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训练思考的冰山模型?

如何训练思考的冰山模型?

作者: 知行智库 | 来源:发表于2022-11-08 07:51 被阅读0次

我们大量学习思维模型、工具方法应用到生活、工作中去,为什么最后还不能灵活处理各种基础问题?

就像前几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诸多鸡汤中你要问我哪句最实用,唯有跟各行各业有结果的人学习,同行最有分量”。下面就有朋友回复,“怎么才叫有结果呢”。

你也许会说,赚钱就是结果,许多人付出很大努力并没有赚到钱,却价值感爆棚,怎么解释;或者,一些人的确赶上了红利,赚到了钱,但现在公司处于骑虎难下的状态,每天焦虑,这又该怎么解释?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长期主义”,会有近4000万条观点建议你不要陷入此陷阱;输入“短期主义”,会有4万条左右的内容,教你如何逃避、警惕短期满足,到底哪一方说得对呢?

从平面视角,大量信息都在告诉你“认识越深,决策概率越准”,但是,每个思考的背后都有着代价与责任。

有时,你的思考有可能被别人引导,这时该怎么办?比起有层次,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学会如何看待“思考的本质”

1. 思考被欲望支配

谈起思考,就有点哲学意味,况且还加上了“本质”。大家基本把思考目的总结为“知行合一”,不管从理论中来,还是到实践中去,亦或反过来论证,都行得通。

但是,是什么在驱动思考?

用两个字总结,即“欲望”,最早从柏拉图开始就探索过人的灵魂和欲望的问题,后来近代行动哲学史崛起,对欲望研究更起到推动作用。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最具影响力的,应属美国著名哲学家戴维森和大卫·刘易斯。他们的观点简单来说,即欲望属于特殊心理,它像边喝饮料边了解一位固友近况一样简单。

罗素代表作《心的分析》、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著作《人的问题》中均花费大量篇幅,去探讨关于人的本能和欲望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要把“欲望”和“思考”放在一起呢?

事实上,欲望是驱动一个人行动的内在因素。

例如,我在家写作时,会习惯倒杯茶。口渴时,我一想到要喝茶就会有种愉悦感,并且我发现,缺茶时的状态很不愉快。

整个过程都是由欲望驱动思考,思考后进行取舍,再进行决策,指导行动,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戴维森和大卫·刘易斯曾提到一个关键概念叫做“系统的欲望理论”,他们用这个概念来解释过有关欲望的一切。

什么是系统化欲望理论?

简单讲,以行动为中心,把欲望拆成5个组成部分(含行动),我们要系统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涉及到“行动哲学”(Philosophy of Action)。

Donald Davidson说,想讲出行动意图,就必须处于某种特定目的(intention)下,那么,我们就是基于特性的理由(reason)在行动,因为它可以满足你某些想达到的目标(goal)。

比如,一个行为A,它由某个本源理由(primary reason)所解释,而理由包括行动者对于“特定行为”基于“目标G”的正面态度,以及“信念”(instrumental belief )做出行为A可以达到目标G的过程。

如果这样比较抽象,换个表达:

老板看到公司业绩一路下滑,问你最近发生了什么?你说,市场趋势不好,加上竞品价格战严重,一直补贴,用户都跑了。

老板问你怎么办,你说,我需要一些预算并招聘几名投放人员,也能超过他们;尽管老板从整体视角出发,认为你的想法并不成熟,但依然会支持你。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

他的出发理由、思考动机对目标态度是正向的,即便知道结果偏差,但整体在掌控范围内,不足以做出太出格的动作。所以,思考是行为A到目标G的中间过程,是被欲望大小支配的尺度。

尽管市面上有大量理论解说该过程。比如,老板就想测试你,或等KPI完不成时把你换掉,但综合来看,欲望理论,仍是目前最适合基于“思考本身”被我们研究的。

这四个维度分别是:

