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玩的历史历史有意思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刘邦杀人从不含糊,为何张良能逃脱?有一个重要原因

刘邦杀人从不含糊,为何张良能逃脱?有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 铁杆三国 | 来源:发表于2020-08-20 17:43 被阅读0次

    大汉人才辈出,汉初就出现了“三杰”,而位居三杰之首的张良,更是被世人推崇,张良二十几岁就离开家,后来就辗转于各地。

    只是,正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记,却没有可以接受自己应有的封赏,最后选择了归隐山林了。

    史学家们对他的做法有过很多猜测。事实上,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封建制度下,各方诸侯争霸的战争所带来的残酷。

    因此,他才功成身退远离争斗,既打出了名气又保住了性命。张良卒于高帝崩后八年,因此应当是公元前187年,因此应该是公元前187年,享年64至70岁左右。

    换句话说,张良的归隐,同时也是自古以来所有谋士既有命运的推动,同样位于“汉初”三杰的其他二人却都落下了悲惨的结局。

    然而,作为一个战术家,皇帝和历史学家对张良的评价惊人的一致,这跟他的贡献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楚汉之争没有开始之前,张良是韩国的一个小谋士,没有得到重用。

    张家五代都在韩国拜相,但是等到张良长大之后,已经无法继承家族的官职了。为什么?

    因为那个时候的韩国已经被秦国给灭掉了,国破家亡的张良孤注一掷,把所有的身家都用在了刺杀秦始皇上。

    他命人铸造了一个120斤重的大铁锤,又请了一个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巡游的必经之处。看到秦王的车快到了,大力士就将铁锤远远抛过去,可惜的是对方早有防备,最后只砸中了秦王的副车。

    之后的政治情势变得愈来愈复杂,张良想方设法让韩国复国,韩王复位。

    只是,韩王并没有什么大能耐,所以张良就没有用武之地。之后,秦王嬴政去世了,二世更加残暴,百姓终于忍受不了,就揭竿起义。

    一时间天下各路大军反秦起义,在各路大军会盟之时,张良的才华被萧何发现,那个时候的刘邦建立正急需用人,因此他推荐了张良。

    刘邦其实本人没啥大本事,最擅长的就是用人了,对于张良,他无论怎样都想试一试,所以就开口向韩王借人,韩王并没有当一回事,同意将张良借给他,三年为期。

    就是这一借,刘邦借来了一片江山。

    在之后的战争中,张良辅佐刘邦立了很多汗马功劳,不仅仅是设计于和秦军的争斗,并且为刘邦笼络了很多人才,韩信也包括在其中。

    鸿门宴之上,张良劝谏刘邦要言辞谦卑,以保存实力为主,而后帮助刘邦脱身,救了刘邦一命。

    楚汉之争落下帷幕,江山成为了刘家的天下。在许多场艰苦的战争中,都有张良的参与,这使得他的威望越来越高。

    汉初,张良献计封雍齿为侯,这个人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可是却得不到刘邦的喜欢。张良献策,刘邦对他没有疑心,听了他的话就照做了,稳住了军心。

    大汉的不少官员都是中原人士,因此在国家建立之初,很多大臣都主张迁都到洛阳,但张良反对,他主张在关中建都,这个时候攻守兼备,作为都城最好。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就将都城定在长安,这才有了之后大汉的百年基业。

    国家繁荣稳定,刘邦年纪也越来越大,太子之位便被提上了日程。那个时候,大皇子是皇后生的,大皇子虽心善,只是生性懦弱,虽立为太子,但刘邦不喜欢他。

    刘邦十分宠爱戚夫人,对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更是疼爱有加,总是想着废太子后立刘如意。

    吕后心急不已,就找到了张良,请求他献策。张良思酌再三,为太子献计,让他请求了德高望重的“四皓”。

    这四个年迈的人都是在嬴政在位时,就不与残暴的秦为伍,虽然一直隐居于民间却很有声望,刘邦对其敬佩不已。

    一见太子竟然有本事请来这四人,想必他深得民心,这才对废太子一事放下。之后几年,张良亲眼见着萧何与韩信惨死,眼看着王室争斗愈演愈烈,导致不少人无辜惨死。

    他意识到:倘若以这种趋势继续下去,韩信二人的下场就是他的结果。因此,在功成之后,他拒绝了刘邦的封赏,非得退役森林。

    在这之后,张良就生活在山野间,对慕名而来的政客避而不见,专心致志研究道家之术,悠然自得。

    【整点游】公众号定期分享三国历史资讯,《三国志名将令》《放置封神录》等游戏攻略,快来get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邦杀人从不含糊,为何张良能逃脱?有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de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