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的呵护 杨连山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说,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一语道破青春期少男少女对美好的异性情感的憧憬和期盼。
十五六岁的人了,心智已开,初涉人世,已经开始了青春的唤醒,对异性怀有好感和强烈的好奇心是很正常的,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本性和本能。到此时此刻,对异性情感没有一点感觉,没有渴望。要么发育很晚,要么是白痴,有智障。但是这些半大人儿自己以为长大了成熟了,啥都比家长懂。其实还是幼稚着呢,考虑问题易偏激,易极端,又没有一点点儿社会实践和经验,更没有阅世历练,哪里有人情练达。
少年男女身体长高了成熟了,生理有成长了,但是心理还处于哺乳期,根本没有断奶呢。当孩子们出现情绪上的纠结,精神上的困惑,思想上的迷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抚慰,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在心理师的安抚下,使焦虑的心情得到平息,内心得到宁静。走出情绪的低谷,治愈精神的感冒。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特别好奇,急于探寻异性世界的奥妙。对于异性情感特别敏感,在自己情窦初开的心智里,极大化地美化了异性情感,用自己的所有想象力虚化了异性情感的美好,用自己的期盼去给异性情感蒙上了一层面纱,于是在懵懵懂懂中看到的是朦朦胧胧的虚幻和缥缈。就那么十五六七岁的人,能有什么现实的异性情感需求。
青春期的朦胧渴盼,少男少女的异性情感交往注定是青涩的酸苦的,想象的虚拟多,而实质的交往少。变故又极大,往往一毕业就分手了。家长不必大惊小怪,要外松内紧,淡化此事。还要宽容接纳孩子青春期的情感成长,理解包容孩子正常的异性交往。学会正确引导孩子处理生活中的异性接触。过了这一时期,见到了更多的优秀异性,视野眼界开阔了,就有可能交往更符合自己理想的白马王子。回首从前的所作所为,只感到幼稚可笑,而从前的一切,皆成过眼云烟。
在心绪、心理、情感波动极大的豆蔻年华的花季中,在人生成长之路上,正需要父母、师长的小心呵护,悉心照料,用心陪伴。对于这些水晶般晶莹的小大人,要小心翼翼地双手捧着,就是吹气也不能大了,吹气稍大就有可能吹碎了手中的玻璃器皿,而孩子就是极易破碎的玻璃器皿啊。
作为父亲要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孩子的情绪起伏,多交流沟通,多在一起活动。在一起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女儿在父亲身上感受到异性的魅力,满足女孩子对异性强烈的好奇心。女儿往往以父亲的形象来比对心中的白马王子。父亲的形象就是女儿寻找意中人的偶像和标杆。
而母亲呢,不仅要在生活上关爱孩子子,还有用不经意间的形式来强化和青春期孩子儿的交流和沟通。每天随意地与女儿交谈一会儿,聊一聊天。或者写一封信和儿女谈谈心,说说对生活的感悟。写一个字条,发一个微信等都是很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渠道。怕就怕孩子在父母面前关闭了心扉,宁可找同学倾诉,也不愿跟父母聊天。当你和孩子无话可说的时候,就是孩子寻求外界朋友交往的时刻。到这时候,异性情感交往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人的一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干的事是不一样的,着重点也不同。幼儿园阶段就是在幼儿园里唱歌跳舞画画玩耍。7岁上一年级了,就是求学阶段,在老师的引导下,汲取知识,为一生的事业打下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原来是高三决战,实际上现在提前到初三了,这是一个人一生第一个紧要的十字路口,它对一生都产生极大的影响。能否学业有成就全在此刻了。更影响到今后的事业发展,一个初中毕业的人,和一个博士毕业的人相比,人生事业的起点和格局是不一样的。你见过博士种菜吗?就是见过,也是把菜种到以色列的沙漠里。你见过博士拉板车吗?博士拉板车那是开物流运输集团。
毕业后踏入社会,选择的职业又是紧要的一步,它是人生的第二个十字路口。俗语有女怕嫁错郎,男怕投错行。一旦职业选择错了,就制约着你一生的事业发展。比如我在1979年万人齐挤独木桥的高考中考上了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李店乡中教历史。后来调到了社旗县城关镇三初中教语文,又调到南阳十四中教语文。自参加工作那天起,就一眼看到了一生事业和生活的终点,就决定了我的事业格局,只能在应试教育机制中,做一个苦苦追求分数的教书匠。假如我晚生二十年,赶上高考扩招,自己学习有努力,能考研究生。然后是博士毕业,就可以分配到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做一些研究。就说分配到高校吧。以我驽钝的天资,中等偏下的才情,补以后天的勤奋。在教学的同时,总要搞些科研,小册子一类的学术著作,咋着也要写它三五十来册吧。虽然也不能说明多么事业有成,毕竟留下了人生的痕迹,做出了一点点儿成绩。
建立家庭是第三个人生的十字路口,鲁迅说,首要是生活,爱情才有所附丽。工作后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心智和心理也渐趋成熟。到此时才具备了建立家庭,走进婚姻的基本条件。此时谈恋爱,交朋友,成功的概率就较大。学生时代,时间宝贵,光阴寸金,是学知识的黄金阶段,荒废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是虚掷岁月,挥霍人生,浪费青春。该干的事不干,那不是本末倒置,不务正业吗?况且,好男儿志在四方,何患无妻;好女子呢,干好事业的同时,得遇白马王子,这是多么完美的人生幸事啊。
有一个成语叫势如破竹,势如破竹的势:气势,威力。 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出自《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如关胜等众,乘势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这是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九回中的句子。
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一个故事呢,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那么人生紧要的几步就是竹子的节,把节破开了,接下来就一帆风顺、一日千里了。人生又如拉车上坡,一鼓作气拉上去后,就是一马平川,走上了坦途。如果不竭尽全力拉车,到半坡处退下去了,就要重新开始。这样就造成了人生的被动。一步错步步错,再回首已百年身,人生的机遇一旦错过,就失去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处于花季年华的少男少女们,能不珍惜时光,珍惜青春,刻苦勤奋,学业有成吗?须知青春是浪费不起,它也搁不住挥霍,因为青春无价,它太宝贵了。
而作为孩子的父母以及亲朋好友,要用满腔的爱的温馨,滋养青春期孩子的心灵和精神。使孩子们在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尽情地挥洒青春的风华 。
鲁迅在《狂人日记》的结尾,用他深情的慈爱呐喊道,救救孩子。那么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必须发出呵护好我们的孩子的呼声。 杨连山于6月29日上午十四中图书室
作者简介
杨连山,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薛庄村人。 一九八一年年七月参加教育工作,现为南阳市十四中高级语文教师,校报琢玉主编。先后主编了雏鹰、文网、琢玉等校报,编印了《文网荟萃》、《十四中校志》、《文海拾贝》、《心有灵犀》、《小荷尖尖》、《杏林花满枝》和《蝶变》五本书。藏有三万六千多册毛著红宝书连环画,酷嗜红楼梦。 二零零九年八月发起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的活动,坚守十一年,行程二万多公里,执着的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已经送六位烈士魂归故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阳电视台、广东考试网等数千家媒体进行了数十余万篇次的报道。《我们一起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等数十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著有《永远的谷子地》一书。二零零九年获南阳第一届读书月读书人物称号,二零一四年获河南好人称号,二零一四年获南阳市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二零一六年获南阳第八届读书月金牌推广人称号,二零一八年获南阳市十佳最美家庭称号。二零一九年五月获河南省、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