(1)基于愉悦的,(2)基于善良的,(3)基于注意力的,(4)基于整体性的

19世纪末奥地利精神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把原始欲望称为“生物欲望”;在他的大量研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一个生物的欲望是P,相当于它愿意采取任何行动时,它的行动可能带来P;一个生物的欲望是P,当它愿意时,看上去是P、不愿意是就不是P;一个生物的欲望是P,当它愿意相信P是好的,会拿出任何理由相信P。

简单来说,生物的欲望P倾向是好的,就会想法设法往那个方向发展。我希望过程是快乐的,没有疼痛的。

如果我觉得P倾向变得不可控,我就会找到更多否决的理由,甚至通过信息证明,P是好的,这几者都为行动欲在服务。

想想上述老板的案例,是不是也这样。

换个场景,P就是一个我,我想喝杯咖啡,可能是一杯美式,我会去问别人要,在APP下单,找人给我买,自愿做任何我认为可以得到咖啡的事情。

即便,我没有做一些关于咖啡本身的行为,手里忙别的事情或睡着了,甚至要从公司回家一趟,但不妨碍我思考,如何对这件事采取行动。

所以,欲望是迫使一个人从引发思考到行动的心理状态。

因此,把欲望和去行动的心理状态区分开来是错误的,许多哲学家视之为消极状态,即所谓的“真正的欲望”并没有耗尽可能的动机状态(Davis 1986; Marks 1986)。

另一些,则将欲望视为一种积极状态下的选择。

也就是,另一种欲望可能导致的另外状态,独立于当下欲望之前,在两种心理状态产生矛盾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做出取舍(e.g. McDowell 1978; Scanlon 1998)。

是不是有点绕口,具体什么意思?

A这件事我没有去做,那可能,有另外一个更大的欲望B在迫使我,并且从内心战胜了我,当A想要的阈值被磨光,也就不在去思考它,但如果A战胜了B,那B就不存在。

这给我们什么启发?

我们可以说,欲望,是产生行动功能的心理状态,它像燃料,迫使着你去思考,当欲望值足够大且思考利弊得失后,你才会决定是否要行动。

2. 欲望的四个维度

单纯基于行动欲望理论,并无法区分正确、邪恶,怎么办?还有“愉悦、善、注意、整体性”四个不同维度。

从“愉悦”欲望理论出发,快乐似乎和欲望有着因果关系和表征关系(causal or representational relationship ),以往研究的认为,欲望满足或净增加,是快乐的标准原因,这有点像多巴胺理论。

如果观点正确,那么,欲望在本体论(关于存在的理论)上必须与快乐不同,因为我们常说,欲望本身不快乐,这该如何解释?

哲学家哲学家盖伦·斯特劳森探索人之存在的本质,给出基于快乐欲望辩护的两个理由:(1)对任何事物的欲望都需要意识支撑,快乐与不快乐,与欲望最密切的是个人意识(consciousness),即如何思考这件事的状态,(2)有些生命会缺乏行动能力或倾向性,总在大脑中闪现出自己得到某件事物(物品)的瞬间,难免会造成愉快和不愉快情绪出现,虽然有欲望的东西会使人高兴,但这些生命可能患有神经、身体损伤(Strawson 1994)。

如同一个在车祸失去双腿的人,即便他再拥有想走路的心,也始终无法完成这件事;失去双手的人,用脚打理生活的一切,他们选择释怀,不想再去思考本身的问题带来的困扰。

也就是说,欲望让我们思考,追求某件事本身是快乐的,这当中能否真正带来愉悦,也要看软件条件(身体、机能)能否满足,如果不能满足,意识里又一直想要,你就不会快乐。

从“善”的欲望理论出发,最早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我们追求事物是出于对“善”的一种追求。毕竟对一个人来说,欲求P就是相信P是善良的。

这种善,是因为“我这么做,某个信念支撑我这样,并且它是对的”。

问题来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做伤天害理的事呢?后来大卫·刘易斯对此观点有所质疑并加以补充。

