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是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早几天就遇见了,但不想写,因为还没到那个年纪,怕写不出其中意味。让我先说说这位词人的生平吧,他生于南宋末,先世为宜兴大族,刚考中进士没两年,南宋即覆灭,此后拒绝在元朝为官,隐居不仕。
人们给了他一个很好玩的称呼叫“樱桃进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另外一首千古名作《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那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何其迅捷,樱桃刚成熟,芭蕉叶已经由浅绿变为深绿色了。
《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南宋灭亡,词人刚开始流浪时写的,除了说春光短暂,夏已经迫不及待地到来,还有一种王朝繁华转瞬即逝,任凭如何心痛惋惜,是再已回不到从前的悲哀。
而这首《虞美人·听雨》是词人51岁时写的,这时离南宋灭亡已有20载,一句“悲欢离合总无情”道尽其中心酸。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是在耶殊陀尼诗社发的图片上看到的,特别吸引我的是这个“昏”字,该当何解呢?
红烛印照,在昏暗的灯光下,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轻盈,随风微微摆动。有一种迷离之感,像在回忆的漩涡中,所以“昏”字用的绝妙!
少年不识愁滋味,青春风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一掷千金,在歌楼上听雨,雨只是欢乐的背景而已。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壮年漂泊在异地的小船上,我觉得江阔云低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而一只失群的孤雁在西风中阵阵哀鸣更增添了一种悲恸色彩。
断雁就如词人的影子,在替他诉说心声,或者说词人借孤雁的哀鸣来表达自己的万千愁绪和无法诉说的阵阵心痛。兵荒马乱,颠沛流离,正值壮年,却无法一展抱负,也无法与亲人相见。
而今已经两鬓斑白,在僧庐下听雨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江山易主的悲哀、壮年的仇恨和少年的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就让它点点滴在阶前,直到天明吧。
我特别喜欢蒋捷用的“一任”这个词,有种“管它呢,就这样吧”的洒脱。但看注解说这实际上并没有到达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他“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罢了。”因为他依然在听雨声,心中依然是不平静的。
那又怎样呢?试问哪一个普通人能真正地做到大彻大悟,能完全不在意周围的万事万物呢?能做到“一任”的洒脱已经很好了。
我最终还是把这个备用素材用了是因为这首词很容易记,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都基本能背诵了,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想到这首词。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如果把这首词的几幅画面中的意象想象成一天当中的心境,似乎也能对得上。
比如本来早晨快快乐乐的,计划五一出游黄山,然后被告知要出差;一个人呆在“客舟”上,凄风冷雨,只能在西风中聆听心与孤雁对语;到达目的地,雨还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算了,任命,就这样吧!
虽然上面一段纯属胡扯,但是我认为学古诗词不能那么刻板,得从中寻找乐趣,这样才比较容易记,才能记得牢。
备注:
古诗词学习系列,主要参考古诗文网。若有理解错误之处,欢迎各路大侠来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