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了,人们的眼光又一次聚焦到状元们身上。
这些年来,虽然舆论一直批判“分数至上论”,但每年的6月26日,这个放榜的日子,人们还是习惯性地集体沉浸在对状元的膜拜吹捧中。
很快,各家媒体就会发布各种版本的状元专访——但你马上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学霸经验”,基本都很雷同,都能看出媒体人与采访对象之间互相配合,刻意包装的痕迹,最终呈现于公众视野的,不过是一个个被春秋笔法美化了的考试模范。
状元学霸会列举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从来不刷题、不熬夜,甚至也不太刻苦……我王者荣耀白金玩家;我每天晚上煲《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煲到十二点;我从来不报补习班;我运动达人、我时尚能手、我电影行家、我棋牌精英……总之,我就是智商碾压芸芸众生,不用怎么努力学习,照样各个领域全面开挂。
看得出来,状元们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同“书呆子”划清界限。
坦白讲,这么多“状元感言”里面,最不像“书呆子”的,竟是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的一席话。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能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不能改变命运。”
这段话是多么掷地有声啊,道出了现阶段中国教育竞争的本质。
01
大概是从20年前起,民间舆论就一直在妖魔化北京高考和北京考生。
“在北京,只要是头猪都能上清华”,
“在北京,500分就能上北大”,
“只要智商正常,考过了一本线,恰好你又生在北京的话,那么恭喜你!北大清华随你挑”
从这些恶意满满的段子,可以看出人们对北京人占据大量顶尖教育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天优势极为不满。
本叔随手百度了一下,发现即使在北京参加高考,2014—2016年间,高考分数也要670、680分左右才能上清华北大,并不比其他省份低。
而熊轩昂高考成绩是690,这个分数,并不逊色于普通地级市的状元。而比起其他省市状元们的自吹自擂与精心包装,熊轩昂不仅显得更坦诚,而且更犀利。
他并没有回避自己作为中产家庭出身、帝都土著出身的先天便利;也不把自己的高考成功归功于自己的主观因素(天赋和努力等),他能够用关怀视角对待底层学子,他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俗语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所以,再也不要说什么北京人考试更容易之类的话。人家不仅卷面分数跟你差不多,眼界、见识、批判思维、人文情怀、思想格局这些综合实力更是秒杀你们一大截啊……玩玩应试教育,外地人还能用题海战术跟北京人抗衡,玩素质教育的话简直是被北京人甩出几十条街啊……
熊轩昂能够在“分数普通、素质牛逼”的北京学子里脱颖而出,成为应试和素质的双重学霸,不愧是人中龙凤。
02
熊轩昂的话,让众多数量庞大的学渣们如梦初醒。
原来,学霸们不仅不是“书呆子”,更有可能在出身、财产、智商上完爆自己。意淫状元们都是“高分低能”的可以洗洗睡了。
18岁的熊轩昂对社会阶层的认知,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年龄。而我们当中很多人,直到28岁,还无法认清阶层竞争的本质规律,还在平庸的职业生涯里颓唐和迷茫。
我们老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不幸的是,你出生的地址,就已经构成了千差万别的起跑线差距。
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农村——这条不仅是鄙视链,更是真真切切的阶层食物链。
北京考生相较于其他城市,所拥有的“遗传优势”,可不仅仅是随原生家庭附带的房产、收入和户口,帝都发达的商业、人文和时政氛围也是北京孩子们得天独厚的早教资源。
其他地方同龄人只能在书本上阅读的、或者只能从传言中听闻的东西,北京孩子却亲身经历,耳濡目染;其他地方同龄人负担不起的电子教辅工具、教学硬件,却是北京孩子人手一份的标配——日积月累之下,直到高考那天,大城市的孩子,凭空地就比其他地方的孩子,多出了18年的见闻优势。
连高考试题都隐含了阶层鄙视——“共享单车”,这个二三线以下城市居民尚且不知为何物的东西,也赫然出现在了2017年广东省语文高考考题之上。
03
高考,作为唯一一项不用拼爹的竞争,如今,也变成隐形拼爹。
能够被代际传递的,除了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
平民子弟与中产子弟、富家子弟的差距,已经不在于教育硬件上。富人子弟们特有的“富人心态”,早已从父辈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代际传输。凭借父辈基业,他们生之俱来地熟稔了成百上千种通向富裕的“模式”和“经验”,他们可以仅凭路径依赖或资源变现,就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读书考试,对于他们,只是其中一个巩固阶层、巩固命运的选项而已。
而对于贫困学子而言,这份试题,已经是走出穷乡僻壤唯一的冀望所在。而更为悲催的是,这份声称已经做到“尽量公平”的试题里,还有很多知识和考点,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买到的课本和练习册。
所以,这也正是我对现在媒体舆论大肆宣扬的“素质教育”,并不感冒的缘故。
若是哪一天的中国,不再以考试分数作为录取依据。而是以所谓的“才艺、见闻、公益”之类的虚无缥缈的“素质”作为选拔标准,那么毫无疑问,占有更多教育资源的富家子弟,必定会用其强大的支付能力,在各项“才艺”上倾注教育投入,每年全家出国旅游十次增长见闻,每年投入一笔不菲费用进行公益实践等等……所谓的“素质教育”,背后拼的都是人民币。
而那些贫苦孩子,那些连钢琴都没有摸过、连麦当劳的门都没有进去过的屌丝学生,即使具有强大的应试能力,也会因为“素质不够”而被阻挡在名校的大门之外。阶层晋升的通道将对他们彻底关闭。
04
中国现在彻底阶层固化了吗?通过高考,还能实现阶层提升吗?
