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减负

作者: 微澜细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2-15 15:40 被阅读8045次
    *中国家长能否可以自觉自愿从竞争队伍中分流,帮孩子独辟蹊径,不要千军万马抢名校这条赛道?
    答案是:不可能!

    01.减负是个伪命题。

    学习本身是一件必然需要花时间、消耗体力、投入脑力,忍受孤独的活动。毕竟要进名校,都是千万里挑一。美国哈佛,录取比是0.06%,日本东京大学,是0.19%,和清华北大的0.04%,也好不到哪里。所以无论欧美还是中国,从学习付出成本这个角度谈“减负”就是一个伪命题。(录取比例仅供参考)

    2012年3月我在美国Connecticut(康迭尼格州)学习了3周,访问过几所高中的中外明星学生(就读Year10的Top10%以上学生)。我询问他们课外的学习时间,他们都说,回家要再学习4个小时左右。也意味着学到晚上11、12点是常态;问他们是否打工赚零花钱,他们皆笑说,“没有时间”。因为从前常常听到国外孩子课外送报纸、看孩子、到麦当劳打工赚零花钱的刻板印象,所以我曾继续追问,你们不打工,怎么会有零花钱呢?这些孩子诧笑答,“父母会给啊”,其中一个还特别强调,“爸妈并不需要我去麦当劳打工,一个小时才7、8美元,实在太不划算了!”这些孩子在学校都选修了几门AP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主动要求自己学得深、学得难、学得好,是因为第一,申请名校,需要看所选AP课程的学分多少,绩点多少;第二,这些AP课程很多都是大学Foundation课程(基础课程),拿到的学分,进入大学后可以充作大学基本学分,意味着不必再学了,可以减少重复选课的费用。据我所知,在这所“蓝带”学校(Blue Ribbon Schools )就读的孩子,即便是学得这样辛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进哈佛、耶鲁,更多的孩子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他们会根据自己选修的AP课程,选择专业排名靠前、自己喜欢的大学或文理学院。

    所以,谈减负,首先得明确“减负”减什么?如果,“减负”是减掉越来越多人疯狂跟风的“奥数”、是减掉幼小、小初升学的面试关的"抢跑道"提前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减掉低层次的反复训练的应试题,我想这个减负才是谈到了关键点。但是,谈这几条,就不得不涉及到“教育不公平”这个话题。

    02.

    在此,我们应该将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获得学业成功的不平等区分开来谈教育公平的问题,才能真正解读清楚家长焦虑的由来,及“减负”的可能。

    (实际上,我这篇文章的语境,主要都是在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平等上,而不是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其一,体现在优质资源的不公平

    但,就近入学并不能真正解决教育公平。众所周知,好的教育资源基本都集中在城市的某几个区,区里的某几个地段而已。完全按地段就近入学,意味着可能有上层家庭的孩子与卖菜家庭的孩子一起读书,试问,是谁不答应?上层阶层可以通过交付昂贵的学费、社会资本(特权)转入民办或公办名校;那么你以为中产阶层的家长就会喜闻乐见?一样不会答应!(这里没有任何歧视底层家庭或农民工子弟的意思,而是就事论事)只要有一点可能,中产阶层的家庭也会想方设法地把孩子从“农民工子弟”学校转走,乃至于在一个学校内部,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纳“教育,实现教育公平。至于是什么原因,很简单,你与什么人在一起,由话语体系决定,也会决定未来你的话语体系!其本质,就是文化区隔。

    因为,首先政府并无可能保证所有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都先进,所有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手段、育人观都先进。所以,一定会有择校问题!

    当下的中国,财富和权力还将持续影响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政府所倡导的教育公平政策,一旦被阻碍或打折执行,体验最深刻的、最痛苦的,其实也最刻意地、执着于维护这一文化区隔的,是中产阶层。因为,他们需要通过教育,拉近与上层社会,拉大与其他处于其下位置的群体的距离,阻止社会中下阶层向上流动。教育的功利性并非当代产物,也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美国也一样甚至更为赤裸裸——通过富人区、多种族学区等,公开合理地进行身份复制,进行着静悄悄的社会分层。

    中产阶层最痛苦,最在乎教育不公平。中产阶层最在意的是“学业成功的不平等”,即进入名校,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是否公平,是否获得学历的机会均等。

