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管理》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TEAD)组织行为学教授埃米尼亚-伊贝拉所写的一本关于提长管理能力的畅销书,伊贝拉是领导力发展方向的专家,还在诸名《哈佛商业评论》等学术期刊上经常发表文章,她以学术研究作为终生事业,但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写书和写文章。
伊贝拉作为INSTEAD领导者培训课程的负责人,在第一年里,她很迷茫,因为课程占用了她太多的时间,后来,她作出改变,调整了战略,把关注点放在重要的事情上,享受工作,而且也有了时间写作,四年后,她完成了这本书。
1.
经过这么多年的生活,我们都已经养成了自己的习惯,有了自己的圈子,经常去的就是那些地方,见的也就是那些人,甚至每次回家的路线都相同,我们没有了改变的动力,生活就像一潭湖水一样,再也没有了波澜,改变也会让我们不适,会给我们带来恐惧,因为改变充满了不确定,不知道我们会去向哪里,会失去什么。
因为人最不能接受的不是得不到,而是失去。
2.
按照传统的管理思维,我们都是先思考、再行动,但是现在形势日新月异,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你认为最新的信息,说不定已过守时了,这样,你就需要去体验一下,有一些经历,在这些新信息的基础上去反思和调整,否则你的反思只会停留在过去。
因此,我们需要逆向管理,所谓的逆向管理,就是先行动再思考。
我们都知道,知和行之间有巨大的鸿沟,知道不一定做得到。甚至还有人说,知道做不到,不如不知道。
那么怎么跨越知与行之间的鸿沟,实现逆向管理呢?
3.
伊贝拉认为,运作由外而内的原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领导者,具体来说分三步走,第一是思考你的工作类型,也就是你的目的和目标;第二是拓展活动圈,转换新角色,接触不同的人,认识不一样的世界观;第三是重新审视你自己。
作为一个领导者,你首先要学会将自己的时间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你需要重新定义你的工作,什么是真正的领导者呢?首先要清楚管理和领导之间的不同,管理需要我们高效能地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而领导则是不停地改变我们要做的事,以及思考如何去应对去做的问题,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跳出日常工作的限制,把时间用在解释和梳理这种改变的重要性上,即使这种重要性已经很明了,仍是领导者是核心的工作。
伊贝拉认为,像领导者一样做事,需要把时间花在这些事上:
像桥梁一样连接不同的人或组织,领导者是连接不同个体和群体。
展望新未来,领导者需要做一些有远见的事,而远见的形成需要发展明确的目标
提升影响力,再好的想法和策略,如果没有别人的认可和赞同,也没有什么用。
将想法和个人经历结合,增强说服力。
4.
伊贝拉刚开始在哈佛给MBA学生上课的时候,由于很年轻,又没有任何的教学经验,而她又想做真实的自己,所以上完第一堂课下来,课堂评价很低,并没有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她自己感觉像是一场灾难。
课堂不应该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吗?我把知识罗列出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接收得到不就行了,顶多是加一些演讲技巧,干嘛要把自己扮演得像个演员,把教室搞成剧院?有必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呢。
后来,她去请教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教授,这位前辈给了她一些具体的意见,上课并不只是把知识点告诉学生就行了,老师的目的是要在课堂上建立威信,你不停地走来走去,吃同学们的东西,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这是你的地盘,你要将这种意识覆盖到每一个角落……
伊贝拉觉得这些意见不可思议,这与我的价值观完全不符合,使我很不舒服,但是没办法,还是照着做了,结果,效果出奇地好,她开始获得了一些关注,一段时间后,效果越来越好,她越来越了解了她的学生,课堂也变得越来越有趣,伊贝拉大受同学们的欢迎。
有一些人要比别人更擅长做出转变,也转变得更自然,他们是“随机应变者”,比如奥巴马就是这一类,还有一些人,如果让他们根据环境而变换自己,让他们远离自己的自然风格,他们会很难受,并将这种转变看成是一种威胁,他们被称作“坚持真实者”。
随机应变者灵活的处事方式让别人觉得更像个领导者,他们在事业发展初期更容易取得大的进步,也能从自己的转变中学到不少的东西。而坚持真实者呢,他们遵循固有的方式,由于害怕犯错而退缩,更容易停滞不进。
这个社会更适合,也更欢迎“随机应变者”。
我们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们在意自己的外貌、收入和地位,其实在意的是别人眼里对我们的评价,但是当我们通过努力有了成效之后,身边的人会肯定地支持我们,我们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支持,否则我们无法完成既定的目标,也很难把自己当成一领导者,这就像是一个先有鸡,还是有蛋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装做是这样的人,最终就能成为这样的人——越装越像,当你装得一模一样的时候,你就成为了那样的人。
以前在华为参加培训的时候,老师认真地跟我们说,华为鼓励假积极,只要能假积极一辈子,于是大家就假极积起来,平时自愿加班,遇到问题迎难而上,慢慢地,也就真积极起来了。
我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些人在谈恋爱时说,你要骗我就骗我一辈子,都一辈子了,那不就是真的吗?
5.
作为一个有想法的人,总想有点“自己的东西”,尤其是创作者,更有这样的“原创”情结,可即使在注重真实性的艺术领域,艺术家也清楚,没有什么是原创的。
《像艺术家一样偷师学艺》是《纽约时报》出版的畅销书,书中提到,关于原创的一些观点,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没有什么是原创的,
你只可能做得和你身边的人一样好
不要等到完全认识了自己才开始做事
模仿你的榜样
可能你会担心这样的模仿会不会是在剽窃,然而作家威尔逊-米茨纳所说,如果你只模仿一个作家,那就是剽窃,但是如果你模仿很多个作家,你就是在研究,模仿某个人的某一方面,博采众家之长,经过提炼和改进,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风格,这也是众多大师的成名之路。
6.
华尔街有两位有名的交易员,他们都喜欢跟别人分享他们的思想。一位是《黑天鹅》、《反脆弱》等书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他在交易上也很成功,常常喜欢做空,但是没有特别惊天动地的大手笔,所以更像是一位哲学家。
另一位是全球闻名的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索罗斯平生做过很多大事,甚至有人说他改变过多个国家的命运,人们都很想跟金融家索罗斯学习交易秘诀,而索罗斯本人认为自己是个哲学家。
但索罗斯没有原创的思想,但他却非常善于运用思想,他不是一个原创者,更像一个整合者。
索罗斯手下的交易员评价索罗斯的操作,说其实这跟打高尔夫球是一样的。不怎么会打的时候,你都看不懂顶尖高手到底厉害在哪儿,可等你的水平越接近顶尖高手,你就会越觉得顶尖高手的水平高不可攀。顶尖高尔夫球手打球要考虑很多因素,风速、风速、温度和湿度,甚至草皮,你都得考虑在内。
打球最大的难点,是你敢不敢挥出这一杆!
创作最大的难点,是你敢不敢落下这一笔!
7.
TED演讲者赫顿·帕塔尔在《重新想紫禁惊雷我是谁》的演讲中,引用李小龙所说“像水一样”,李小龙认为水能可以利用的一切,无形无色,你把它装在杯子里,它就是杯子的形状,你把他装在瓶子里,它就是瓶子的形状。
水的这种适应性和包容性,使它看似柔弱,实际上却很强大。
其实,早在五百年前,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知行合一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和行是一个整体。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从哲学上解决了知与行的问题,而逆向管理则提供了一套跨越知和行的具体方法。
这二者结合着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