他认为作为信念,理性的人会被激励去实现一个命题P,只要他认为P是善的,并表明在一个相似的决策理论框架内造成的不一致的结果。

换言之,人的欲望都是对善的一种信仰,但可能因为经历了某些颠覆性的事,改变了一些固有的看法。

如同一个从来不动手的人打伤了人,那他的动机可能是对方把他逼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老实本分的人变得奸诈狡猾,也许是被身边的人欺负得无路可退。

一些哲学家曾表示,人的欲望是对善的感知,这种感知并非像对颜色温度那样,它是一种复杂、高层次的状态,但不等于信仰。这样看来,我们做一件事P,就会让P看起来是善的,往善的一面思考。

从“基于注意”的欲望理论出发,T.M.Scanlon将欲望与理性联系在一起 (Scanlon 1998)。

对一个人来说,欲求P表示他有意愿持续关注,因为他想拥有P,或者为了避免出现非P的情况,那就会导致一种因素,即我们说的“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

但是,我们过度关注注意点,就会忽略掉许多看不到的影响因素,就像公司求增长,你不可能光看每日新增用户有多少而忽略掉老客留存、新用户转化数据。

那么,该怎么办呢?

哲学家认为欲望本质特征不是唯一性的,我们应该以一种综合视角去审视,“愉悦”“善”和“注意”理论,是构成“思考本身”的基础条件。

最终迫使一个人行动导向取决于“功利主义”和“价值主义”两种状态,这便是基于整体的。

所谓功利主义,即一种人性的内部状态,为了自己愉悦和利益出发;而价值主义,就是为了别人,我的付出都是为了你,两者状态并存,只是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切换。

比如,很多人说,创业的目的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但创业本身是一场提高效率的游戏,交易成本缩短意味某些岗位消失。

所以,思考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为特定的行动而服务,行动包括欲望支配、正面态度、善和注意的欲望理论视角,最深层次的取决于心智下的两种主义(功利、价值)。

3. 思考的三层划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著名的“冰山模型”,将个体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网络上,你只需要输入名字就可以看到大量图片,这些有关图案的描述并非真正的冰山模型,它们大概有三个共同错误点:(1)要素错误,(2)层级有误,(3)逻辑顺序有误

真正冰山模型分为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社会角色(SocialRoles)、自我概念(Self-Concept)、特质(Traits)、动机(Motives)6个维度。

单独看此模型没什么问题,如果把它放在“思考本身”当中,就明显有些不太合乎逻辑,为什么呢?

比如,你本来心智模式是善良的,在工作中觉得该方面不应该这样,但有时,为什么却不敢提出建议呢?因为这背后会阻挡别人的利益,你可能要面临背锅风险。

所以,不能用冰山模型单项指标看整体,若从“思考本身”出发,我把它分为表面事件、行为模型、心智模式三个层级。

什么是表面事件?

冰山浮在水面的部分,我们可以观察、感知、经历的各项事件,读过的书,聊天购物,开会时每个人的状态,公司的各项明面规定,都是事件。

就像人们在新闻中通常看到的,属于被报道出来的故事,你每天做事没心思、不想社交等显性现象,都是冰山上很小的一面。

要潜入海平面以下,才能知道“这个人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再往下,最近几个月发生了什么,甚至他的童年和别人有何不同,这些差异都能找到。

什么是行为模式?

模式是从现象当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对数据(事件的记录),特定场景下表现出来的规律。

太阳的升起落下、一个人每天上下班接对象回家、员工在公司不敢说真话,都是一种模式。

本质上,行为上利他,会带来结果上利己,行为模式和“利害关系”存在相互作用;但是,多半人在付出上风格有所差异,付出和获取的方法难免不同。

例如,老板格局欲望大,想通过多人的力量,换取更多风险投资;你在销售领域经常为客户考虑,是因他为你带来业绩,这些均是从外部视角向内求的方式。

还有一种属于人之天性范畴,出现危险状况时,人会优先考虑自己,然后决定是否帮助对方。公司大规模裁员时,多半人不会做英雄主义者,站出来为大家正名。显然,站在“思考本身”看行为模式,当中涉及自我(Self-Concept)和社会角色转化(SocialRoles),它不过让我们把多个事件放在一起看,评估损失利弊博弈后,为某个欲望服务。

什么是心智模式?