本叔觉得,可以。
之所以很多人会产生“阶层固化”的错觉,大概是因为,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没有成为赵家人?为什么还没有跻身于财富金字塔的顶端?
实际上,如果你是一个贫困农民,通过考试和打拼,终于在小县城扎根,成为当地工薪阶层,这也算“阶层提升”;如果你是一个小城市工薪家庭出身,最后你努力工作,在大城市混成了白领,也是“阶层提升”……
人的目光若是只盯着特权阶层,那就永远不会感受到阶层的流动。
记得以前教我化学的一位老师,当年是中山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那个年代的本科生简直是天之骄子。可是,我始终不明白她一个高材生,为什么要跑到粤西小城的一个二线重点中学来教书。
她说她很喜欢现在的城市,因为,她的家乡在西南省份的落后农村,那个时候,她们家连自来水和自来电都没有。
我们看不上的“粤西小城”,在她心目中,却是犹如天堂一般的存在。能够在这里执起心爱的教鞭,能够在温馨的小屋里洗上热水澡,上上网看看电视,对于她自己而言,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阶层提升”了。
一个闪亮的文凭未必使你大富大贵,但它可以让你小富则安。
阶层提升就是代际接力赛,学霸出身未必能撼动家庭背景的先天差距,但它可以让你的下一代,处在比你更高的起跑线上。
网友评论
、
话说回来,一般说来有钱人通过继承会继续有钱,那没有钱的人怎么办呢?在回到进化论上,进化中总有些基因突变,突变会形成新的形态,就像一场革命,如果你的突变革命成功,整个生态会重新洗牌,举个栗子:有生物学家研究人类为啥会直立行走时,他发现,其实第一个直立行走的人是因为突变,那个人莫名其妙就想直立走路,后来其他人觉得直立行走很酷,所以争相模仿,在后来大脑充分发育,成为今天的人了。这是一种说法,不一定对,但是毋庸置疑,我们都会为第一个直立行走的人膜拜,祖先啊,Orz。
在回到社会,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穷人的我,应该怎么办呢?再举一个栗子:阿里巴巴,淘宝就是在人类社会成功突变的例子;好吧,说到这里我觉得我可以悟出来什么了?我们要突变,那什么是突变???
个人觉得就是全球人都整天说的一个词--创新!
第一个直立行走的人是创新,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也是创新!
