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放大镜之前,又要将大概念再提出来。目前为止,我终于对这一名词有了具体的认识。当我真正理解了他,便不会再拘泥于书中对他的解释:反应专家思维,解决现实世界中真实的问题情境,可迁移等等。
我想用自己的理解来表述:大概念是核心,可以迁移到更多的情境,解决更多的问题。就像孩子们在解词时,我会对他们说:你的理解是针对这课来谈的,在别的情境中,他又是什么意思呢?当然这不是大概念,但寻找大概念的过程差不多,要找到某一个教学内容的核心观点或观念,这个观点或观念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真实的问题。
比如:五上七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写作要素是:写出景物的变化。提取出的核心概念是:想象,变化。围绕这一核心概念,结合课标和课后题,提取大概念为:想象画面可以帮助品鉴景物中的动态和静态描写,感受景物变化。如果再向上提,可以概括为:想象可以帮助品鉴文学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是望远镜视角,向上寻,向核心处寻,向更高位处寻。
如果望远镜是站在原位仰望星空,寻找与之相关的知识体系,那么放大镜是脚踏实地,向文本内深挖深凿。这个过程就要用到ubd理论,结合文本,设计目标方向,依据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制定贴合于文本的任务,再综合学生情况后,最终创设大情境设计学习活动。
依然借助五上七单元为例,文本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段写出了景物的动静之美,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动态和静态的美,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需要什么证据证明学生学会达到了这一目标?朗读、习作。那么需要创设什么学习情境,制定什么学习任务,每一课需要承担什么子任务。围绕子任务开展什么活动?于是有了这样的单元设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