该名词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 在1940 年代创造出来。

如果按照定义看,它是一个试图对某事做出合理解释的个人,会发展可行方法的假设。在有限的知识领域和有限的信息处理上,产生合理的解释。

我个人认为,心智模式在心中根深蒂固,例如,人对某件事如何采取行动的假设、成见、甚至对周围信息,事件的认识。这些我们不易觉察,但如果不够稳固,它时刻会受到别人影响。

换句话说,它也是一种思维定式,即,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当心智模式和认识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时,就会知行合一;反之,则会犹豫不决。

能发现“欲望”和“冰山模型”的关系吗?

欲望属于冰山横向部分,在表面事件范围内驱动,事件按照什么方向做,做到什么程度,都会受到一定框架影响。

在此框架内,你可能会基于自我角色、社会角色,损失利弊,功利主义还是价值主义,进行综合思考后,然后决定是否行动;一切内核是“心智”在判断,它对事物发展进行预测。

好比开场说述的“想要有结果的人学习”,如果一个人的欲望P,相信产生价值才能赚钱,那么,它笃定就要以“价值为中心”做任何事,从各种日常表现到行动,都会以价值为导向,并很坚定。

如果一个老板欲望P相信“赚钱”就要聚焦“赚钱”,那么,在公司要求员工时,就会以业绩为中心;假设开会时,你的方案不能带来业绩,它就会质疑你。

因此,稳固心智是支撑的一个人的欲望和行动的基石。

假设欲望P足够强烈,你相信P能为你带来结果,就会想法设法让行动跟上,你不相信它,它反而会让你“犹豫不决”。

一言撇之,即心理与现实不同。

有些人之所以在两侧摇摆不定,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时常被外界信息造成的表层、行动层现象两种动机所迷惑;另一方面,他们的心智又对想做的事无法笃定,当有目标时,自然无力适从。

4. 从三个方面训练

思考结果是为“知行合一”服务。

无论在任何事件里,都应该让思考配上行动、验证,如果不能,就是“瞎琢磨”。那么如何让自己不轻易被外界信息带来的表面层、行动层,所迷惑呢?

(1)培养强烈的正向欲望

准确而言,对欲望的追求分为唯物(Materialism)和唯心(Spiritual)两种。

理解前者并不复杂,即对某个可视化物品的追求,如,你想买某套护肤品、包包就要快速得到它,但避开却很难。

消费陷阱是近几年被频繁提到的关键词,从恐惧消费、到能力消费、借贷消费、攀比制、循环制、精神消费、耐用变一次性、游戏化等等,可谓无孔不入。

假设详细罗列,可以找出不下200个关键词,而这些均是商家的手段,我们该如何避开呢?

想要买件价格高的商品,首先,我会考虑“是否可有可无”;其次,考虑实用性;再者,当下不会立刻决策,放在购物车24小时后再打开审视,如果第二天不那么想要,基本就放弃。

后者最重要,唯心(Spiritual)并非要求你选择算了吧、释怀,对情感观念呈现出一种解脱。恰巧我更愿意挖掘本源,正视本源,改变固有认识。

比如我不快乐的时候,就要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不快乐?对工作很排斥,具体因为项目报告这件事难,还是因为领导的处事风格?刨根问底时,答案也就自然呈现。

英国哲学家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的一句“存在即感知”,可以间接性地帮我们找到诸多答案。很多人常常选择回避,这不仅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你养成逃避型人格。

(2)提高信息甄别的能力

按照广义,可以把信息分成事实、观点两个维度。

观点是基于事实的推论或看法,就像我践行长期主义,对方追求短期主义,你不能因为两者对话,就改变自我想法。

事实来源于现实世界,是思考的素材,不能作为思考内容,是观点的脚手架,不是观点本身。

各种讨论中,不但要看到观点,还要看到事实,很多人只吸收观点不看现实,很容易陷入误区。

当别人说的在理时,我们很容易把对方观点当做自己的观点,把书上的内容当成真理或规律本身,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所有内容,这会对你的心智产生巨大影响。

