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教育向来离不开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以此来督促学生学习,父母则以此缩减孩子玩乐的次数。
可做什么才算不辜负寸金难买的光阴呢?不休不止地学习?这实在是挑战人类极限。最大化利用碎片时间?这个做法曾被我奉为圭臬,但多年来的不断实践使我最终意识到这不适合我。诚然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等公交车、排队买饭的时间是可以背下几个单词、几首古诗的,而高强度高浓度的学习不会让他们喘不过气,是以将时间填得满满当当并无不可。
然而这些所谓的碎片时间通常是不安静的、不舒适的,所以大多数人宁愿看手机愉悦身心,也不会试图抵抗外界的干扰因素来学习。这并不代表我赞同利用碎片时间看手机,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的生活留白。
我们的国画是讲究留白的,恰到好处的留白,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们的时间分配也是一样,如果从早到晚都满满当当的,虽然充实,但不到三天你就会感到精疲力竭。留出一些时间,去散步,去发呆,去看云卷云舒、候鸟迁徙,去听风声雨声、鸟叫虫鸣……抛开学习、工作和手机,放空自己,或者让灵魂随着思绪飘荡,一不小心在潜意识里翻出新奇的回忆。
据说发呆可以减小抑郁的几率,虽不知这种说法是否可靠,但从我个人的亲身体验来看,发呆确实能让人豁然开朗。发呆的过程就好像一双无形的手在驱散心头的阴霾,你只需找个舒服的姿势,随意盯着某个地方,然后放空自己即可。
我这两天里时常发呆,上网课、在宿舍隔离的日子里,时间似乎是不值钱的。早些时候,我也同室友们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地捧着手机,以期获得短暂而猛烈的快乐,来抑制在心底叫嚣着发疯的欲望。但这样的快乐如昙花一现,花谢后更显寂寥。那些从屏幕中摄取的快乐渐渐难以深入我的内心,大多情况下,我只是顶着一张麻木的脸漫无目的地摆动我的指尖,眼睛间或一轮,倏然瞥见对胃口的内容,如变脸般呵呵一笑,弯弯的笑眼却只一瞬又恢复成一潭死水。
将视线脱离屏幕,我洗了个苹果,独自在阳台一边吃一边四处张望。有什么可看呢?住了大半个学期,似乎没什么新鲜了。但我不在乎眼前风景是新是旧,我只是需要呼吸呼吸室外的空气,以及盯着某处发呆罢了。我没有刻意要求自己完全放空,更不曾让自己将阳台的景色细细描绘下来,但吃完苹果,我确实有了许多新的收获。
我透过洗手池右上方的方形窟窿看不远处的医院大楼,大楼一角、树梢和远处的天空在方框里形成一个完美的构图。楼下有两个木制的形似箱子的物体,之前曾看到有人坐在上面休息,想来在这儿背书或者和朋友打电话也很合适。晾被子的架子竟有那么多!亏我之前还为没有地方晒被子而烦恼。往右看,自动售货机被树荫笼罩,我才发现它身后的榕树比我们村口那棵还要大。村口的榕树不长在平地,而是从墙上延伸出来,枝干弯曲,边缘的枝条也并不齐整,那是努力汲取阳光的证据。眼前这棵则端端正正,宛如幼儿园时期画的简笔画小树,枝干笔直向上,枝叶茂盛,从远处看呈一个圆球状,相比之下,它是娇生惯养的大小姐,而村口的榕树则是野蛮生长的疯丫头。
回到书桌前,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已经结束了,电脑屏幕里,老师正勤勤恳恳地念着ppt。对于这样的课程,学霸们选择自学,室友们选择睡觉,而我选择发呆。不错,我找到了新的发呆方式——在听枯燥课程时盯着ppt发呆。这样的好处是,不抱着认真听讲的目的去听课,枯燥的课程不至于让我头痛,但也能听进一些知识。同理,也可以看着电影、纪录片之类的视频发呆,毕竟阳台外的风景总有看腻的时候,而电影能让我在一个屏幕里看到不同的风景,其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也能自然而然进入我的脑中。
扣扣搜搜地使用时间与扣扣搜搜地使用金钱无异,也许这样能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但随之而来的疲惫日积月累,最终足以摧毁成就感附带的喜悦。适当地“浪费时间”,就有如在存钱的过程中偶尔奖励自己吃顿大餐,改善自己的心态,远比严格要求自己更适合普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