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丨大秦帝国的纵横(十)

作者: 瓯南 | 来源:发表于2016-03-18 13:33 被阅读299次
    大秦帝国的纵横

    文/瓯南

                        第六章 天下大势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战乱四起、纷争不断的时代。

    在这里曾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思想的碰撞,衍生出相互之间的矛盾,各个思想家为了各自的理想和利益游说诸国,在他们看来,在这片生活的土地上,似乎永远都会是战争不断,天下不会有统一的那一天。

    但他们想不到的是天下最终还是走向了统一。

    天下总是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的。

    统一前的七国

    在嬴政统一中国之前,天下原来有很多小的国家,这些诸侯国都是周朝的附属国,周朝末期,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今天你吞并他,明天他再吞并你,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天下最终分为了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分别是秦、魏、赵、韩、燕、楚、齐七国。

    按照国力的强弱(战国末期),可以这样排列秦、齐、楚、赵、魏、燕、韩。按照这个顺序排的话,韩国应该是最弱的,这也是为什么秦国在商讨统一策略时把韩放到首位的原因。

    若是以秦为中心,那么当时的中国地图是这样的:秦的北面是燕国,南面是楚国,它的身边还有两个邻居,韩国和魏国。齐国实力强,离秦也较远。所以齐国在秦统一初期并没有成为秦征讨的对象,虽然这个问题也曾引起过激烈的讨论。

    就这样,当时的国家之间战争不断,为了那一块地往往打得不可开交。不过这期间的过程却是打打停停,坐坐谈谈,谈好休战,谈不好接着干。

    通过打了不少的仗,秦逐渐确立了其老大的地位,但这个老大却不十分友善,经常欺负他的那些小弟弟们,人家的老大都是像对待他自己的小弟弟一样对待他的小弟弟,这个老大却只管自己的温饱问题,不时还强迫小弟弟们交点公粮,用时髦一点的话说,这叫没幸福感呀。

    为了幸福,必须反抗。

    若要想更透彻地了解这一问题,我推荐大家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正版的),然后再在上面查一查“狗急跳墙”、“兔急咬人”之类的成语的意思,相信看完后你一定会对“反抗”一词有新的理解。

    但以一国之兵力还不足以对抗秦,那些平日里下地干活的大叔大妈( 巾帼不让须眉)们,面对秦国的强大还是有所畏惧的,况且那时张三丰还在他老祖宗的基因里孕育着哪,还没有太极拳,他们也不可能有四两拨千斤之功力,所以为了胜利,他们也只能联合起来了。

    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心中却在各自打着不同的算盘。

    不管怎么说,国家之间的连纵确实让秦国吃了苦头,但秦国也不是傻瓜,在弄清他们的需求后,秦终于找到了对策,这个对策将直接导致六国的灭亡。

    在利益面前,人类的意志并不坚强,反而更软弱。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反正后来秦也灭了六国,统了天下,不管是用了什么卑鄙无耻下流的手段,历史已成定局。

    秦国为何这样强?

    该介绍的人也介绍完了,该说的事业一字不漏地说了,按说接下来就该去撰写秦如何统一六国了,就在这时,我突然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由弱到强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可能某些国家直到灭亡也没有走向昌盛,因为,这条路不是那么好走的。

    秦又是如何做到的?

    下面就请跟我来回顾一下秦的历史,估计这也可以写成一本书的,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尝试一下,书的名字我都替你想好了,叫《由弱到强:秦始皇祖辈的奋斗史》(通俗一点的话就是,从软蛋到无赖,嬴政老祖宗们的进化史)。

    史料中关于秦祖先的记载是极富神秘色彩的,说秦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名女脩。后面的故事更神奇,说此女(女脩)织布时,一只燕子掉了一颗蛋(这蛋不是应该摔碎了吗?神话都有传奇性),此女就把它吞了,吞了之后就怀孕了,于是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大业(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这应该是人类最早的无性繁殖!

    大业,就是秦最早的祖宗。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把嬴政的每个祖宗都介绍一遍的话,就得另写一部书了,所以在这里我只把嬴政始祖的来历和秦国主要的国君介绍一下,至于其他的,有兴趣的话可以查阅一下资料。)

    接下来的事就回归自然了,大业娶了少典部落的女儿,生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水有功,被舜赐黑色旌旗飘带一副,并嫁之一姚姓美女。

    大费接受了赏赐后,为舜帝驯养禽兽,禽兽大多被驯服,于是舜赐给他嬴姓。

    后嬴氏后代又受封秦地,经过无数代的发展,到了嬴政这一代,并最终由嬴政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不过,嬴氏辉煌也将在此后的十余年内被取而代之。

    让我们往回倒111年,回到嬴政的老老老老爷秦孝公的时代。从那时起,秦国开始走向强大。

    不过这个强大源于一个人的到来,这个人是商鞅。下面请听商鞅的故事。

    商鞅

    商鞅(约前395—前338),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粱庄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一个人如果在哪方面有才能,那么这种才能在这个人小时候就会显示出来,如鲁迅,曾以“比目鱼”对“独角兽”的故事让大家对他佩服不已,再如蒋介石,小时候就在他的一群小朋友中当老大(传闻),结果后来还真当上了老大,商鞅也不例外。

    商鞅小的时候,非常喜欢与法律有关的东西(是个当律师的料)。我猜想,他一定会经常跑到监狱里看那些被用刑的犯人们,听到他们痛苦的嚎叫,或许他还会很高兴。

    就像鲁迅最终成了文学家,蒋介石最终成了国民党领导一样,商鞅的这种少年时的喜好演变成了他的才能,他也因此走向了成功。

    成年后的商鞅来到了魏国,被魏国丞相公孙座相中,于是做了公叔座的中庶子。

    公叔座是一个识才的丞相,他看出了商鞅绝非池中物,于是他决定向魏王推荐商鞅,不过很不幸的是,公叔座推荐商鞅之时,已经病的很重了(将死矣)。

    公叔座是魏国的丞相,都已经快死了,所以魏惠王就去看望他,为了例行公事,魏惠王于是便像十分珍惜公叔座似的说道:您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国家该怎么办哪!