    作为文化资本的符号——学历对大多数人来说,显然比文化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学历是资本转换的中介。但,学历并不代表着学识和道德,偏重学历的竞争,只能导致社会的浮躁和功利,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弊端。

    相比较而言,中国在保障教育公平,以阻止社会阶层过早固化上,还是给予了充分地重视。但不得不说,身份复制已成趋势!官二代、文二代、演艺二代、商人二代、公务员二代…

    实际上教育公平影响最大的是底层社会群体,但他们已然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另外,也往往过早地放弃了教育这条通过文化资本的集聚改变个体命运的通道,并非完全是因为优质教育的地区、校际差异,而是,教育毕竟是马拉松竞赛,太需要整个家庭的支持、个人的天赋与意志。关键是,在教育投入与产出上,时间跨度太长——往往要到45岁左右才能步入人生顶峰,而现在太多的年轻人,渴望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然后在35岁就实现财务自由,急切地想要活得毫无压力。坦率说,可能性太小,中外使然!

    其二,体现在学校内部的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平等。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并不懂教育,导致很多学校校长不敢进行课程改革,包括教学改革所必须面对的分层走班制。一些校长严格地执行着“国家课程=教材”、“不准分班”等上级部门的指示,不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课时调整、内容删减、篇章整合…因为学校不得不在统一时段面对定量检测,检测的标准以单一的纸笔测试为准。

    一个班级,必然有学习能力极强、学习动机端正的孩子,但是他们不得不和其他孩子一起,接受同等进度的课程;一个班级,必然有学得较慢,需要更多关注的孩子,他们不得不跟随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步伐,慢慢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失去自信。无论以上哪种学生,必然有家长认识到学校内部的不公平,就会选择送孩子进入不同的补习班、补习学校进行选择性学习。学校因为课程、教学导致的过程性不公平,少部分可以通过家长主动弥补。但更多,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与家长一起关注。

    其三,体现在男女学业成就不平等上,导致性别差异带来的学业成功的机会差异。一般家庭不大关注这个事实,但作为研究者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从现实数据我们可以读到,出身任何社会阶层的学生中,女生在学业水平测试中都遥遥领先。但是不同社会阶层内部,男女学业成就还是存在差别。在公务员子女、教师子女中,女生们的霸权地位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中下层、下层人群中,女生的学业霸主地位就受到强化,因为大多数家庭需要靠男生赚钱养家,或继承自己的小商业,早早离开了学校。当然,纸笔测试倾向于记忆性知识与重复性技能的话,也会更促成女生的学业水平测试领先。

    03.

    就当前上海政府提出的“减负”,主要针对的是课外补习,减少抢跑道提前学的“疯狂”,停止以升学选拔为目的的各种学科竞赛,如赫赫有名的三大竞赛,中环杯、小机灵杯…个人是极为赞同的。但这不仅仅是政府、学校的问题,也是家庭需要反思的问题。

    因为,聪明的家长早就知道,小机灵杯会换个包装,叫小聪明杯、小机智杯,再起风云!因为,民办、公办名校升入排名前十的名牌高中,占据了60%以上的名额。

    所以,只要游戏规则没变,即使优质资源如此丰富的上海,呼吁家长不焦虑、主动减负,不大现实。但是,家长们还是需要理性思考一下,到底学习是为了什么?怎么样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持续稳定发展?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身也是一个伪命题,是商业机构的炒作,是导向明显的商业宣传。清醒的父母,应该了解到每个孩子莆一出生就意味着不同,天赋、家庭经济、父母受教育程度等,这是不容回避的个体差异。实际上,幼小阶段的学业发展,与家庭有极大相关,即家庭拥有进行最基本教育的“存货”多少,尤其是母亲受教育水平对儿童学业的影响远远强于父亲的职业或者受教育水平。可见,儿童早期所接受的文化环境远比其物质环境重要

    现在普遍问题是,幼小阶段的家长花钱送孩子进入早教中心、迪斯尼儿童英语、各种学科学习班,并不仅仅是为了进入名校,更以为这就是自己尽到了父母的职责。父母们千万不能忽略,惯习的生成具有自身的逻辑,它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安排起来的。在家庭中获得的惯习成为形塑学校经验的基础,而千差万别的学校中的行动,又改变了惯习,成为此后所有经验的基础(引自,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对于家庭来说,与其呼喊着教育不公平,不如投身建设自己的“家庭文化域”——文化资本是以文化背景、知识、性情和技能的方式相传的,个人通过先天的和后天的培养形成内化于身上的学识和修养,体现为能力、信心、收入、工作模式等。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够形成相对固定的体系并延续下去,除了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家庭的文化传递功能

