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在写情书时写下"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之时,当年写下这千古名句的婉约派词人柳永的心情,是否可以读懂?
这首《蝶恋花》这样写道: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秋,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年的柳永,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旁,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满是沮丧和忧愁,他觉得没有谁会理解他此刻的心情!
他打算对酒当歌,把自己灌醉,但是又觉得勉强欢笑没什么意味。他日渐消瘦却始终不觉得懊悔,愿为那个心中的她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柳永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和对意中人绵绵的情思结合在一起描写,黯然销魂的春愁跃然纸上,读者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孤独凄凉。
清代文人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的词推崇倍至,称赞到"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柳永,这位"四次科举"落地、浪迹于烟花柳巷的一代词人柳永的词大量描写世俗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而她词中的女主角大多为青楼女子。据说,晚年的柳永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他死以后,是青楼的妓女们集资安葬了他。那么出生在北宋的这位婉约派代表人物,怎么会浪迹于烟花柳巷?又为何最终这般潦倒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感悟这位风流才子的别样人生。
柳永,原名柳三变,柳永是后改的名字,又因为他在家排行第七,所以又被人称作柳七。
柳永出身在官宦之家,祖父就是官员,其父柳宜在南唐为官(让人想到‘’词帝‘’南唐后主李煜),曾官至监察御史。南唐被北宋灭亡以后,他继续在北宋为官,曾任沂州费县县令,而柳永就出生在他父亲费县任职期间。后来,柳宜在北宋做到了工部侍郎。这样的背景让柳永对步入仕途充满了期待。
咸平五年(1002年),才高八斗的柳永离开家乡,他计划进京参加礼部的考试。他由钱塘湖进入杭州以后,杭州的盖世美景、湖光山色使他留恋不已,他于是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荡生活之中。
咸平六年(1003年),孙何任两浙转运史,驻在杭州。柳永在孙何还是布衣平民的时候,曾经交往过。现在既然故人到了杭州,柳永就想前往拜谒,也想在仕途上走走偏门。但孙何门禁很严,柳永想见面叙旧的愿望无法达到。于是他做了那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并请和他熟悉的歌妓在孙何参加的宴会上献唱。
东南形胜,三吴,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巗清嘉。有三千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盛赞杭州的美景。他描写了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账幕,楼阁高低参差,约有十万户人家。再看那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际;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巡查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萧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色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唱着这首词,孙何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就问这首词是谁写的,歌女说就是您的好朋友柳三变啊。
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但是并没有提携他,就打发他走了。
不过这首词却出名了,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就靠着口口相传,竟然传到了北方的金国。金主完颜亮非常想看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怎样的胜景,于是才起了南下侵略中原的念头。果然如此,柳永也算是一个改变了历史进程的人,他曾经自封为"白衣卿相",也算是不浪得虚名了。
后来,柳永离开了杭州,又到了苏州、扬州,他纵情山水酒色,度过了一段放浪形骸的青年时光。
1008年,柳永进入了京师汴京(开封),当时的北宋经济文化发达,京城更是一派繁华景象。柳永凌云辞赋,把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魁甲登高第"。但是,宋真宗有昭,浮糜的文章一律不予录用。柳永因此初试落榜。他满肚子不高兴,写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表达了自己的愤懑。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变,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北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赵恒的时代。他认为自己只是偶然失去了状元的资格,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君王也会一时错失贤能之才。好在烟花柳巷里,有他的意中人,他要去细细寻访。他要把这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在耳边低回婉转的歌声。
柳永的词很有名,一旦出炉,人们总是竞相传阅。一直到宋仁宗(北宋第四位皇帝,难得的圣君)时代,还有"后遗症"。宋仁宗特别注重修身养性,推崇儒家思想,对自己要求很高。他喜欢儒雅的文学作品。而柳永喜欢作艳词,这显然入不了宋仁宗的‘’法眼‘’,所以后来到了仁宗时代,柳永又参加进士考试了。仁宗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还要虚名干什么?‘’就把柳永的名字划掉了,批复四个字‘’且去填词‘’。这是后话。柳三变先生也因为得罪了皇帝改名为柳永,并以这个名字流传后世。
1015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又名落孙山。
1018年,柳永第三次参加进士考试,他的长兄柳三复进士及第,他自己却第三次落榜。
1024年,柳永第四次参加考试,还是以落榜告终。又听说了当今皇帝对自己的批复,他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愤然离开京城,走之前,他与自己相好的歌女(据说名叫虫娘或是其他人)相别,写下了那篇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至今收录在中学课本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于何人说?
柳永,这位"四次科举"落地、浪迹于烟花柳巷的一代词人那个时代的歌妓都是需要才艺才能吸引住那些道貌岸然的客人的,所以是需要文人填词作赋供她们演唱之用。柳永的词情谊深长,因此广受欢迎,靠着这些歌妓们的供养,这个时候柳永倒也衣食无忧。他在这些歌妓中拥有了相当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大家以能得到柳七的词为荣耀。有"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样的说法。柳永的才华和对这些歌妓们的真爱换来了她们的热情回应和无比崇拜。
柳永心灰意冷了,他别无选择,于是彻底放纵自己,他认清了自己的命数,于是以妓为家,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每日风花雪月、饮酒填词作乐。
1029年,柳永漂泊了几年以后又返回京师,汴京虽繁华依旧,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故交零落,物是人非,他触目伤怀,又离开汴京,前往西北。
所谓否极泰来,命运还是给了柳永一次机会。
1034年,宋仁宗对历届科举沉沦之士放宽了录用标准。柳永闻讯,即刻从鄂州赶往汴京。次年,他和他的兄长柳三接一起登上了进士榜。这一年,柳永已经五十岁了。
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
他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泗州判官、屯田员外郎等职,为官期间,他清廉正直,百姓们很是拥戴。
柳永虽然很努力,但是仕途并不顺利,或许他这样的人本就不应该走仕途,他终官不过就是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不久就厌倦了官场,又开始沉溺于都市的旖旎繁华的生活当中。他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又对世俗情爱的眷恋放不下,而当他醉眠花柳之时,仍对功名念念不忘。
人生或许就是这样,不适合自己走的路,即使挤上了,也终究不如意。
他与伶人歌妓来往密切,自甘"下流"。我觉得他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多了一份真性情,他肯俯下身来去真正了解那些女子而不是把她们当做玩物,他的内心是不染烟尘的。
1053年,柳永黯然去世。他死时,一贫如洗,没有亲人祭奠。歌妓们凑钱安葬了他。
以后每到清明,歌妓们都相约去他的墓前祭奠,并慢慢形成了一种习惯,时人称之为"吊柳会",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宋室南渡。
有人在柳永墓前题词,写到"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有人说柳永艳俗,苏轼回应说:人皆言柳耆卿俗,然而"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