    公叔座于是借机向魏惠王推荐说,我的中庶子商鞅,年龄虽不大,却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希望大王能够重用他,把国事交付于他。

    公叔座的话无异是在保举商鞅,但魏惠王的表现却并不能让他满意。

    听完公叔座的话,魏惠王只是站在那里,一句话都没有说。

    这是一个信号,魏惠王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告诉公叔座,你的意见我是不会采纳的。

    看到如此情形,公叔座心里也很明白,魏王是不会重用商鞅了,但他自己却十分清楚,商鞅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既然魏惠王不想用他,就更不能让他走出魏国了,此时,他心里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对商鞅来说是致命的。

    因为,他要魏王杀了商鞅。

    魏王在公叔座家中坐了一会儿后,站起身说自己该走了,就在此时,公叔座叫住了魏王,说,大王,我还有话要对你说。之后,他让屋子里的其他人全都出去了。

    当屋子里只剩下魏惠王和公叔座的时候,公叔座将刚刚才想出的想法告诉了魏惠王。他说,如果大王不想起用商鞅,就一定要杀了他,千万不能让他走出魏国(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魏惠王虽然不明白公叔座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但为了尽快离开这里,他随即答应了。

    商鞅现在并不知道这些,能够在万人中找出他这样一匹千里马的伯乐公叔座现在却对魏国国王说要杀了自己,如果魏惠王听从了公叔座的建议,那商鞅是绝对跑不掉的,更可怕的是,商鞅根本就一点不知情。

    这下该怎么办?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商鞅平安度过这一灾难,不然也不会有之后的商鞅变法了。

    这样的结果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魏惠王离开公叔座后,公叔座就立马召见了商鞅,他是这样对商鞅说的,今天大王来看我,向我询问了可以担任丞相的人选,我向他举荐了你。

    听到这时,商鞅应该是很高兴的,或许他觉得自己一展抱负的时机到了,但接下来的这一段话将会直接让商鞅的美梦破灭:

    不过看大王的表情似乎是不赞成我的意见,这一点是他的失误,你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我必须先国君后臣子,我对大王说,如果他不想任用你,就应该杀了你。大王答应了我,所以你现在赶紧逃命吧,不然会被抓住的。

    看来公叔座还是很有自己的办法的,他如此一做,既没有得罪魏惠王,也没有把商鞅蒙在鼓里,最后死的不明不白。

    公叔座说完这一番话,本以为商鞅会拔腿就跑到自己的屋里,然后急急忙忙收拾收拾自己的东西,坐上一辆马车就开溜,逃命呀。他这样想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这件事是要死人的,要是别人可能早就这么干了,但他面前的商鞅却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公叔座很是不解,难道商鞅是在等死?

    在看结果之前,我还是要先提醒大家一句,商鞅是学法律的,要是商鞅生在现在的话,要不当律师就会去当警察,而这两种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琢磨人的心理。律师要认真分析对方要用什么手段打赢这场官司,而警察则会更准确地揣摩犯罪分子的侥幸心理,以便更快破案。

    商鞅既不是律师也不是警察,但他学的也是这门学问,因此他会比常人更准确地把握一个人内心的想法,而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他是正确的。

    商鞅是镇定的,但公叔座却是不安的,他想不通这个年轻人为何会面对突如其来的横祸如此镇定,他很想知道原因,于是他问了句,你怎么这样镇定?

    商鞅很自信地说道,魏王他既然不采纳您的建议任用我,又怎么会采纳您的话杀了我哪(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这样的自信让公叔座更加欣赏这个年轻人,但唯一令他担心的是魏王真的会这么做吗?

    看完第二个原因,你就会明白了。

    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魏王真的没杀商鞅。

    离开公叔座的家,魏王就对他身边的人说,公叔座病的不轻呀,想到他将不久于人世,实在令人伤心,但这个老头看来是病糊涂了,他居然让我把国家政权交给那个叫什么鞅的人,这不是太荒唐了吗!

    就这样,魏王没有重用商鞅,但也没有杀了他。

    魏惠王错了。

    他究竟是因为没有重用商鞅才犯的错,拟或是他没有听从公叔座的话杀了商鞅犯的错呢,我们不敢说的太绝对,他选择的是这样一种结果,既不重要商鞅,也不杀他,而是让他自谋出路,这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

    如果魏惠王能够预料到将来商鞅带给魏国的灾难的话,那他一定会从公叔座给他的两个忠告中选择一个,要么任用商鞅,要么,杀了他。

    总有一天,魏惠王会后悔的。

    结局已定,无法更改,等待商鞅的是更灿烂的明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载丨大秦帝国的纵横(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zc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