    显然,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拼爹”、“拼娘”时代:拼爹是比拼父亲的职业收入、社会地位;拼娘是比拼母亲的学识修养、情绪管理。

    04

    建议:

    父母的抚养行为都是在内化了的价值系统指导下作用于儿童的。因此,父母需要为孩子教育的“惯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是,家庭的文化氛围,比如阅读习惯养成,只有靠小学初中阶段。

    其次是,自理和自立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未来有选择的能力并为自己负责。

    第三,良好的艺术修养。是为了提高审美能力,为未来有情趣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并有可能养成想象力、创造力。

    第四,正确的三观。具体到金钱观、权力观、学习观、职业观、家庭观、婚姻观、运动观…

    个人的观察,在中国,将权力通过文凭进行合法转化,主要是通过高考这样单一的选拔途径来实现的,到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其它制度可以替代。所以,目前呼声最高的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正在进行的是高考制度改革。在市场经济时代,教育作为获得地位、权力的主要途径,各阶层家庭都不得不给予高度重视。

    激烈的择校竞争,始于幼小阶段,终于高考。这是人生最美好的12年,也是父母最煎熬的12年,我们得理解压力最大的中产阶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如何在素质与应试之间徘徊!

    当今中国,对那些具有强烈上升或维持意识的人们来说,文化资本仍然是个人实现上升的最好的途径之一。但,游戏规则已经在发生一些变化,我们需要更为警醒,文化资本转换更为隐蔽,社会所强调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并不仅仅靠学业成功来衡量。


    欲了解更多,请阅读:

    从中产阶层的地位恐慌看减负的无解

    *这是原创文章,引用请注明出处。争取每天更新。涉及的内容根据工作需要、兴趣爱好、情绪情感而定。如果你觉得我的分享对你有用,欢迎点赞、转发、打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微澜细语:虽然我身份兼顾,是教育研究者,也是母亲,我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写这篇文章是对于当前政府的“减负”有一些反感之处,希望提醒父母们,减负不减负,要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爱好,及期望考虑。
        “快乐教育,学生减负,奥数停办,太好啦,可以轻松学习,作业减少,不参加额外花费的课外学习和比赛啦。不用拼啦,哈哈,是呀,这些都不用拼了呀,然后呢。拼啥,你想呢,拼爹?”
      • Solorrow:第一句就看不下去了,哈佛和东京大学的录取率低,清北的录取率低,所以减负是伪命题?毫无逻辑!
        举个栗子,假设以前每个学生平均每天学8小时,前0.04%可以上清华。现在平均每天学16小时,还是前0.04%可以上清华。多出来的8小时负担不应该减么?录取率没有变,所有学生获得的收益没有变,付出平白多出一倍。受害的是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习好与坏,获益的是教育培训机构。
        微澜细语:@冬天de阳光 每个家长都有这种认知,还会有今天这种局面?名校何至于带给孩子、家庭经济、名誉,还有很多边际效益!
        Solorrow:@微澜细语 名校就那几个名额,现在每个孩子负担都那么重,进名校的概率却和以前一样的,有什么意义呢
        微澜细语:@冬天de阳光 家长这么拼、培训机构这么火,是为了进名校吧?一路名校,不是很多家长的期望?
      • 叮宕:减负要动一批人的利益,加负也要动一批人的利益。不变的是,教育投入足够大的成本时,会变成垄断。类比自然垄断。垄断的意思是学习的对象与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我想我能帮到孩子的是,给他办一张最近的最大图书馆的借书证(因为借书证的押金是可以退的)
        微澜细语:@叮宕 对!
      • 理工大叔:非常好的文章,值得推荐。
      • 即灵:太注重起点,终将失去终点!
      • jun1st:第一段 竞争对伍 这是错字吧?

