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中医健康养生专题国学与传统文化
弘扬中医养生文化 惠泽国计民生健康

弘扬中医养生文化 惠泽国计民生健康

作者: 古典悠梦 | 来源:发表于2017-08-21 20:34 被阅读55次
    弘扬中医养生文化 惠泽国计民生健康
    弘扬中医养生文化 惠泽国计民生健康
    邹城市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刘新年
    中医养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封建王朝,从汉武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太平盛世;中医传统文化思想及养生文化就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深深地植根于两千多年的土壤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文化整体充分体现。中医养生文化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天人合一之道,参与气血阴阳之辩,通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必要于安神正心、养生于未来。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延续生长壮老衰过程及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方法之一。养生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就是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顺四时、调饮食、节情志、练形体、慎房事、适房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完成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始终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强身益寿活动。如果离开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法谈中医的养生。只有注重修身养性、淡泊处世、顺其自然,(生命之油)精气神便消耗慢,生命自可延长。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其渊源至深。人能否长寿不仅在于懂得养生之道之内涵;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文化贯彻应用到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得实践和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饮食、慎药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化生充养着精气神,如形神先养,协调阴阳,顺应四时自然,饮食调节、谨慎起居、和调脏腑、畅通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不能随便拿一本养生书或市传养生小记、游说等册子,就照搬模式、比比划划,到头来害比益大。我们生长在社会中,每个人得具体情况环境不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美国健康专家阿特金斯医生说:“我们都是有着不同的基因倾向;不同的历史,不同的需要克服的健康问题,不同的饮食口味和不同的代谢反应的个体,没有一个可以适合所有人的饮食。”比如人参是一个很好的补养药品,但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吃人参,如果你是气虚、阳虚之人,吃了人参效果就好,但如果是阴虚和湿热的人,吃了人参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会导致“人参病”,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中医体质学(9种类型体质)即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淤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基本类型。会给你找到一个答案或途径。(下次再讲)所以,养生之前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体质,要不然就可能出现“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效果,而知道了自己的体质状态,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去锻炼、去养生,也是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治未病的养生观。
    顺应四时 宏德益彰 中医认为:人禀天地之气生,法以四时而成,所以养生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顺四时。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草死草活的时候最容易犯病。”春天人的气血是从里面向外面走,秋天气血是从外面向里面走,在这两个过程中,如果气血经络有不通的地方就会显现出来。就像我们早晚上下班时候的交通、道路,如果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就会出现塞车。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慢性病人一定在春秋两季加以适当调理,防患于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基本框架,都必须遵循这个大法则,是顺天应定、保持自稳的基础。感觉不适就去找中医看一下。在春天气血往外走的时候,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要特别注意起居劳作、精神调摄,关键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气血也能像春天的气候那样舒展畅达、生机勃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天气温适中,湿度也适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觉晓”。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饭后半小时有适当小憩,一般以半小时或四十分钟为宜;房间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坚持锻炼身体,根据自己年龄、体质,选择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适当的锻炼项目。
    春季养生秘诀在注意保持体内的阳气。
    中医认为,养阳重在养肝。肝属于春,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不喜抑郁、约束,正应阳气生发、生机盎然、草木条达之象。春阳生发有助于肝的疏泄,而肝的疏泄促进阳气的升发。所以,春季保肝十分重要,不可郁闷生气,饮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饮酒。平时调理好情绪,每天保持有个好心情。对女性来讲,美容有四个基本健康要求,情绪好、月经好、大便好、睡眠好。春天人们应该服用点:乌鸡白凤丸、逍遥丸和补中益气丸。
    春季饮食,要点是以平补为原则。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葱、魔芋、大头菜、香菜、生姜、葱等。晚春暴热袭人,易引起体内郁热而生肝火,致体内津液外泄,可适当配些清解里热,滋养肝脏,润肝明目的食物,如荞麦、荠菜、菠菜、芹菜、莴笋、茄子、黄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鲜水果,大多数酸,因不宜春季多食。若需解里热,以吃干凉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饼为好。
