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新军阀大量屠杀共产党员与左翼国民党员,使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基本性质发生的重大变化,整个政权的基础从此建立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上。对这种变质,国民党内人士也有深刻认识。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陈公博、顾孟余等国民党“左派”,组成“改组派”,希望国民党保持当初改组——即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并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时的精神,反映了当时相当部分国民党人对国民党迅速变质的焦虑心态。王奇生分析认为,国民党在清党过程中,“土豪劣绅的重新崛起,并对国民党基层政权的侵夺,使一个曾以‘扶助农工’为职志的国民党迅速向一个新的军绅政权蜕变”,这也埋下了后来国民党不断腐化、衰败的种子。
蒋介石在日记里描述的国民党,充斥着腐败、无能、顽劣、自私、颟顸等官僚作风,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刚取得全国政权不久的统治集团。胡汉民则认为国民党党员在当时的政治结构中成了“特殊的阶级”,在取得政权后整个风气大为变化,革命精神丧失殆尽。在这样的情形下,很难想象国民党内众多党员有多少建设国家、服务大众的意愿。后来国民党政治风气越来越败坏,从它执政之初,就已埋下伏笔。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不堪一击,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偏安于西南大后方的国民政府腐败堕落。所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国统区物价飞涨、官僚资本横行,大失人心,甚至连国民党内部都有人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这种情况下,国民党的覆灭只是早晚问题。
国共最大的区别,在于政策、路线、宗旨、理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强调:“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结合。”他号召广大党员“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毛泽东反复强调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基本区别,严防官僚主义与特权思想在党内滋生的论述,今天仍对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和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统一战线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战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在知识界、文化界开展一场“新启蒙运动”的号召,即学术中国化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有爱国主义情操、不满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的知识分子,以救亡图存与继承发扬晚清以来的进步思潮为宗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分析时代的主要矛盾,提出符合时代要求、能引起大多数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人们共鸣的文化主张。
毛泽东指出的“民族形式”“在中国具体化”“中国的特性”等概念,以及强调的“不能割裂历史”,指明了今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舆论宣传的重点,把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结合了起来,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针。
学术中国化运动,进一步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使后者更具学理性,而且较为全面地重新梳理中国历史传统,其中包括了对儒学传统的重新评价。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国势衰颓,不少人开始构建(或曰“想象”)一种带有整体意义的“西学”、“西方”,并用以审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在此思路下,中国形象渐渐地整体负面化,把中国视为相较于他们所想象的西方而言的“反常”或“特殊”之物,因而很难从中国自身历史脉络出发思考问题。
如何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这不仅关系到能否树立起自洽的、有普遍性的政治与文化认同,还关系到如何处理与儒学相伴而生的中国社会与经济结构。
晚清国粹派力倡的“古学复兴”,实质仍是西学以另一种形式在中国传播。国粹派们将中国的传统学术攀附于西学,中国的学术,必套上西方的某种学术才能阐释,也就是说,中国的学术,得比附于西学才能自立。
胡适大力提倡的“整理国故”运动曾于1920年代盛极一时。但胡适所谓的整理国故,对中国传统文化采敬而远之的态度,人为割裂客观存在的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传承关系,这种“整理国故”其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整理国故运动下的另一项影响极大的学术运动,则是顾颉刚等人所谓的“古史辨伪”工作,全盘否定中国古籍,中国历史。他这种预设立场的“古史辨伪”成果,当时就遭到了鲁迅等人的嘲讽。
钱穆认为作为政治与文化共同体的中国,历经磨难,依然能延续至今,这本身就彰显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应拨开近代新旧思潮纠缠不清所造成的迷雾,从中国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去探寻中国历代政治的得与失。
总算看完了王锐老师的《现代中国思想史十讲》,说点心得体会。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习与总结中国晚清以来的现代思想史,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彻底否定中国一切,主张全盘西化的论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新玩意儿,早在清末以降,就长期在一批知识分子中是“时髦”“先进”的思潮,尽管后来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他们的幼稚荒唐。但今天,仍有一批似乎还活在百年前的所谓知识分子,仍在津津有味咀嚼百年前人的余唾,拾人牙慧。历史虚无主义和逆向民族主义的沉渣,仍不时泛起,且时不时出来猖獗一番。
鉴古知今,才更能理解今天为何我们要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做好外来优秀文化中国化、传统优秀文化时代化的工作,兼容并包,既不盲目排外,也不盲目崇古,吸收所有民族,所有国家的一切优秀文化,与中国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甄别何者当因,何者当革,弃其糟粕,扬其精华,在实践中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自能更好地理解并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最后,以一段总书记的话结尾:“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