        减负不意味着可以不努力,参加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对于家长来说其实是最简单,最容易达到的,又能立刻让自己心安理得的。

        “我花那么多钱,给你上了那么多补习班,你还是学不好,我还能怎么办”

        言传身教,才是第一教育
        微澜细语:@jun1st 谢谢指正!
      • 醉饮春江水:伪命题铸成了一个新的行业,教育培训行业。曾经的岁月无有一对一,无有奥数,照样出陈景润,照样茅以升。去年暑假我想带孩子走重庆,成都,南线进藏,北线出青海,祁连,甘肃再进谓南华山进西安穿秦岭入汉中,这些地我都去过,想带孩子磨砺见识一番,也作好了计划。结果孩子一句话:我所有的同学都在补习,我不补习如何跟得上班?!于是好好的一个暑假,就在空调下班主任那补习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并奉上每科5千大洋。论及未来,孩子亦如同当年经济贫穷的我,一片茫然!朴实沉毅,感恩报国是这个学校的校训,孩子成绩尚可,然而这校训估在九宵云外。有的只是功利思维。孩子有一天说,这当老师划算,平日随便上上课,假期发点狠,大把米米进账。我算明白了,如今孩子读书,大部份将来再去祸害下一代。这教育,哪来健全的人格?何有为中华崛起读书之志?”别在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为了将来不低声下气,选择今日永不放弃”等等心灵鸡汤不断灌输下,我的孩子入了物理竞赛班,但我知道他决成不了杨振宁,大有可能的是,如他们学校毕业生一样考入一本,在一个好的城市打L0L,网速相当好。因为该负出的精力,付出的血汗!在进入大学前已经耗费殆尽。在高校里流行一句话:青春是用来耗费的。能出扎尔伯格?孩子你曾经轻狂?孩子你曾经年少?孩子你曾经暗恋?孩子你曾经尝试?孩子曾经聪颖而灵气四溢的眼神,如今架上高度数带散光的眼镜,木然而闪烁。在家在校倒生龙活虎,礼貌甚至引人自豪。然而一个人时便无措,不敢与生人说话,声调自降八度,屋中龙外则鼠。
        微澜细语:@独钓秋雨 现在最怕孩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能力、没有个性!但现在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一大批孩子都是这样——也许社会就需要这种人(奴化…)
      • 兽眸深情如兽心:分数,把这个滚烫的指标浇水冷却一下。一个县里教育局,评价考核各校时,把分数这个指标的权重降低些,而把其它的指标设得多点,比如文化气围,绿化水平,师生幸福指数,教师和谐程度,后百分之二十学生减少的比例等等,这样评价,并对在绩效奖额度上。分数么,如考上重点高中人数,考上重点大学人数得,不直接成为指标,所谓欲擒故纵,厚本减末。虽然不可能一举解决问题,但有助于解决问题。师生家长一定颇有减负之感,或稍有,大家期待的,也并不太多。以一颗较为放松的心态,去求取先前的目标,只是不再是太过唯一的目标。这样,事情或会出现些转机也不定的。
        微澜细语:@兽眼深情如兽心 上海已经采用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几年了,和您说的差不多,还是持续疯狂。在上海,优质资源并不算稀缺。
      • 花桃呦:从评论看,有许多都是为接受教育是为孩子铺路,好生活等的想法,而教育本身是怎样的,我们有在享受教育的过程,还是注重教育的结果。这也就牵扯到你对所谓人生赋予的意义。减负,减的到底是什么?
        微澜细语:@花桃呦 减掉不必要的攀比心理,真正孕育孩子正向的、主动发展的能力。始终是,读书要功利,但功利性读书就完了!
      • 二耳来了:我觉得,学校教育有学校的要求,孩子在学校那个空间自然会吸收很多应试教育的思想,但家庭教育不能完全跟着学校教育走,要有自己的家庭文化和让孩子放松下来的氛围,毕竟培养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才是首要的,然后才能谈其他的。
        二耳来了:谢谢,我是草根,但也一样得当家长。既然逃不开,就索性尽力当一回呗!:smile:
        微澜细语:@二耳来了 您的观点很赞,清醒理智的家长!
      • 米心水青冈:说的很好!但是看完之后依然觉得跟焦虑,到底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是应该与合适的?一直在随波逐流。总希望能够有一个答案,可是总是不能如愿。如何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微澜细语:@米心水青冈 小学还是抓好习惯、阅读。
      • 罂粟姐姐:首先是,家庭的文化氛围,比如阅读习惯养成,只有靠小学初中阶段。

