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老的食物总要搭配一个故事,才有滋有味。神秘的传说,或浪漫的爱情。
比如过桥米线。比如提拉米苏。
食材蘸料,锦上添花。
但总有些食物,来自科学的衍生,或意外的发现。
然后成为没有故事的伟大传奇。
就像那些不因爱情而名垂千古的人生。
比如寿司,比如普洱。
(二)
寿司君不是白米饭天然地裹好鱼肉的小被子来到人间的。
很久很久以前。
公元二世纪,东南亚。
有一群何不食肉糜的人类。
爱鱼甚久,无法保鲜,情何以堪。
他们发现,生鱼片夹在米饭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鱼在米中发酵,时日变迁,亦可食用。
于是,有了寿司这种“鱼米之欢”。
BUT,那时候大米是个“陪太子读书”的可怜虫。人们吃掉鱼,丢掉发酵的米。
(三)
鱼米之欢变成口舌之欢,是从东南亚来到日本之后。
那时候,作为首都的江户,保守的日本人刚刚开始有了夜生活。夜生活总难免饥肠辘辘的吃货,于是,“更快的寿司吃法”应运而生。
发酵太久,只争朝夕。
东京的松本先生在寿司里加醋,使得大米释放酸,人们也开始同时享受鱼和米饭。
但那个时候,鱼肉和米饭只是“杂乱相拥”。
鱼米从昨天的乱乱变成今天的卷卷,是1820年。一个叫Hanaya的人开始把鱼放在饭卷上,在隅田川的河岸上成为摆摊快餐,起名“握寿司”。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