    夏季,属心。心主血脉,喜温恶寒,遇热则行,遇寒则凝,正应夏季阳气盛长、江河满盈奔腾之象。阳气旺盛有助于鼓动心脏、畅通血脉,从而促进人体阳气的盛长。所以,暑气伤身,适度运动食清淡,重在清心养心。汗为心之液。天气特别热的时候,阳气都到外边去了,会感到胸闷气短汗出,心气受伤了。《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指夏季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顺应阳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但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运动。夏季应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欲的饮食为主,具有清热祛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西红柿等。夏季西瓜、西红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应少吃油腻食物,体弱者应避免使用冷饮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碍。
    秋季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这时候旧病易发,调和阴阳宜养津,重在润肺。秋主肺、肺主金、司呼吸,以肃降为顺,正应秋季阳气下降、生机潜藏之趋势。秋气温下降,阳气潜藏,有助于肺的肃降,则促进人体阳气的潜藏。所以秋天重点是养、润肺,不可燥热。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诸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立秋至处暑,天气以湿气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被称为“多事之秋”。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因此秋季养生重在一个“和”字,包括对精神意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的调摄。此外,秋季要注意顺应气候的变化,适时增减衣服。
    中医医书记载,“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建议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驱寒止呕,胡桃粥润肺防燥,菊花粥明日养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
    秋分之后,由于雨水渐少,秋燥变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此季容易耗伤津液,发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梨、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
    冬季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冬季,寒气袭人,敛阴护阳活气血,所以,肾主封藏。万物生机潜藏、阳气下沉之象,有利于肾脏积累能量,加以封藏人体之阳气。重在补肾,调养肾气,不可躁动不安,扰动封藏。
    从立冬开始,经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 。
    冬季“寒”,寒气袭人,是气候变化的特点。人体新陈代谢变缓,虽说可以保存体力,但也降低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死亡率,都以冬季为高,此季也是心脑血管、呼吸疾病的高发阶段。。《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中医认为“冬者,天地闭藏”,即是说冬季万物闭藏,自然界阴盛阳衰,各自动植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因此,冬季养生应注重敛阴护阳;尽量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使意志安定,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坚持适当锻炼,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锻炼后要及时擦干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极易通过背部侵入而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其应注意避寒就暖。
    冬季是进补的好季节,进补要顺应自然,注意阴阳。
    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冬季要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提高机体的耐寒力。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的滋补佳品,此外每天早晨服人参酒一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将牛肉切小块,加黄酒、葱、姜用砂锅炖烂,食肉喝汤可益气止渴、滋养脾胃。
    节饮食、调情志、强壮体魄。
    总之,四季体属五脏,由天地日月引领协调,指挥人体的经络气血、四肢百骸、六腑五官,并日月、协五脏,与万物一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即沉浮于生长之门、奏响天人合一的生命乐章。
    随着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提高,大家用老祖宗给每个人得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天天去对付牛排、鸡腿。遗传基因不是一代人能改变的,你的血脂不高谁高?你的代谢不乱谁乱?
    农村有很多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又是牛奶,又是面包,又是肯德基,他们吃的都是第二年的种子。新粮食有火力,就是有生命力,种下来能够发芽儿。城里的孩子什么好吃的都有,就是老吃陈仓烂谷子,结果使得我们的孩子不是养成豆芽菜,就是养成小胖墩儿。什么都吃,适而可止;七八分饱,营养正好;营养够了,不多不少;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
    《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中医学是把人放到两个大圈里,一个是自然的圈,一个是社会的圈。
    社会这个圈儿,首先体现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上。中医认为七情是和五脏相关的。肝主怒,肺主悲,心主喜,脾主思,肾主恐。
    我们常说“勤动脑体不动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考虑的尽量全面,处理问题尽量果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心别动。人真正累的时候是心觉得累,心觉得堵得慌,这就叫累心了。
    我跟很多长寿老人聊天,我问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们告诉我“没心没肺,能活百岁”,就是不动心,吃的好,睡的香,想得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忘掉年龄,忘掉疾病,忘掉烦恼。不管得还是失,舍得,舍得,舍了才会得;得失,得失,得了跟着就会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行怒而心不怒,怒而不动气。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放宽。如果你动了心,五内俱焚,气血运行就要受到影响了。在动中养生,起的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不往心里跑,永不老。
    养生先养心 养心重在养性养诚。
    中医养生之法重在养性,静以养心,养心寿则长,即强调精神修养,《黄帝内经》“恬淡虚无”乃养生一大法则,“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而言之,胸怀坦荡,虚怀若谷。也就是要做到“淡”字。唐代著名养生家孙思邈也认为欲养生者,必须做到“于名于利,若存若亡。”性甘淡泊,善心对世界,经常偷着乐,虚名不可贪,名重更须谦。所以他能够活到一百多岁而身心俱健康。正其心,安其神。恬淡守真,则五脏调和,并无从来矣!
