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扉页,就是直击心灵的一句话,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太久不看书的话,确实感觉内心冰封,思维僵化,才思枯竭,仿佛精神没有滋养,花朵渐渐枯萎,一直停留在过去的自己,靠着过往的积累陈旧的思考固执的思考方式摸索着朝前走,跌跌撞撞。一直以来,我对看书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随心所欲,不一定要记得书上说了什么,具体到哪句话怎么表达,也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深刻的人生指导才去看书,毕竟不可能靠着别人的一句话就大彻大悟痛改前非,所以每次选到什么是什么,看到哪里是哪里。有个学生曾经问我,老师你看书这么随意,也没见得你记住了多少,那你看书了有什么用啊。我想了想,用以前不知道哪里看到的一句话回答到,从小到大,我吃过很多食物,它们中的大部分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了,也不记得它们的味道,但是我可以确定,因为一点一滴的它们,我才成长到现在的身体,它们早已渗入我的骨骼,融入我的筋脉。书带给我们的滋养,也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吧,看不出什么外在的变化,在日积月累中,变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伴着我们前行。
可以说大学毕业以前,从没有喜欢看书,更没有看书的习惯,毕竟高中以前都忙着学习,每天都挣扎在课本试卷里,上了大学,像禁锢了许久的野马冲出了江湖,只想放纵的玩耍,再也不要谈学习谈考试谈进步,连选课都不是因为兴趣或者求知,完全是因为哪些课时间能凑合适空出半天一天的出去玩耍。现在回头想想,在我无意识的时候,书已经在帮我了。高中是时间最紧张最压抑的,为了能短暂的解脱出来,我每个月都会从生活费里省出来几块钱买青年文摘,偏偏它是半月刊,我只好每个月在上半月刊和下半月刊里选择一本,因为它不同于课本的枯燥乏味,它不要求我掌握重点字词,不需要我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更不需要背诵全文,于是在各种试卷的掩盖之下,偷偷摸摸的去学学别人的表达,同样的感受怎么别人就那么会说话呢,明明一点点小事别人怎么就能够洋洋洒洒写一大篇呢,听听别人的故事,看看别人眼里的世界,甚至还能看到徐志摩嫌弃张幼仪勾搭陆小曼仰慕林徽因(可气的是徐志摩飞机失事以后,已经逆袭了的张幼仪还主动承担起抚养陆小曼母子的担子),这些区别于课本的生动,让高中生活轻松惬意了不少,仿佛短暂的偏离轨道能更有力量的冲锋,高中毕业了竟然发现不知不觉中收集齐了三年日期连续的青年文摘。另一个受益的好处是,语文竟然不费力的学起来,尤其是作文,虽然写不出多么出彩,但总中规中矩的在优秀线之上,可惜那个时候没有意识到是青年文摘帮了我,那些忙里偷闲的娱乐竟然给我学习语文提供了素材奠定了基础,高考语文还有123分呢。
上班以后只想研究怎么上课,怎么把知识方法表达的条理清楚通俗易懂,眼睛只盯着教材和学生,也不觉得不学习有什么不好。今年在我怀孕生娃再重返工作岗位之后,以任课老师的身份陪伴着学生,不会像班主任那样随时随地抓住机会就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渲染,可偶尔想和他们交流鼓励他们积极进取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无话可说词不达意,就感觉言语枯竭倒不出来存货,明明以前当班主任的时候可以和学生聊两个小时话都不重样。现在想想,当初当了班主任以后,天天都和学生粘在一起,时间几乎都耗在四四方方的教室里,刚好有个图书角,放着学生捐来却从不会翻开的五花八门的书,在学生早读的时候,午休的时候,自习的时候,课间的时候,我随手拿起一本在教室边溜达着陪学生边随手翻看书,到现在回头再看,每天不起眼的几分钟十几分钟,日积月累了三年,也是挺大的收获呢。这样想来,谁说看书没有用,起码吵学生的时候底气十足滔滔不绝。
