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面重在擀面。擀面的时候,手和胳膊得有劲,还需要技巧,有的人擀面不好吃,那么好吃的手工面标准是什么?薄筋光,达到这个标准的面才能勾引人的食欲,吃得放不下碗。
我居住的地方有一个便民市场的摊位卖手工面,卖的非常快,常常是被人订购,买少点还可以通融,买多的人都加微信,或者电话预约。
这家的手工面,切成的面条,宽的薄光,细的柔而不断,韭叶面薄厚粗细适中,韧性非常好,吃起来有嚼劲。
面摊的主人是一位四十几岁的大妈,人长的人高马大,膀大腰圆,体力非常的充沛,每次去买面嗓音洪亮。最为称道的是她的擀面技巧,在一张只有一米二多长,六七十公分宽的案板上,靠双手和两根擀面杖。一次能擀四五斤面。擀面杖一粗,一细,长度在一米多,那根细擀面杖只有小拇指头粗细,在面擀到案子无法盛放的时候,用这根细擀面杖,使用她长时间磨练出来的擀面技巧,卷,撑,拉,推,抖,拨,将一张硕大面皮玩弄在鼓掌之间,每次重复这些动作时,一个动作跟着一个动作,如绵化掌,将手掌之间的力道,传递到柔软的面的脾性中,面在她手中服服帖帖,不粘不破,不堆不团,薄厚一直掌握的非常好,收方自如。在做这些动作时,能同时能同时和买面的顾客交流,承揽自己生意。
一张面擀成后,一把玉米面用手一撒,面在空中稍微停留,如缤纷的落叶,均匀落在面皮上,顺势用手来回一挥,玉米面附着在面皮上,用擀面杖来回折叠,准备切面。一把大铡刀两头翘起,如腰背,刀头落在案板上,刀把和刀口悬在面上,只留下不到几毫米的空隙,用手腕的力量推刀前进,切出的面一片一片向左靠在一起,宽细韭叶无不均匀。切成后,抓住最上面的面条头,用手一提一抖,面如发如丝如韭菜叶垂落,没有一根断面,毫发无损,再平铺在案板上,撒一把玉米面,扭成螺旋状,一把面就放在案板前,用塑料薄膜盖好,等待顾客拿走。
大妈每次来摊位前都提前和好面,这和面也是技术活,选择面的时候,春麦面适合烙饼,冬麦面适合擀面,山上的面和川区的面又不同,因此买面经常会是熟人,保证面的品质。和面是用水的水温,用碱的量,和面时加水的量和次数,都要拿捏的准,这样和好的面才能进入醒面,醒面要醒几次,揉几次,面才能激发蕴含在内的淀粉,不断的揉面面更筋到,民间对擀面总结一句俗语"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当然打媳妇不对,那是老年间的说法了。面是要反复揉反复醒,在力量和时间的双重作用下,面从分散的分子有许的排列,达到一个好的手工面标准,薄而不破,劲到筋到,光滑弹性,面条走进嘴里是滑溜溜,如鱼得水。
这样好的手工面,要吃到薄筋光的效果,非要在浇头,菜面上下功夫。臊子面是最好的了。这个我们下次再聊,写的太长了,估计大家也累了,不愿意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