        其次是,自理和自立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未来有选择的能力并为自己负责。

        第三,良好的艺术修养。是为了提高审美能力,为未来有情趣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并有可能养成想象力、创造力。

        第四,正确的三观。具体到金钱观、权力观、学习观、职业观、家庭观、婚姻观、运动观…

        拼的这些,其实还是不公平,想想农村的很多留守儿童,想想我们这穷二代生出来的穷三代,谈文化氛围、谈艺术修养、谈三观,那叫天方夜谭!
        微澜细语:@罂粟姐姐 对于弱势群体,一对比,就不必讨论了。城镇化发展后,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温饱以上,讨论家庭教育,还是有可谈的话题。
        微澜细语:@罂粟姐姐 1、2、4,农村有些家庭还是做得不错的;不能看极端贫困地区。
        罂粟姐姐:教育这东西不管怎么看,都不公平,人,生而不平等。任何的“平等”,都是不可能。
      • 米斯特YANG:本文中所提出的所有观点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人性,和人性作斗争的无胜算可言。人类发明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而这一切又都是从人性出发。😁
      • a1ac22a09c87:阶层的人员流动是一个社会是否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教育的资源永远不可能平等,家庭教育永远都是最重要最好最有用的教育,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
        a1ac22a09c87: @微澜细语 是的,教育是全方位的。
        微澜细语:@莫如果不 家庭、学校、社会,都需要!
      • Goose一只:懂了很多……
      • zcwfeng:物以稀为贵,经济学问题,唯利是图
      • 7c2c5de7a8f1:每一行业的真实的佼佼者都是“增负”加天赋出来的,减负多是懒人的梦想。不努力的人想下拉一把太努力的人,然后拉到同一起跑线,就像百米跑不过博尔特,就告诉奥林匹克委员会取消百米项目比赛一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减负是个伪命题,想要孩子成才的家长别被迷惑了。
      • af2aab753a07:看来中产阶级的焦虑还来自想对社会阶层固有利益的持续占有。虽然让人主动放弃这种争夺真的太难。但社会中普遍的狭隘的价值观,才让这种现象更甚。美好的生活,充实的人生也不只是位居高位,日进斗金才能拥有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工作应该各用其才,人生应该各得其所。
        微澜细语:@榴莲一家 大力赞同!
        019f64a890dd: @榴莲一家 这么多评论觉得你讲的最有道理。
        微澜细语:@榴莲一家 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整个东亚地区都是如此。台湾香港日本。
      • Dialing:教育是个很难的事,前几天看到一个报道,讲的是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还有家庭背景谁对工作影响更大,研究表明,在本科学历上,家庭背景影响更大,学历给不了公平的工资,在硕士学位上,家庭背景要好一点,但是依然比学历影响大,虽然工作都是凭实力的,但要超越家庭教育,自我追求更好的教育和修养,是多么的困难,不说这个,就算有自我的意志,家庭,整个家族也会根据环境所需改造这个人,所以这并不是减负就可以做到的,所以爹妈的眼界至关重要啊,我这代农二代,读出来只能为我的孩子铺路而已
      • 淡墨_花开:有道理
      • iLance:的确如此!
      • 青鱼吹浪:有见地
      • d9812124130d:减什么负?自己利用时间不到位有什么办法?当然你不想过好生活就浑浑噩噩,想过好生活就努力拼搏,试问谁能问心无愧自己100%用尽全力拼搏过,别一味的强调客观原因,多从自身找原因。
        微澜细语:@百事皆可乐 是啊!很多孩子考入大学之后严重迷茫了。
        百事皆可乐:你的梦想是什么?小学生:宇航员 画家 老师 程序员 中学生:考一所重点高中 高中生:考一所重点大学 大学生:我要干啥来着?????现在的初等教育似乎根本没有告诉我们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微澜细语:@彡年时光 您说得对,家长更需要反思!
      • frankxufeng:历史裹挟着我们滚滚向前,阶层固化是不变的主题
      • 余里斯蒂亚诺:新思维!喜欢
      • 风华烟雨:减负?社会是分层的,往上走越来越窄,不往上爬怎么办?
      • 4ce19ee732b5:国外他们是自己选择考不考好学校,而中国的教育是都要考好学校
      • 3ade9fa15c98:我怎么在哪里看过类似的文章啊。