    清代名医曾国彭在《医学心悟.保生四要》中说“无愧无嗔,涵养心田,心田宁静,天君泰然”.
    中医养生影响极深的儒家,在养生过程中,注重德仁修养,也都非常注意心里调整。“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孔子提出“仁者寿”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大仁者必长寿,认为“养德尤养生第一要也”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孟子活到84岁比孔子多活11岁:①、终身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养浩然之气的最好方法。②、品德高尚,善养成德。修身而平天下,要保养良心,减少私欲。先正人而后正己,要与人为善,要交品德端正之友。要守分安常,不饶贫困。要苦其心,劳其筋骨,少说话,不自满。要与民同乐,要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③、生活平淡,喜好运动。养心立德,福寿康宁,这些道理对现代人同样适用,1948年WHO在“组织法”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心理的、身体的、和社会的完美状态的三维概念。因此今天人们追求的健康应该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和谐完美的状态,所以养生与养性为要,进而达到身心的和谐,与人们追求的完美健康的目标是和谐一致的。因此,养生重在养心,养心重在养性,养性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就能真正延年益寿。
    实践与推进养生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医学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演进,而养生的模式也在转变,美国长寿研究学者卡迈博士在《人类长寿的秘诀》一文中提出了人类要得以长寿,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要具备绿色的空间和新鲜的空气,这一观点也符合现代中医养生学“自然-生物-社会-心理”四维的养生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形体健康-心理道德完善-适应社会,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健康。
    近几十年来,新的养生模式推动着社会养生文化的发展,重视生活方式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工业文明一方面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生存条件,但另一方面,高速度的生活节奏,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在侵袭人类的健康。据研究,已有50%—80%的疾病皆是由于心理压力太大。1943年四月在北京召开的WHO慢性非传染病控制综合规划中心主任会议预计到,由于不良生活方式而致病的人数占发展中国家的60%,发达国家达到75%,生活方式病将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因此,重视与推进养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弘扬中医养生文化将促进民族素质和全社会的健康水平的提高。
    提高心理心态健康水平这是很重要的。如果心理状态不好,那你白吃白锻炼了,这是很重要的。气质和血液,你要是一生气血液流的慢,得肿瘤还不知道什么原因。生气容易得肿瘤,全世界都知道。斯坦福大学做了个很有名的实验,拿鼻管搁在鼻子上让你喘气,然后再拿鼻管放在雪地里十分钟。如果冰雪不改变颜色,说明你心平气和;如果冰雪变白了,说明你很内疚;如果冰雪变紫了,说明你很生气。把那紫色的冰雪抽出12毫升给小老鼠打上,12分钟后小老鼠就死了。而且紫色冰雪的成分都研究出来了。所以生气容易得肿瘤,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谁在人前不讲人,谁人背后无人讲”。我劝你们,谁让你生气,你别生气。如果你憋不住,我告诉大家,你看一下表,别超过五分钟,超过五分钟要坏事,血变紫了。这个实验已经得了诺贝尔奖了。人家心理学会提出了5个避免生气的方法:一是躲避;二是转移,人家骂你,你去下棋、钓鱼,没听见;三是释放,但要注意,人家骂你,你再去骂别人不叫释放,是找知心朋友谈谈,释放出来,要不然搁在心里要得病的;四是升华,就是人家要说你,你就好好干;五是控制,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你怎么骂我不怕。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小平同志做得好,三起三落永不要求平反。非洲有一位总统问小平同志有什么好经验,他就说一句话:“忍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耐不是目的,是策略。但一般人做不到,刚说一句就暴跳如雷。小不忍则乱大谋呀。欧洲有个博学经典:难能之理宜停,难处之人宜厚,难成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四句中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很难得道理先不要讲。哲理很深,很有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三气周瑜,楞把周瑜给气死了。你说赖周瑜还是赖诸葛亮?结论是赖周瑜,他气量太小。生气对人危害很大。
