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巴赫,总会连类而及于亨德尔。其实,对于亨德尔,我们往往了解得并不多。脱口而出的,除了清唱剧《弥赛亚》里的那一首合唱《哈利路亚》之外,其他的就比较模糊了。
亨德尔巴氏与亨氏,不少地方相同,都是所谓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家;都是出于德国;都是浸润于宗教气氛而为宫廷及宗教服务。
但是,亨氏唯有一点,与巴氏截然不同,那就是亨氏有过一个时期定居在英伦的伦敦。英伦是岛国,岛国的诸多特点,在亨氏身上自然是不由得不留下痕迹。这一点,在这一曲为英王泰晤士河上的泛舟庆典而作的《水上音乐》上,表现得实在清楚不过。
亨徳尔一般音乐史上,往往区分得简略,普通的说法是,巴氏音乐,乃“为上帝者”也;亨氏音乐,则“为王室庆典者”也。话也不错,但往往容易被人反驳,亨氏作品中,为上帝者也不少;巴氏作品中,服务庆典的,也所在皆有。
其实,说到底,巴氏是形而上的宗教性又加上了仪式感;而亨氏是仪式感上又加上了形而下的世俗性。这一种世俗性的仪式感,得之于岛国或者说滨海地区的成分,就比较多了。中外古今,凡海岛或滨海地方,其民俗民风的特点往往是保守与开放兼具,其中保守方面,往往表现在“规矩较大”,英伦民族一向被视作“不苟言笑的族群”,绅士风度的另一种说法,也就是举手投足都有一份所谓“礼仪”的约束,普通的笑话就是英国人遇上陌生人,往往是名副其实的“谈天”: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但是,另一方面,岛民却又是最为开放的,于世俗享乐,能够冲破界限的,往往又是由他们起头的,有时甚至能够纵情纵性,直走到当时一般人所难以设想的不可思议处,比如后世通俗音乐中所谓摇滚、重金属之类,都起之于英伦。所以,从“规矩”而来的仪式感,以及由纵情而来的世俗性,在滨海岛国的特性上结合在一起了。亨德尔在英伦的定居,自然会受之影响,在音乐的风格上也自然会反映出来,这当然是一点儿也无足怪的。
“桂花苑”(发表于上海徐汇报“桂花苑”副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