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1.
前几天,后台收到一个朋友的问题,大概意思是说,平时很喜欢阅读,但还是特别迷茫,甚至心烦,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问我该怎么办。
我问他现在是不是读大学,平时读的都是什么书。
他说,大一,平时在各大平台看到有好书推荐就记下来,去借或者去买。
果然,青春都有着如出一辙的弯路要走。看到这个回答,想起自己的大一,那时刚入大学,参加很多活动,事情多,但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那时我也喜欢看好书推荐或者偶像推荐的书,一本一本记下来,去借去买,大学四年,我用在买书上的钱超过了五位数。
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有段时间大量的阅读带给我的不是开阔,而是混乱迷茫,我清楚的记得几位思想家的想法在我脑海中打架的震颤感,头脑中装了很多“知识”,但我不觉愉快,反觉沉重。那时我不太知道自己最喜欢读什么,看到什么都去读,读来读去,混淆了知识和信息的关系。我们这个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不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我看来,信息与知识两者关系密切,但不等同。知识是你读到以后觉得深受启发,并转化入自己思想的信息。信息无限,但知识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就那么多。同理,有价值的阅读是转换成自己思想的阅读,而一个有思想的人才会不再迷茫。
2.
前几天看了电影《无问西东》,其中一个细节让我记忆深刻。
清华学生吴岭澜,文科成绩门门满分,却一定要念自己拼命也学不好的实科。时任校长梅贻琦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念实科呢。他说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念实科。
但是校长认为他不应该随波逐流,不应让自己置身于麻木之中,而是要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一段和自我的挣扎之后,吴岭澜弃实从文,终成大器,把中华文脉传承给了下一代人,书写了自己的韶华青春。青春总有张相似的脸,那个时代的迷茫,也是我们的迷茫。吴岭澜也爱读书,但他为什么一开始也迷茫呢。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好学生都读实科,所以自己也要读实科,拿着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板相比较,胜负其实很明显。
这是不是很像我们?希望别人推荐书,然后自己照着书单去看,但事实上,别人的思想不是你的思想,别人的感动也许不会成为你的感动。
读书应该是一项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活动,明白自己想读什么,能读什么,再去读。3.
说到量身打造这件事,想起前几天和导师交流学术论文的写作。
说实话,研究生的论文比本科更上一层楼,不止要知道问题存在,还要发现一个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如何发现问题上常常有些迷茫。而对于一篇学术论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问题,选好切入点,构建理论框架。
这三者是环环相扣的,理论要和问题、切入点密切相连,老师说,你们所选择的理论一定是要经过筛选后和问题最恰切的理论,它最能解释你问题的,不要随意选择一个理论去套问题,这是没有深入思考的表现。
对应问题去选择理论,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是更进一步的思考,是带着目标的思考。4.
我们这个时代,好像特别喜欢强调读书的作用。你迷茫吗,那多读几本书就好了;你觉得自己没气质,那多读几本书就好了;你想提高思想水平吗,那多读几本书就好了。读书确实是一件顶好的事,但一味的刷量,却不注重质的提高,意义不大。
所谓“质”在我看来,就是读完一本书有什么收获,简单说就是,你有没有产生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叔本华写道,“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考,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而已,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我们觉得很轻松的时候,实际上,头脑已经成了别人的思想运动场了。”
我们常常忽略思考的意义,觉得书读得越多,思想水平自然就上来了,但事实不是这样。没有质的阅读确实能带来瞬时的快感,但不会产生思想上的进步,这样的过程多了,自己的大脑全是他人思想的车辙痕迹,读的越多越迷茫,反倒不如不读。真正的阅读是有思考的阅读,是把自己参与其中的过程。 图片来自网络5.
有价值的阅读是带着思考的过程,坚持阅读多年,如前所述,走过弯路也有一些感悟,如何进行阅读时的有效思考,我有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 带着目的阅读,尝试从书中找答案
带着目的进行阅读,可以让自己在阅读时保持相对清醒的状态,而不是完全随着读者的观点随波逐流,这也是我认为形成自己想法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
这个目的包括为了获取知识,提升认知能力,也包括单纯的放松阅读。对,即使是用来放松的书籍,我觉得也是一种有目的的阅读,目的就是为了放松啊,如果你读一本书没有觉得轻松,那在这一刻这本书就没有满足你的需求,可以暂时放下了。
• 把书籍的内容和生活连接起来
书籍内容是生活的反映,虽然生活经历不同,但总是会有联结,只是联结多少不一。每个人都愿意思考和自己相关的事情,建立起自己和书中内容的联结,从而强化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 沉浸阅读过程,想象与作者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完全的投入到书的内容中去,假设作者正面对面和你讲故事说道理,出现有困惑或不赞同的地方,请一定动手把它记录下来,这就是你思想或者知识能够突破的一个临界点,打通这个临界点,思想就会有一定提升。
读书的数量是最容易衡量的,但读的很多,变成了别人思想的搬运工,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通过阅读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这才是解决迷茫的重要路径之一。
我是霖曦,一个正在进步的人。
网友评论
文章很多观点表示赞同,读书和阅读作为个人的一项活动,与游泳、旅游、看电影一样,有它的目的和作用,即便只是消遣放松,也是一种目的。
带着自己的问题、自己想要的答案、自己的目的去阅读,无疑是更有效的吸收养分的方法。另外,我想做个补充,有时候我们打算翻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时候,并不一定能预知能从书里得到些什么,可能只是为了了解更多我们自己所不知道的事实,类似消遣,也类似摸索一个新的世界。
用我喜欢的一句概况,世界上任何书籍大概都不可能给你带来好运,但是它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解决问题,需要的你是坚韧的。读书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相反,很多人(绝大多数)读的越多,顾虑反而变得越多,就越远离了勇气和坚韧。后者是在现实中磨练出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后者总是被忽略。
我喜欢看经岁月冲刷沉淀下来的经典,而往往我看的书都是在热销图书栏中永远找不到的,因为经典之深刻,深刻显真知。
希望自己能和作者大大一起进步吧😜嘻嘻(*∩_∩*)
读书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方式,给了我功利之外的另一个维度的视角。功利当然并没有错,但只有功利的人是狭隘的。读书使我坚信一些更恒久的东西和它们自身岿然不动的意义,而不去追逐短暂易逝之物。
有时候自以为的好书并不尽然,也没意思的很,这样的书买来了,当消遣也就是了。有些书是真好,不用去引发共鸣,单纯的故事很好、写的很棒,让你记住,忘不掉,总是想着再看。就是总想着看一本书能有什么用,要怎么看,这就没劲的了,又不是工具书和备考,哪里每本书都要得到什么,想的太多、想得到的太多才是本源!
不过吧,也要看个人的悟性,道理都懂做不到、不接受这种观念,都有的。比如我就非常不理解我妹会觉得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尤荣很好看!!虽然有些故事还是有些意思,但道理、鸡汤太多,有点失望!(可能这话很多人会喷,没事,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好)可见,这世界真是奇妙。或是我的感情已被这些共鸣式文章消耗的差不多了-_-||,现在很少有认同的。
还是喜欢余秋雨的文,或是三毛的,虽也是经历与感情,但是让我有种旁观式的清醒与沉浸,享受第三者式的视觉与体验。
作者加油,简书加油!🤗🤗
我们不是走在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路上,就是在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路上,而“了解”这件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学习别人的思想,去体验别人的人生。阅读,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之所以感觉没用,原因有两个,一是你没有实际去应用,二是你不相信会有多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