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
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
三月初一,出现日食。
夏,六月,赦天下。
面对天象的变化,元帝问给事中匡衡地震、日食等天地变化的缘故。
[注释]
匡衡,成语“凿壁偷光”说的便是此人。“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上书说:
“陛下身体力行,为国家开辟太平道路,怜悯愚昧的官民误触法网,连年都有大赦,使老百姓得到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是国家之福!”
“不过,据我观察,每次大赦之后作奸犯科的人并没有减少。有些犯人今天刚刚释放出狱,明日就又去犯法,这是教化未得其法的缘故。如今天下的风俗,喜好声色,崇尚侈靡,对没有利害关系的亲戚非常淡薄,却竞相利用婚姻结合去图利,苟合侥幸,不惜以身试法,舍身取利,本性不改。就算每年赦免他们,也不能避免使用刑法。臣愚以为,应该大刀阔斧的改变社会风气。”
“朝廷之于国家,就像是建筑用的模板。朝廷上大臣们在上面怒目相对,那么下面的人就会斗得你死我活;在上面的人如果专权弄事,那么下面的人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在上面的人如果互相伤害,那么下面的人就会产生杀机;在上面的人如果贪图钱财,那么下面的人就会偷盗抢劫民众;这就是根本。”
所以要治理天下,主要就是治理上层社会。随着礼教的推行,官员用不着逐家拜访,也用不着见人就去劝说。如果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官敬让,道德之行,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然后百姓才知道他们该效法谁,效法什么,不知不觉一天天向善,不知不觉一天天进步,自己都感觉不到。”
“《诗经》说:‘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就是说,商朝京师的礼仪风俗,翼翼然可以仿效,乃是四方之中正。如今,长安是天子之都,亲承教化,但是,长安的习俗,却和远方没什么差异,郡国来的人,没有什么值得学习效法的,或者看到京师的侈靡,就跟着侈靡了。所以,京师就是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是应该先正风俗的地方。
“臣听说,天人之际,精气互相激荡,善恶互相响应,人间有什么事情,天象就有显示。阴有变化,就会发生地震;阳有遮蔽,就会发生日食,水灾旱灾也随之而至。陛下敬畏天威,哀悯百姓,就应该节省浪费,考正制度,接近忠正,疏远巧佞,以崇尚至仁,匡正风俗,则道德弘扬于京师,善名播扬于僵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
皇上欣赏匡衡的言论,将他擢升为光禄大夫。
荀悦评论说:
“大赦,是权宜之计,不是常典。汉朝初兴时,在秦朝兵革之后,大愚之世,人人都有罪,家家可可以抓起来判刑,所以才约法三章,颁布大赦令,荡涤秽流,全社会重新开始,这是当时的时势使然。后世承继先祖功业,相沿成习,大赦成了惯例,这就不合时宜了。比如孝惠帝、孝文帝的时期,就没有什么大赦。到了孝景帝的时候,七国之乱,异心并起,奸恶狡诈,不一而足;再到武帝末年,赋税繁重,群盗并起,再加之以太子之乱,巫蛊之祸,天下纷然,百姓无聊不安;或者后来光武帝之际,又是拨乱反正之后,这种情况,又可以大赦了。”
[点评]
元帝时期一些社会现象:“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徼幸,以身设利”,前面讲朝廷石显、诸葛丰、贾捐之等人的勾心斗角,可以看出整个社会乱糟糟的,上行下效,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外戚当政都是富家子弟,好奢靡。
匡衡指出,国家就是一个模具,上行下效,所以治理一定要治源,其实源头不用说,国家之所以这么乱,根源就在他刘奭本人。
匡衡给刘奭提出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二分法的确很好,但贤臣、小人如何划分这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以刘奭的政治才能,连“召致廷尉”都搞不清楚,让他治理国家的确为难他了。
[华杉先生评论]
匡衡所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但是,他只讲了后一半,没讲前一半。后一半就是治国平天下,京师治理好了,天下都平了。但是,修身齐家呢?皇上自己呢?他没有涉及。是啊,上有殊死争斗的大臣,则下有互相伤害的社会;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世风民俗,就是上行下效。所以,要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官敬让,这当然是皇上希望的了。那么,对皇上的要求是什么呢?要节省浪费,考正制度,近忠正,远巧佞。这皇上也接受啊!但是,皇上的问题,正是分不清忠正和巧佞。所以,都是空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