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昨天头条上被邀请回答的问题,不加思索地做了回答,不过不得不承认,电影《天长地久》并没有看过,从别人的回答里简单了解了一下,故事是讲妻子怀上二胎流产了,再不能生育。唯一的孩子又意外身亡,悲伤的夫妻领养了一个孩子,又发生各种意外状况离开,最后又找回的故事。大概剧情理解为此。
《天长地久》和《活着》都是悲伤的故事,再没有比白发人送黑发人,面对死亡这种绝别更加悲伤的故事了,但从电影的名字去深入地探究,你会发现其中传递的是悲伤之后要表达的深意,不是悲伤,是悲伤故事发生之后对未来的希望。
天长地久这个词汇明显是正能量的,是褒义词。我们在祝福别人的婚姻时会用到,我们在祝愿朋友们的友谊的时候会用到,期盼着各色情谊能天长地久,长长久久地拥有,这不就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期盼么。
活着这个词组充满了力量,前后都没有副词修饰点缀,就两个字,置地有声,铿锵有力,宛若惊雷在耳边用力地炸响:要活着。不管生活中的你遇到了什么糟心事,你都要努力地坚强地活下去。
希望没有因为死亡放弃,失独的《天长地久》里的爸爸妈妈没有放弃希望,《活着》里面失去所有亲人的老人福贵没有放弃希望。他们都在传递着一种信念:活着不为别的,活着只为活着本身。
《天长地久》和《活着》,看起来哪个故事更悲伤一点想一想,何尝不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逃避死亡,不过迟早而已。想一想,哪一个亲人又属于我们,父母子女兄妹夫妻,谁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谁离了谁也得活着,今生相遇不过是三生的缘份,缘尽了自然要分离。
坦然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活着,我且努力活着,到了时候,我也将离开,这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事实,只不过有人先走一步而已。
生活中再没有比死亡更大的事,生活中再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死亡在所难免的,爷死父死我死儿死孙死,一辈辈就是这么论资排辈前赴后继,长眠于地下。按照顺序这么死去是一件极幸福的事情,这是自然规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过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白发年迈的还健康地活着,黑发年轻年幼的却遭遇意外先走一步,这就有些不幸了。而不幸之事,时有发生,发生之后呢?逝者已逝,活着的还将活着,不打起精神,不努力活着,又能怎样?与其痛苦苟且,不如咬牙为自己注入活力,坦然接受,黑发人的归处也将是所有人的终点,迟早而已。
《天长地久》和《活着》,看起来哪个故事更悲伤一点再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落地那一刻起,哪个不是哭声振人欲聋,有被羊水呛着喉咙憋着小脸通红的,大夫一手拎着一条腿头朝下倒立着,大巴掌拍着皮股,等哇地一声哭出声来,哭声嘹亮清脆,病房外焦急等待的人才如释重担,长出一口气,忍俊不住也热泪盈眶:生了生了。
哭着来哭着走,开头和结尾如同孩子们的作文写作,首尾呼应没有跑题,那么中间的内容不也得应景么,不都得渗杂着无奈、艰苦么?作文题目就是活着。这又是人和动物、植物,还有其他低极生命不同之处。没有见生小狗的时候,小狗有哭的;没见小鸟啄破蛋壳钻出小脑瓜的时候,小鸟哭的;没见一粒种子破土而出的时候,种子哭的;没见玫瑰绽放的时候,玫瑰哭的。
《天长地久》和《活着》,看起来哪个故事更悲伤一点我们可见的生物,唯有人这一个种类,才从哭声中来。《进化论》中说人是从猿猴演变而来,细盘算孙猴子之类,小猴子之类的出生,好像挺神奇,孙猴子从石头缝里一蹦三尺高,蹦出来就高兴地捡了尖尖宝一般活蹦乱跳,开心的不得了。小猴子矜持的多,却也没有哭声朗朗。可见它们再形似人类,与人拥有相同的智慧,本领再强过人类,还是不具备人的素质,它们过得是极单一的只为裹腹的物质生活,人却索求太多,索求越多,不就越会遭遇困难,困难愈多,不就越活得艰难,那不哭还等什么呢?
于是老天爷在塑造人这个物种时,设计了这样的桥段,新生命诞生,用哭声向生活告:我来受苦了。生命终结,用哭声来告别:你不用受苦了,再见!
唠唠叨叨如上文字,缘于对两部类似的人生体裁电影作比较,答案是:没有谁比谁更悲伤,只有谁比谁更能让我们看透关于生死、关于活着的命题。
活着,就要活得明白,活得透彻。死去的已去,活着依然会见今日,暂新的太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