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每当身边的人或自己受到了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的威胁或迫害后,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会情不自禁地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实这十个字的这方面的应用错误几乎源自于影视剧——在影视剧中,每当遇到一个君主为了达到占领或吞并或侵略的策略,总是会通过某些手段或者说不择手段,比如让自己国家边境的百姓受到需要打击对象的侵犯或派出一个有点智慧并没有对自己有多大影响的人出使并尽可能地惹怒对方以招惹杀生之祸,于是这个国家的君主并会通过这些事件以获得所谓的正义去讨伐对方。无论讨伐的结果如何,但凡有人团结起来冒死向君主求取这样做的答案,那些高高在上的君主便会说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十个字,也就是说,现在的人们受到了影视剧的影响,已经被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它是指高地位的事物可以将低地位的事物想稻草人扎出的狗一样想杀就杀,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这种理解在逻辑上也行大弟说的过去。
也许有的人还不知道上面多次提到的十个字是出自于哪本典籍,所以我有必要在这里说明一下它的出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传世版《道德经》中的第五章,它的下半句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果老子的写下这句话的本意真的是影视剧中的那种解释的话,我可以说老子枉为道家的“圣人”,因为影视剧中的这种解释说白了就是人道受到灵感或外部形势的影响下欲望扭曲本心而产生的降维了的错误解释。要想理解并掌握老子本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首先必须要了解刍狗是什么和有什么用途。
刍狗在制造之前是一把一把的草,由于它的成本很便宜甚至没有成本,所以草的成本几乎趋近于零,即刍狗的前身无所谓尊贵。刍狗的用途,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的某些地方均是用来祭祀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被摆在极其尊贵的祭台上享受着人类的香火和祭拜,即是君王对它也只能保持着毕恭毕敬的态度,即刍狗的作用是人类与祖先或神灵通灵的载体,地位仅次于祖先或神灵。可是,当刍狗使用过后,就会被人们残忍地抛弃在地上,被人们践踏或拾去烧火做饭,如果你还有将它捡回家去供奉起来的话,即使没有受到别人的责罚也会在夜晚里中噩梦吧!从刍狗的一生的历程中,老子想要表达什么呢?老子想要表达的思想正是解释这句话的本源:老子是通过刍狗的一生告诫人们,天道不会注重任何事物的过去或将来,也表达出过去的确定不重要性和未来的飘渺不确定性——天道只会注重当下一刻(或此时此刻)的意志力,我们可以将它成为物质的自由意志。
天道不会并且万物的当下一刻的自由意志,于是乎你在当下想要做什么或不想要做什么,天道是不会去管你的,它只会尊重或接纳一切事物的自由意志,即你是什么即是什么,你是什么便可以表现什么,它是不会对你做出任何要求的。圣人(这里的圣人不是儒家所说的圣人)是效法天道的行为的,只不过当他们在治理人们的时候会以天道的角度来对待自己所统治的人类,你是什么就尽情地表达什么或干什么,圣人们是不会通过任何手段去干扰个人的选择和生存的——他们总是游于物之初,心境就像一面平静的大圆镜般静止,人们在面对这样的镜子时因为受到了镜子的影响而将烦躁的内心静止下来,因此他们即使不通过任何手段也能将天下治理得很好,甚至可以做到物尽其用、物尽岂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