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也曾评价千古文学巨作《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的小说里《呐喊》也是各位看客有各人的看法和思考,各花入各眼,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他笔下弱势群体的描写,刻画得入木三分,闻之怆然。
悲哀的古旧读书人孔乙己,饿狼食子而疯疯癫癫的祥林嫂,用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的老栓,丧父复又丧子的寡妇单四嫂子,这些人物一个个鲜活又真实。我细细读起来忍不住心酸不已,也不知道什么眼睛也红了,我总觉得这些人不是小说作品里虚构出来的。倒像是隔壁的李树后河张大爷前门的严妈妈,好像就是共吃一口井同耕一片地的每天见到的乡亲近邻。
一部好的作品是广泛而深刻的,典型而具有代表性。看书的人总是以他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来看待作者的想法,本质上就是经验再加工过程。所以为什么我总看到的是弱势群体,边缘人物,从事各种卑微事业的小人物?
大概这个圈层离我最近,或者我本身也处于这个圈子里。
鲁迅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有名有姓,真实得就像自己身边的那个你我他。孔乙己,华老栓,祥林嫂等人处在社会底层,思想封建愚昧,不知道什么自由平等追求公平正义之类现代社会流行的词汇,光是活下来就要用尽全部力气。命运却从来没有对这些悲剧的人留下一丝情面,好像宿命一样,不知道是什么,看不见的大笔一挥,天上就鹅毛白雪坠下来,皑皑积雪不一会儿就把他们埋到了地底下。
这些人从出生后就注定了一生的悲剧,要么站起来流血,要么跪地哭死,都是死鬼。但是铮铮铁骨的革命者为了心中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值得尊敬,却很难有感同身受的很清晰的共同期冀,坦白讲,我是普通人,很多人都是普通人。
普通人的形迹大抵相似,不知道为什么来而来,不知道为什么去而去,一生碌碌,可悲可叹可泣。世上万万,人间万象,我看到的所有悲剧冤屈凄厉,都反映了真实的我,我看到的是我自己。
鲁迅那个年代是,当今时代仍然是,将来是,永远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