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通常用在我们安慰身边人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的时候。我们以金子为喻,借以激励他人只要真的有价值、有雄才伟略就不怕才华被埋没。不过,“是不是金子”这个前提我们暂且不说,但即便是金子,也不一定就能发光。
对,是金子不一定会发光。我之所以这么说,并非过于悲观或自命清高,而是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实则过于被动。
我有一个较为特立独行的大学同学,李天。他是从预科部上来的,比我们先一年到学校。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他总感觉和班上其他同学不太合群,融入不了这个大班级,或者是他根本就不屑于和他人打交道。我不是说他骄傲,也不是说他性格怪异,他的话确实很少,大学四年我和他的交流不超过十句话,甚至四年里,在课堂上碰到他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
他几乎不来上课,只是在每门功课考试的时候见他坐到教室最后头。刚开始,老师们来上课点名的时候,还会问到李天不来上课的原因。同寝室的男生会调侃似的回答:“老师,他正在寝室遨游于文字的海洋里!他的梦想可是当下一个莫言呢!”听说,他几乎每天码字,而且已经写了30万字的小说,常常心情不好或者感觉不满意的时候,就几万几万的删除重写。班主任也去做过他的思想工作,劝说他来上课,但成效不大。长此以往,一个个老师们也不再过问他怎么不来上课,彼此心知肚明。偶尔碰上他来上课了,老师还会开玩笑说“今天去买彩票肯定中头等大奖。”说实话,对于这样一位同学,我充满了好奇感和未知感,尤其想知道他的文笔到底怎么样,但是四年里我不曾见过他的文字,甚至连空间动态都没见他发过一条。
有同学问过李天,“你写这么长的小说有什么用?你准备投稿吗?以后想当个作家?”李天说他只是喜欢写,投稿被拒后也就不再投了,纯粹写写而已。但他说:“我一直坚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因为我的文字就摆在这里”
是不是金子,我真不知道,毕竟我从来不知道他的内才怎么样。但是我知道,他没有写毕业论文,没有参加毕业答辩,至今还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当然,他以后能成为一个大文豪也说不定,但是目前来说未免太被动。
首先,稿子被拒之后就不再投稿,那么即便他的文字是笔下生花,也很难有人能见识到这一番天地。就连作为大学四年同窗的我们,虽然知道他喜欢写写,但写得好与坏,我们都不清楚。既然身边人都不太了解的话,除了他自己,可能很少有人真的能看到这些“金子”的价值了。我想,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文学网站又那么多,不说一对一的定向投稿,就是把他写的那一堆文字放到文学网站里,也总有不少人能看到吧!如果你是一块真金,你就应该想尽办法进入大众视野,要不,你发不发光,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价值呢?是金子,你就该主动。
其次,他不喜与人交流,不上课,不参与群体活动,整天沉浸于网络世界和个人世界里,无形中就失去了很多塑造人物、丰富故事情节的机会。网上看到的事件总归不是亲身经历,不可能有那么强烈的切身感受,那么他笔下塑造出的人物,很可能就少了几分生气与活力。就算我们身边少有大人物,但“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身边的人和事一定都能给自己带来新的启发和体验。一块远渡重洋、历经磨难、充满故事的金子,其价值总高过一块普通真金。用你的经历去丰富、升华你的人生,是金子,你就该升值。
还记得《芈月传》里的张仪吗?毋庸置疑,他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真金。张仪是魏国人,师从鬼谷子,游说入秦,受到秦惠文王重用,出任秦国宰相,并以连横之术破合纵之策,他对秦国的发展、强大可谓是功不可没。但张仪在任秦朝宰相之前也是受尽屈辱,尽管满腹才学却不得志,甚至还在陪同楚国国相喝酒时,被人怀疑偷了楚国的和氏璧。因此,他被囚禁起来鞭笞了好几百下,当他落魄流浪至街头遇到芈月时,他第一句话是指着舌头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只要舌头还在就够了!”此后,张仪凭借他三寸不烂之舌帮助秦惠文王游说各国,促使秦国一步步走向强大,他也被秦惠文王封为“武信君”。
试想,如果张仪在不被待见、受尽屈辱之时也心存“是金子总会发光”之念,也许历史上就没有这么一位有勇有谋、满腔热血的谋略家了,更谈不上他在任秦朝宰相时写信警告楚国国相“我当日不曾偷你和氏璧,你却笞我几百下;小心,这下我要偷你城池了”的轶事了。张仪是块金子,他真正的价值在于他不曾消极等待“总会发光”的那天,而是自己积极主动去争取,让他人看到自己能发光,并且将这光芒越发越亮、越照越远。
相比“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更喜欢“真金不怕火来炼”。是金子,就有发光的可能,但不一定每块金子都会发光。所以,如果你是块金子,恭喜你,因为你潜藏着无限价值。不过,千万别再安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被动里,你等,是等不来发光的机会的。你需要自己去争取,并发挥无限可能,如此才能光芒万丈。
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个天赋异禀、却壮志未酬的你!
文章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