在图书馆瞎逛翻到了《一个人的朝圣》,顺手就给带回了办公室,等有空开始准备读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拿的是《一个人的朝圣2》,去图书馆找遍了也没有看到1,可能是被其他老师借走了吧,还好作者也说2不是1的续集,算是,一个伴儿。虽然在真正接触到奎妮的处境时,会让我想起不敢触碰的过往,但是还是咬牙读下去了。简单来说,2的故事发生在主人公奎妮因为身患绝症被送进英国北部的圣博纳丁疗养院以后,以奎妮的视角同时进行两条线的叙述。在疗养院里,有耐心细致关怀每一个病人的露西修女们,有性格迥异的伙伴们,芭芭拉,芬缇,珠母纽王,亨德森,以及从英国南部徒步走来看望奎妮的哈罗德·弗莱。因为要等待哈罗德的到来,给了奎妮以及她的伙伴们活下去的信念,因为哈罗德一路上每一个不同地区寄来的明信片,给了奎妮以及她的伙伴们等待的希望,因为要见证哈罗德徒步627英里而来的关怀,奎妮和她的伙伴们并肩而战。从奎妮一个人的等待,变成了整个疗养院的盛事。开心的是,历时87天,哈罗德终于到达了,遗憾的是,小芭,芬缇,珠母纽王,亨德森相继在等待中离开了。在等待哈罗德的同时,奎妮怕面对面难以启齿,不停的把能记起来的过往,都艰难的用笔写下来,陪伴着奎妮的玛丽·安贡努修女用一台老旧的打字机帮助奎妮记录了下来并装订整齐,准备交给哈罗德。于是,我也一起目睹了那些甜的苦的过往,哈罗德,妻子莫琳,儿子戴维,以及站在安全范围以外爱着哈罗德的奎妮。
奎妮的情歌《一个人的朝圣》这个名字,我觉得有两重理解。可以是哈罗德的朝圣,在87天的徒步里,看望奎妮是他的目标,给奎妮活着的希望是他的动力,在这个旅程里,他会有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精彩,我猜测《朝圣1》应该是以哈罗德的视角来解读这同一段人生旅程,所以这是哈罗德的朝圣。也可以是奎妮的朝圣,在等待的87天里,她勇敢的面对了不想面对的过去,有掩藏心底对哈罗德的爱,有恩布尔顿湾的海滨小屋,有对莫琳的愧疚,以及,戴维的死。海滨小屋是奎妮在戴维死后替伤心的哈罗德顶罪离开金斯布里奇后偶然发现的海边荒地,然后心神俱灭的奎妮捡贝壳捡石头除杂草种花朵慢慢雕琢出来的梦幻花园。奎妮不敢面对的是没有对哈罗德及早坦白认识戴维以及戴维的异常,并且在戴维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言语伤害了戴维,间接导致了戴维的死亡,以及莫琳和戴维知道她对哈罗德的爱。在回忆的过程里,奎妮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和解脱。
最让我意难平的是,疗养院院长在奎妮去世以后,把奎妮的手稿交给哈罗德的时候,那些所谓手稿只是一些没有人认得的符号,原来在奎妮的生命尽头里,手并不由自己支配和使唤,写不出来正常的文字,连替她打字整理手稿的玛丽·安贡努修女都是奎妮的幻想。如果可以,我想让哈罗德看到奎妮的情歌,想让哈罗德告诉奎妮,戴维的死不怪她,戴维的抑郁是来自他的原生家庭和他自己给戴维创造的家庭影响的戴维。好在,奎妮以为会有玛丽·安贡努帮她转达,好在,奎妮是带着希望和爱离开的。
戴维死前的雨夜里,去找奎妮,奎妮却因为心情不好骂了戴维“你这样只会榨取父母,只会要钱的废物,活着有什么用”,戴维离开了奎妮家却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奎妮能早一点告诉哈罗德她所认识的不一样的戴维,如果都能早点意识到戴维的抑郁,是不是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对照到我们的生活里,对身边每一个人宽容一点,多点耐心,努力爱身边的人,生活会不会更美好。对学生也是,多些赞赏的言语,多些欣赏的目光,多些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学与教的关系,毕竟他们的初中有了我也仅仅有我,不会再重来一遍遇到别的老师,多给彼此留下真善美,不辜负每个慢慢长大的孩子。
“跟哈罗德一样,奎妮有其阳光和黑暗的一面,但当故事结束,合上书本,作者巧妙地让黑暗消失了,挥之不去的是奎妮坚定的爱的光芒。没错,奎妮的情歌是来帮助我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