《阿拉姜色》的名字的时候,就觉得很美。了解了到底是什么意思之后,决心一定要...

  • 《阿拉姜色》: 朝圣者的力量

    她在梦中重遇病逝的前夫,却不知如何向自己丈夫罗尔基言明。她丧夫再嫁后考虑到物质生活以及相处的尴尬,将儿子寄养...

  • 《阿拉姜色》生活就是一场自我和解的修行

    或许我们会认为《阿拉姜色》是一部带有着浓浓藏族宗教文化的作品,但是电影并没有采用藏族风情拼接和刻意营造朝圣的神圣感...

  • 观《阿拉姜色》

    身患绝症的俄玛为完成前夫的遗愿,决定在有生之年去西藏朝拜。

网友评论

  • 任真:第一次听说这位电影人的名字。
    影评写得很赞,也许“一切皆是缘分。”

本文标题:朝圣路上没有奇迹 |《阿拉姜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xr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