素质教育不公平,应试教育相对公平,我觉得创新绝对公平,任何人在自己的阶层都可创新,小创新可以让你在你的阶层更近一步,大创新突破阶层。
说到创新,欢迎和大家一起来讨论,如何创新,欢迎大家拍拍砖啊:)
教育这个事投入产出是成正比,最简单的例子,北京学校在排课的时候因为教师少老师多而发愁,我反而觉得教育分区域自主命题,是对不发达地区最大的保护。
第一,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加工的层级太多了,事实真的如此吗,事实如此,但是事实的背景又是怎样的呢?第二,像史记,之所以大多数人读起来感觉没有意思,是因为作者不能倾注太多的感情,要尽量的“客观”记录,不是为了写花边新闻,他写错了一点,后世就在那一出可能永远懵逼,这是他们的“理念”和出发点。可是,在我自己读一篇文章或者看一个视频的时候,说“这个人真该死”“怎么会有这种垃圾“的时候,其实我消费了我的感情或者说情绪,可以说是移情通感,也可以说是被“套路”了,当这成了一种习惯的时候,就感觉很可怕了,像泥沼一样。就像我不会勇敢的因为告诉自己“我可以抗拒毒品的诱惑”而去吸毒,大多数东西不是毒品这样的,但是它们却的确让人判断力下降,被卷入口水仗,可是扪心自问,这些东西,大多数跟我自己有什么关系呢?美好的东西,看了自然让人锌生温暖。理性的东西,自然会让人感觉学习到了冷静和客观的判断分析。不要为了不那么重要的东西,让自己不能自拔。第三,之所以写这些,是因为之前我也“愤青”过,但是我自己也很莫名其妙。现在想想,向空气挥拳只会让自己失去着力点而吐血,人是可以踏踏实实的活着的,阶级这个东西,如果真的固化,自然会有“革命”让它流动,只是有的人能抓住机会,有的不能,仅此而已,宛如历史不会后退。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记者采访农民工:假如日本再次侵略,你愿意上前线吗? 农民工反问道: 上前线有户籍限制吗?农村户口可以吗?是不是北京、上海户口的人优先上战场? 要暂住证吗? 要计划生育证明吗? 要上岗证、健康证吗? 需要有一年以上完税证明么? 我什么都没有,不是d员,不是干部,就是一农民,能上吗? 还有,牺牲了大家赔钱都一个价吗? 真打的时候,分单双号吗?冲锋前要摇号吗? 多久能摇上号? 可以站在城管和拆迁队的后面么?
这一段,最喜欢!
其次,高考选拔制度不公在于北京人只跟北京人竞争,天津人只跟天津人竞争,江苏人只跟江苏人竞争,而本地人口数量又决定了竞争对手的数量,自然人口少的直辖市或者省份占优势。
再次,高考招生只看人数不看分数,某个名牌学校在某个省份比如说江苏省有招生名额,如果只招10个,按成绩从上往下数10个学生就可以了,理论上讲,所有学生都不学习然后参加高考,这个省每年也有10个人可以上名校。
最后,名牌大学多集中于一线或超一线城市,他们在本地招生的名额远远多于其他省份。比如说南开大学,在天津本市招收的人数为三位数,而在其他省份招收的人数为个位数。也可以说,同样要上南开,天津学生只需考到本市报考南开的学生的前几百名,就可以稳定上名校,而相较其他省份,同样状况下,需要和全省报考南开的学生竞争,并且考到前几名。
所以说,我对作者的第一部分内容不是很赞同。
说个现在我每天都能看到的事情,本人在中关村这边工作,每天晚上7点下班,所在的写字楼里很多培训机构,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小孩来补习,上课(他们放学比较早,6点左右就陆续来了),我不知道他们补课到几点,反正我偶尔晚走的时候8点多,补课的学生还没走。这些城市里的孩子真没咱们之前想的那么轻松,他们压力也真的不小。
有一次下班刚到楼下,听到一个小孩和家长的聊天 “刚才面试的不错,跟外教聊得挺开心”,我看了一下小孩应该是小学生,最多也就初一。这样的条件环境,农村的小学生应该是没有机会的,至少在这样的年纪基本没有。想想我小学的时候应该都不懂什么是面试...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意思 “跟有钱人比有钱比不过,如果比内在没准儿输的更惨!”真的有可能是这样。
所以就像状元熊轩昂和@屁屁熊的夏天说的:
“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不能改变命运”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通过几代人看看能否尽量缩短这样的差距”
撷一抹桃花染颊
心出明媚 则起华彩
你不早不迟
恰巧在
随你 桃也夭夭
步丈 天涯
煮人间烟火
饮流年
——《羡仙记》
理智与情感的判断分析,如今全国各地的师资水平大同小异,孩儿都是父母手中宝,网络文化都是一样,就算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你生在中高层家庭,不把死硬高深的文化课程学进去,也是枉然的!所以一个人能否上重点大学,取决在自己,所有的成功之路都是艰辛的,没有扎实的努力哪有成果呢?
学习是条路,这条路上有很多荆棘,有人手里有锋利的斧子,披襟斩棘不在话下;有人手里空无一物,只有一双手,铲除障碍物会让双手长满伤痕,心里难免会有怨恨,面对这些负面情绪,很多人被压垮了,也有人战胜它。所以个人意见,当你学会面对负面情绪,知道自己内心需要什么,认可自己了,过上自己想到的生活也就不难了吧~
这些对于先天条件好的人来说,简直不能叫事儿,可对我来说,是我努力的目标,还是拼尽全力努力的目标。
这就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