我在严选信息时,有四个常用标准:a.找到信息源,b.发表机构、c.事实比较、d.大量阅读

官方媒体报道大概率不会有偏差,权威网站发布的知识基本存在佐证,即便是作者本身经验观点,也需要严谨逻辑支撑,大量阅读。这可以让你对某件事持有的态度不至于患得患失。

(3)提高提前验尸的速度

这个词可能听着有点古怪,简单讲,就是决策前不要假设自己很理性,也不要假设自己做完就会成功,要想着该决策后就算一败涂地,也是正常现象。

通用汽车前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录在行动手册中:

面对重要人事问题,我从来不第一时间做决定,我会尽可能慢的速度,先做一个初步判断,然后把这个问题抛一边,等过几天,几周,再拿出来重新考虑。

换言之,判断时间慢一点,不要太快下结论,决策之前缓一点,不要太快做决定;这样,大方向定后,小偏差才可以调整,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绝对的全部视角。

例如,现在我们要实施新的计划,一年后如果一败涂地,原因有哪些呢?把它罗列出来,段永平回顾自己的创业路程时,曾提到过四个字,即“不为清单”(Stop doing list)。

什么是不为?关于不做什么的清单。不做什么,就是让事情回到本身,做你能落实的东西,做自己认为有结果的东西,这样你的正向欲望自然坚定。

总之,正向欲望、信息甄别能力、提高提前验尸速度,这三者是面对表面事件和执行层干扰最大的杀伤武器。

当你夯实它们时,内心产生某个欲望P,还会因为外界影响而犹豫不决吗?我想,大概率不会。

总之,欲望,驱动思考;思考,改变欲望。

Adam Grant(亚当·格兰特)曾经担任谷歌等多个知名公司顾问,作为1981年的标准80后,他最近几年特别火,去年推特上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忆犹新。

他说:学习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重新思考你的假设,并修正你的观点。

后来,我把这句话修编后放在了备忘录中,即:如果想法是正向的,就应该基于它添砖加瓦,提高信息和执行的迭代速度。

相关文章

  • 如何训练思考的冰山模型?

    我们大量学习思维模型、工具方法应用到生活、工作中去,为什么最后还不能灵活处理各种基础问题? 就像前几天我发了一个朋...

  • 冰山模型——提高思考深度

    《如何系统思考》邱昭良 系统思考中有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见上图),揭示了人们思维的层次。 冰山顶部露出水面的部...

  • 如何用冰山模型思考

    冰山模型其实很多年前就已经看到过了,但是没有去深思与领会,只是停留在了一个表层最终遗忘到记忆的角落里,落成了灰,昨...

  • 系统思考:冰山模型

    之前也又提到过冰山模型,今天想分享的是一个在我们日常客户会问我们的一个需求,《会议管理》,需要叫给管理者更多开会的...

  • 冰山模型的思考延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具象化如同冰山,显性的部分通过后天学习易获取,而潜在的部分...

  • 你的市场价值,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复盘笔记

    一、如何衡量你的市场价值 薪酬=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运气,内部因素可以用冰山模型来解释。 冰山模型包含三...

  • 冰山

    前几天,上了一个关于职场的课程,第一次听说冰山模型。 当你能灵活运用冰山模型,解析自我,分析如何提高自身市场价值,...

  • 软件测试的知识图谱

    一、冰山模型 1、冰山模型介绍 在软件测试从业人员的职业规划我们介绍过冰山模型,人的能力就像一座冰山,显露在水面上...

  • 深度学习模型调试和监控(7.2)

    7.2 深度学习模型调试和监控 本小节学习如何监控模型训练的过程。 7.2.1 模型训练中应用回调 当你训练模型时...

  • 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值钱

    昨天学习了如何发掘自己喜欢并且适合的工作,“冰山模型”的几个要素,今天再接着昨天的内容来进一步学习如何明确冰山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训练思考的冰山模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cw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