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民俗中华民俗文化民俗民风
民俗传承 我们做了些什么?

民俗传承 我们做了些什么?

作者: 时空穿梭机 | 来源:发表于2017-07-30 04:25 被阅读13次

        我已经十多岁,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机关农场还是四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人的样子。后来,村子里又陆续的搬过来几户,记得一起迁过来的有“姜皮匠”一家,“于木匠”一家,还有谁家?已经记不清楚。“姜皮匠”“于木匠”一听就知道都是手艺人。他们这几家子能够在我们这个村子落户,也正是因为他们几家都有拿出手的、本村里没有的手艺。而且,他们以前来我们村子里干过活,他们的手艺得到村里大部分社员的认可,如果他们没有出色的手艺,得不到社员的认可,想要来到我们村里落户,在那个年代,是相当难办的。

  村子没有实行“包产到户”既官方媒体称之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机关农场”基于原来地方国营农场打下的基础,农田基本建设搞得比较好,水利灌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土地平整,人均水浇地多。当时,在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下。“机关农场”相对于周边的其他村子来说,毕竟还有几台农业生产机械,生产力水平高出其他村子一些,粮食的总产量也比其他村子多,每年按政策上交的公粮多,换回的现金就多。村里社员按工分分配粮食,分配现金,不但能填饱肚子,口粮有节余,壮劳力多的人家还能积攒下一些钱,有一点存款。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上比一般村子要好很多,周边其他村子的社员都比较羡慕,除了女孩子找对象首选我们队的小伙子外,暗地里巴门子,托关系想来此地安家落户的人家也不少,因当时没有搬迁政策和村民的普遍抵制,无论是大队的头头还是公社的干部乃至于旗里的领导,谁都不能单独去办成入户的事情。姜皮匠家、于木匠家之所以能来我们村入户,是因为村子里没有这方面的手艺人。无论是生产队还是个人家有点熟皮子、做家具的活计,还的到他们的村子里去请,隔山迈寨的不说,得等到他们先干完本村的活计后才能请动。队里的社员都觉得不方便,有碍于生产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队长组织社员们召开大会,就引进手艺人的事项进行了讨论,大家取得一致意见,觉得应该引进这方面的手艺人——可以让他们来本村入户。随后,逐级上报《机关农场生产队关于引进手艺人的请示报告》,经过队长的不懈努力,上级部门召开会议研究之后,终于同意他们几家来我们村子落户。如果按现在时髦的说法,我们村子当时就民实行了“优化村民结构,提高村民水平,引进技术人才,增强科技竞争力”的战略机制。哈哈!其实说白了,还不是应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挪活,树挪死”的那两句古话,另外,我们村子当时确实是比他们原来居住的村子富裕很多。

        我在本村的学校读的小学,村里的小学教室是村里最漂亮的房子,班级设置的最高年级已经到了六年级,当时俗称之为“小学盖帽”,机关农场小学,隶属于白音他拉公社中心校。学校的几位老师都是高中毕业生,还有一个是“大学漏子”,感觉他们的教学水平都很高,对每个学生也比较有责任心。学校虽小,开办却是的风风火火,有声有色,学校里有羊群等。村里的一群小学生虽然没有这样或那样的补习班,他们除了几本课本外,没有别的什么学习资料,也没有什么课外作业,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学校是四四方方的一处大院,有专门用黄土铺垫的操场,操场上建有标准的篮球场,篮球架子是本村新来的于木匠加工制作的,虽说是个木头篮球架,但经过于木匠用心去做,架子摆放好后,尺寸比较标准,样式非常好看。篮球场刚刚建完,就迎来了机关农场历史上第一场篮球比赛,比赛双方分别是:村里的社员和在村里种菜的解放军战士。我们当时还读小学,个子太小,上不了球场,但都是积极性最高的“拉拉队”队员,围着篮球场四周奔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累,不管是那方,每每投进一个球后我们都一起鼓掌,那股子乐呵劲,至今难以忘怀。

        我高中毕业之后回到农村,见到儿时一起玩的、关系挺好的朋友,都会打听这些年村子里发生的一些事,他们都一五一十的、毫不保留的告诉我:比如说,小学时一个班级的,鼻子邋遢的××已经结婚,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二年级时,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小丫头××已经嫁到“山头前”村去了,而谁家又搬迁到了什么地方。有一次我回老家,见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打扮的花枝招展,我顺便问一下:

        “这是谁家的孩子?是咱们村子的吗?原来怎么没见过?”

        他们说:

        “这就是老姜家的老丫头,小桂香,哎呀!听说现在她可了不得,已经结婚。看那穿的、戴的,婆家老有钱了。据说现在都成了大仙,这不?这次村子里有人特意请她回来,给老人看病的。”

        这个朋友说的神乎其神,我当时不相信,以为他在开玩笑,就顺便问了一下:

        “大仙?她是什么大仙?听起来倒是挺邪乎的。”

        朋友们说:

        “据说是陈胜、吴广附体,究竟是什么大仙我们也不了解。”

          我当时在心里琢磨:

        “现在的农村变化也太大了,几年没回老家,当年那么大点个头,鼻子邋遢的小丫头片子,摇身一变,现在都已经变成了大仙,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这年头什么稀奇古怪事情有可能发生。”

相关文章

  • 民俗传承 我们做了些什么?

    我已经十多岁,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机关农场还是四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人的样子。后来,村子里又陆续的搬过来几...

  • 2019,我们做了些什么?

    一眨眼,2020年还有两天就要到来。新一缕阳光就要照耀大地,温暖我们心窝,新年新气象新生活,人们又要尽情享用了。这...

  • 今天我们做了些什么?

    今天上午我练习了一页硬笔书法。 妞妞在旁边写数学作业。写字。默写《小儿语》。 今天下午呢,我在那里写了4页小篆。写...

  • 糏文化艺术馆

    传承非遗弘扬民俗文化

  • 民俗的传承

    习俗简言之,就是大家长此以往,形成的习惯和风气,特别是一些经典的人物或事件,以放假过节的形式传承延续,经年不变。 ...

  • 到现在,我们做了些什么?

    开着空调,躺在床上,逃掉了那灌输式的周末高数竞赛培训,给自己的理由便是,我才大二,我还小,作为一个专业的划水家...

  • 我们为高考做了些什么

    县一中高考成绩一出炉,大街小巷就炸开了锅。哪一个考上了清华大学,哪家的孩子又被北京大学录取,某某“差生”在某名校实...

  • 2018年,我们做了些什么?

    文/余光 2019年1月22日上午,常熟市新四军暨历史文化研究会沙家浜分会年会在沙家浜风景区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市研...

  • 洋桥北里社区端午活动一一制作艾虎包

    为传承好端午民俗文化,体育协会邀请非遗传人在端午前夕,走社区,传承端午民俗活动。6月3日上午,在洋桥北里社区开展瑞...

  • 专家挂名不要助长

    都说民俗传承文化生活,但大多关于民俗的画册,视觉上却觉土气,不过也认了,谁让民俗多来自乡村呢。可打开这《中国民俗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民俗传承 我们做了些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rh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