    现在国际上有个最新说法,所有动物都没有笑的功能,只有人类有这个功能。但人类还不好好利用他。有人说猴子会笑,大象会笑,你们见过吗?但真见到会哭的,宰牛时牛会流眼泪。古代说:笑一笑,十年少。不是指年龄,是指心态。笑口常开,健康常在。笑的作用非常大,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本能,为什么不笑呢?我们东方民族很严肃,而且跟级别有关系,科长、处长还会笑,一到局长就不会笑了,跟外宾打交道绷着脸。现在中央领导都改变了,你看胡主席笑的多好。美国成立了微笑俱乐部,笑成了健康的标志。哈哈一笑,皱纹没了。笑使很多病都不得。第一不得偏头痛,第二不得后背痛,因为笑的时候微循环旺盛。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得了偏头痛别着急,哈哈一笑就好了,不信你可以实验。而且性功能不减弱,生殖功能不减弱,你看人家罗马尼亚老太太92岁还生胖娃娃,人家天天笑啊。我们现在30岁以后就不生孩子了,天天绷着个脸当然不能生了。还有,经常笑对呼吸道、消化道特别好。可以做实验,你摸着肚子开始笑,每天大笑三次,肚子咕噜三次,不便秘,不得胃肠道癌症。你锻炼上肢,锻炼下肢,什么时候锻炼肠胃呀?没机会,只有笑才能锻炼肠胃,笑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健康的标准,我调查多次了,笑的第二个诺贝尔奖已经发布了。笑促进脑下垂体,产生脑内胚,他是天然麻醉剂。你要是得了关节炎别着急,冲着关节哈哈一笑,一会儿就不痛了。笑有那么多好处,我们为什么不笑呢?最近,北京市普查完了,人的寿命,你知道是老头还是老太太长?我告诉大家,老太太比老头长,平均比老头多活六年半。偶尔发现一个老头,我问,你怎么一个人锻炼呀?他说我配不上对呀,老太太都在一块练,一堆堆地在街头锻炼。很多老太太的最大优点就是从年轻时就喜欢笑,到老还是笑。都差不多年半了,你什么时候笑呀?所以现在每个人都 快点笑吧。今天来的人有的人笑,有的人怎么也不笑。级别越高越不笑,我有什么办法让他们笑呢?还有个选择,“男儿有泪不轻弹”。正常人的眼泪是咸的,爱笑的人眼泪是甜的,悲伤的眼泪是苦的。如果各位悲伤,眼泪必须“弹”出来,留着没有任何好处。
    领养养生文化,升华人生境界。
    仅仅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养生的重要还不够,只有通过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科学养生,才能实现生命与量的完美结合。比如古代诗人白居易是善于养生者,白居易大半生中,不仅仕途坎坷,而且老年丧子,他在《枯桑》中,以枯桑为喻写到:“道傍老枯树,枯来非一朝。皮黄外尚活,心里中先焦。有似中忧者,非因外火烧。”面对常有忧愁事件发生的现实生活,他总是积极排忧解愁,乐观以待,善心对世界,恬淡并虚无,经常偷着乐,这大概就是称作“白乐天”的缘故。所以会养生的人,能够化“门前冷落车马稀”“人走茶凉”的悲观为“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独特意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人性的达观境界。面对生活的更易,时事的变迁,苏东坡能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豁然大度,做到这些,便是进入到养生的佳境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文化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绚丽多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画卷。而真正做到领悟养生文化,就是要积极主动的把养生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作、息、坐、卧、衣、住、行的各个方面,把养生保健的思想深深扎根生活之中,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身强曰见,心怡曰康”,身体上康健强壮,心理上天高云淡,将自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真正品尝生命的喜悦,生活的幸福,从而使人生境界得到升华。
    进行养生实践,获得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能否健康长寿,一方面要坚持把所学的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如要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等。另一方面,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养生学,注意到社会变化对养生学的影响。在营养匮乏的古代,胖是健康和幸福的象征,而在今天人们却在为如何减肥而发愁。因此,研究中医养生学如何适应这种影响而发展,肯定是必要和非常有用的。