        微澜细语:@探索者v 哦!
        3ade9fa15c98:@微澜细语 罗辑思维里面的一起,也是讲素质教育的一章,素质教育搞到最后还是应是教育。减负根本实行不了。
        微澜细语:@探索者v 哪里呢?推荐给我对比一下,谢谢!
      • 终南山南:有道理
      • 冷念苍生:入木一分
        冷念苍生: @微澜细语 写的恰到好处,哈哈
        微澜细语:@冷念苍生 哈哈,我哪敢讲那么透!小心被删。
      • 潘沫沫:孩子刚读半年小学,18线城市老式教育方法。个人觉得,学无止境,但何为负?三遍能学会的东西非让写三十遍,三遍能背会的非让读三十遍。语文为例,谁都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但课本上那点东西反复读写反复读写,等完成早已精疲力尽,哪还想干别的?!
        天下一白: @潘沫沫 有时候家长的判断更重要。既然三十遍就等于三遍的效率。何苦让孩子抄这么多遍,只要会了不就好了。家长很多时候可以帮孩子写,很多优秀的孩子往往不会做这种多余而无效的工作。
        潘沫沫: @微澜细语 不是不鼓励,我们从2岁小办借书卡至今将近五年,就上学这半年阅读量最低……现在一年级,白天上课,下午放学作业写完收拾完八点。比如学第一课,作业写生字背课文做练习册,然后再把第二课课文背会生字写完;学第二课,再写一遍背一遍做一遍然后第三课背会写完……
        微澜细语:@潘沫沫 家长为何不敢鼓励阅读?
      • a2192c7ebd0f:把做无意义事情的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是为真正意义上的减负,而非仅仅去减小压力
      • 150aa0a322b8:减负是可以的,小学三年都在算加减乘除,计算机就能解决的事情,真是不可思议
        微澜细语:@姬老师 活着中国,不能太跳脱中国的教育语境谈孩子教育!当然,有能力的能可以把孩子领回家,自己教。
        150aa0a322b8: @微澜细语 沦为机器的附庸而已
        微澜细语:@姬老师 我家坚持从4年级开始每天50题口算练习,数学成绩马上稳定领先。读书不功利不行,功利性读书更不行!但坚持不去外面补课。
      • 麦柒柒:确实很专业
      • 成小东:小时候正逢“减负”推行,长大了回想当时很是不解。这样一种唯心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乃至和古典哲学截然相反,是怎样通过的?或许仅仅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一种试水
        微澜细语:@成小东 恰恰是教育成为社会分层重要路径的时间。
        成小东:@微澜细语 不到20年。当时关于家教一系列的引导对我们这一代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许多问题也是从那时埋下了种子。
        微澜细语:@成小东 减负讲了20年了吧?板子拍在学校、家长身上,都不对!
      • FR_Zhang:现在的三年级小孩子做作业要做到十二点。学生学不好的责任全部都是怪家长。看看现在老师的素质,真的很担心将来孩子的素质畸形。个人认为孩子的良好三观,较高的素质修养。要远远大于竞争成绩。与其教出来一个危害社会的高材生。不如培养一个默默无闻的清洁工。
        微澜细语:@FR_Zhang 上海还是?也可以考虑一下提升自己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FR_Zhang:@微澜细语 恩恩 你的建议很好,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也是比较注重家庭教育,我也说说我的观念吧,相比较我小时候上学而言,老师的认真负责我是很佩服的,我不知道是教育体制的改变,还是老师的能力下降.关于孩子的作业,我们也做过调查,很多家长反馈,学生作业太多,找过老师,老师都说已经在减负了,但是并没有什么成效,有选择的帮孩子选择作业,这一项行不通啊,孩子的作业在家长的陪同下要是完成不了全部正确,第二天就要去学校一趟,就算有再多的时间,也顶不住啊,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上小学已经是区域划分,转校没有那么简单,我也只是在这里牢骚一下,见谅
        微澜细语:@FR_Zhang 您是家长?可以两方面考虑一下,首先问问班级其他孩子作业时间;其次,自己看看作业的布置内容,可以有理有据和老师探讨怎么安排作业,甚至可以自行选择作业。当然,前提是您有这个时间,愿意费心沟通。
        小学阶段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为主!
        我儿子5年级,所以敢于给您一点建议。不到之处多谅解。
      • 香故事:家庭文化域 好!
      • b0b3c400b291:万博士非常有道理!学习了

      本文标题:也谈减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af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