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坚持分享第2033天2024—1—16
三、效标效度(实证效度)
定义:反映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
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效度的标准,简称效标。
根据效标资料是否与测验分数同时获得,又可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两类。
第四单元影响效度的因素
一、测验本身的因素
1.测验材料必须对整个内容具有代表性;
2.测题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容易引起误差的题型(如是非题》;
3.测题滩度要适中,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4。测验长度要恰当,即要有一定的测题量;
5、测题的排列按先易后难顺序。
二、测验实施中的干扰因素
(一)主试的影响因素
实施条件是否标准化
此外,测验情境和其他干扰因素也会影响测验的效度。
(二)被试的影响因素
受测者的兴趣、动机、情绪、态度和身心健康状态,反应定势等。
三、样本团体的性质
(一)样本团体的异质性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样本团体越同质,分数分布范围越小,测验效度就越低;
公司新员工岗前培训和拓展训练都是为了同质化。
(二)干涉变量
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智力、动机、兴趣、职业和任何有关的特征。由于这些特征的影响,使得测验对于不同的团体具有不同的预测能力,故测量学上称这些特征为于涉变量(moderator variahle)。
第五节 项目分析
测验的项目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包括考虑内容效度,题目编写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等。
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对题目难度和区分度等进行分析。
第一单元项目的难度
定义:难度(difficulty),顾名思义,是指项目的难易程度。
难度的指标通常以通过率表示,即以答对或通过该题的人数百分比来表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28638/7f888d31a1f79b93.jpg)
在200名学生中,答对某项目的人数为120人,则该项目的难度为0.6
通过人数越多(即P值越大),难度越低;
第二单元项目的区分度
项目区分度(item discrimination),也叫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
一般来说,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较易的项目对水平低的被试区分度高,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
项目难度的分布也以常态(正常形态)分布为好,这样不仅能保证多数项目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而且可以保证整个测验对被试具有较高的区分能力。
第六节心理测验的使用
第一单元主测者的资格
一、知识结构
主试者的知识结构是指开展心理测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还应根据自己的工作领域具备相应的本行业的专业知识。
二、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专业理论知识
包括要求主试者对心理测验的特点和性质、它的作用和局限性有清楚的认识;
了解测验的基本特征,如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
熟悉保证心理测验标准化的必要性等。
(二)专业技能
熟悉有关测验的内容、适用范围、测验程序和记分方法等。
三、职业道德
(一)测验的保密和控制使用
(二)测验中个人隐私的保护
第二单元测验的选择
选择测验必须注意两个方面。
一、所选测验必须适合测量的目的
二、所选测验必须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第三单元测验前的准备工作
一、测验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告测验
(二)准备测验材料
(三)熟悉测验指导语
(四)熟悉测验的具体程序
二、测验中主试的职责
首先,应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实施测验。
其次,测验前不讲太多无关的话。
第三,对于被试的反应,主试不应做出点头、皱眉、摇头等暗示性反应。
第四,对特殊问题要有心理准备。
三、建立协调关系
这种关系指的是主试和被试之间一种友好的、合作的、能促使被试最大限度地做好测验的一种关系,叫协调关系。
良好关系是事情成功的关键!
生活中也是这样,良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要为了孩子的成绩而破坏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四单元测验实施的程序及要素
一、指导语
(一)对被试的指导语
一般由以下内容组成:
1.如何选择反应形式(划“√”、口答、书写等);
2.如何记录这些反应(答卷纸、录音、录像等);
3.时间限制;
4.如果不能确定正确反应时该如何操作(是否允许猜测等);
5.例题
6.有时告知被试测验目的。
(二)对主试的指导语
二、时限
太多数典型行为测验(无所谓对错)是不受时间限制的
但在最高行为测验(规定时间内做最好的回答)中,速度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测验的环境条件
对于测验的环境条件
首先必须完全遵从测验手册的要求;
其次是记录下任何意外的测验环境因素;
第三,在解释测验结果时也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第五单元 被试误差及控制方法
一、应试技巧与统习效应
(一)应试技巧
“测验油子”
能觉察出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的细小差别,懂得合理分配测验时间,而且常常是各种题型都见过。相同情况下,得到的分数会更高。
(二)练习效应
其其体表现为:
1.教育背景较差、经验较少或智力较高者
2.着重速度的测验
3.重复实施相同的测验
4.两次测验之间的时距越大,练习效应越小。
二、动机与焦虑因素
(一)应试动机
在测量成就、智力和能力倾向等变量时,只有被试动机强烈,才可能尽力回答,取得好成绩。
(二)测验焦虑
适度的焦虑会使人的兴奋性提高,注意力增强,提高反应速度,从而提高智力测验、成就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的成绩。(倒U曲线)
测验焦虑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对自己能力没有把握的人,测验焦虑较高;
抱负水平过高,求胜心切的人,测验焦虑较高;
缺乏自信、患得患失、情绪不稳定的人易产生测验焦虑;
测验成绩与被试的关系重大,或被试受到的压力过大,容易使其产生测验焦虑;
三、反应定势(固定形势)
反应定势亦称反应风格(response sets orstyles),是指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即由于每个人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同,而使能力相同的被试得到不同的测验分数。
几种常见的反应定势
(一)求“快”与求“精确”的反应定势
除非“反应速度”本身即为重要的研究目标,否则应让被试有充分的时间反应,同时应该注明每题的答题时间,以减少求“快”与求“精确”定势的影响。
(二)喜好正面叙述的反应定势
在编制是非题时,“是”“否”题大致相等或答“否”题略多,是控制肯定定势的有效方法。
(三)喜好特殊位置的反应定势
正确答案的位置在整个测验中出现在各位置的概率相等,就可以控制这种位置定势。
(四)喜好较长选项的反应定势
在编制测验时,只要我们尽量使选项的长度一致,就不难避免这类问题。
(五)猜测的反应定势
第六单元测验的评分
一、原始分数的获得
为使评分尽可能客观,有三点要求。
1.及时而清楚地记录反应情况。
2.要有一张标准答案或正确反应的表格,即记分键.
3.将被试的反应和记分键比较,对反应进行分类。
二、原始分数的转换
原始分数→导出分数
第七单元测验结果的报告
一、测验分数的综合分析
(一)应根据心理测验的特点进行分析。
应该永远把测验分数视为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点。
如在韦氏智力测验中,通常是用测得的IQ值加减 5(85%~90%的可信限水平)的方法判断IQ值的波动范围。
(二)不能把分数绝对化,更不能仅仅根据一次测验的结果轻易下结论。
1.为了能对测验分数做出有意义的解释,必须将个人在测验前的经历考虑在内。
2.测验情境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三)为了对测验分数做出确切的解释,只有常模资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资料。
在解释测验分数时,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最匹配的情境中获得的资料。
二、报告分数的具体建议
在报告分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应告诉的是测验分数的解释和建议。
(二)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三)要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
(四)要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
(五)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
(六)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当事人带来什么心理影响
(七)要让当事人积极参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