    谈到养生,人们总是围绕“补”字做文章,老人如何补,小孩如何补,中国的男人都肾虚,中国的女人都缺钙,盲目用药与进补,人体内交通越来越堵塞,三高越来越多。我提倡的养生方法可以概括为“通” “动” “淡”三个字,通,即要通和,血脉要通畅,胃肠要通利,大便要通顺,上中下三位一体通达,上保持灵敏充沛精力,中保持胃肠消化系的通顺畅快,下保持两条强壮有力的腿。如乾隆皇帝的养生方法不是每天吃人参,而是每天吃少量大黄,推陈致新。动,即要勤动身体,又要勤动脑,如上海老中医董廷瑶、南京干祖望、湖北李培生等一些年近百岁的老中医,现在仍能应诊,写诗作文。淡,主要是心境淡泊,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更要有一颗淡泊名利不计荣辱的高尚品质。一要少私寡欲,二要淡泊名利,三要知足奋进,四要诚实坦荡做人(诚信、豁达、忍让),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比如我办公室就挂了一副康庄先生题写的“心地光明多福寿,精神爽朗自康强”的条幅,当然,淡还要包括饮食的清淡,在上述三个字的统领下,再进行具体的养生操作。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悠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经沧桑悟然,愿你活的悠然。
    弘扬养生文化,惠泽国计民生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等10个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进行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发现,成年男性肥胖率较高并成增长趋势,随年龄变化趋势与肥胖率相同。而现代流行病学研究预计,亚洲会成为新的糖尿病流行的温床,有超过1亿例的病案发生。而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在2025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的糖尿病患者会从8400万增加的2.28亿,增长率高达170%,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预计会增加122%,从1.35亿增加到3亿,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养生学,如果我们能够在疾病发生前通过养生的方法改变这些疾病发生的土壤,这也就是“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含义,由此可见养生知识普及和推广的迫切性。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与当前把整个卫生事业纳入预防的轨道、推行三级预防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三级预防中,一级预防是最积极的预防,是社会预防的主干,是预防的前沿,其基本思想防患于未然,采取主要手段是增进健康和采取特殊的预防保健措施,。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也把增进民主素质当做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来抓,而进行全民养生是实现预防以及全民健康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中医养生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思维方法是一致的,所以中医养生学将在今后人类预防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健康引导语:“笑脸要笑心,饮食素配荤,睡眠先睡心,走出精气神,爱人献爱心,健康传福音。”
    结语
    生长壮老死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自然规律,跟历史的浩浩长河相比,我们的生命的确很渺小,可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谁不想活的健康活的精彩呢?我们悠久的养生历史,就像一列载满丰富养生资源开往健康长寿目的地的列车,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要做的,是要及时的搭上合适的列车,也就是说,你要及早的意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并正确的选择适合你的养生方法,这样,你才不会被健康落下。
    著名未来学家雷厄特.摩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进入休闲时代。随着休闲地位在人们生活中的逐步攀升,人们的休闲观念也将发生本质发现,世界卫生组织1966年宣布,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健康的基石。
    清风小寒吹浪花
    新柳茸茸啼乳鸦
    平湖一望几千顷
    远水连天飞落霞
    让我们一起弘扬中医养生文化,进行养生实践,同登寿域。一百年之后我们仍相聚在这里,笑谈人生。
    弘扬中医养生文化 惠泽国计民生健康
    注:此文非原创,是几年前我老师在电视台做的一个养生讲座,今天重新整理,发现竟然有近万字,很难想象是老师一个一个字写出来的,我在电脑前一个个敲的,在这个充满诱惑节奏又快的社会,希望能给大家树立一个正确的健康观,健康是买不来的,生病也非偶然,大多都来自于不良的生活习惯,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等……
    希望此文能给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传阅、转发,敬请批评指正,严禁抄袭,违者必究。
    古典悠梦
    2017082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弘扬中医养生文化 惠泽国计民生健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vh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