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人是生而不同的。命不同,运也各异。
有人出生时就含着金钥匙,有人含的是黄连;
有人一生幸福,有人屡遭变故;
有人轻轻松松建功立业,有人拼死拼活一事无成;
有人顺风顺水,有人一步一坎儿……
前者如那谁谁谁,而后者……比如,郑板桥:
3岁母亲去世;
14岁,最疼爱他的乳母去世;同年去世的还有待他不错、辛苦持家十年的继母;
23岁结婚,当了个“民办老师”,却养活不了妻、子;
30岁,父亲穷困而死,被迫“南漂”扬州10年。不久,唯一的儿子夭折;
39岁,恩爱十几年的妻子去世;
52岁老来得子,却不想又5岁早夭;
20岁中了秀才,之后屡试不第,科考之路一走就是24年,号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40岁中举,50岁才被安排了个知县,一做就是12年,最终还是“被辞职”
……
1苦难童年
郑板桥(1693-1765),江苏兴化人。
先前他们郑家,也算是个大户人家。到他父亲那会家境已经不行了,只能靠做个“民办教师”养活全家。
郑板桥3岁就没了妈。也算是祖宗积下了阴德,当初他祖母的一位侍婢因念旧恩,抛夫别子(甚至在她儿子当了官后)来照顾他家。
乳母每天带着年幼的郑板桥出去卖点针头线脑儿,每次都是自己饿着肚子却给他买个烧饼充饥。后来,郑板桥写诗怀念乳母:
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
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
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
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14岁时,乳母去世了,这一年去世的还有待他不错的继母。
2创业失败
郑板桥幸运之处在于生在了书香门第。父亲是教书的,这使他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舅父也是当时名士,郑板桥也常去他的私立学校旁听。再后来,他又拜前辈陆种园学习书画,也算是学了一门手艺。
但卖字画却养活不了他自己——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贫困,托名风雅。
风雅不能当饭吃,终于有一天快要饿死了,没办法,又去走他老爹当民办老师那条老路子。
这条路依旧艰辛。办了学,却招不来生。只能靠卖点祖上的地、老爹的书、甚至妻子的首饰,甚至借钱来勉强度日:
贫士多窘艰,夜起披罗帏。
徘徊立庭树,皎月堕晨辉。
念我故人好,谋告当无违。
出门气颇壮,半道神已微。
相遇作冷语,吞话还来归。
归来对妻子,局促无仪威。
谁知相慰藉,脱簪典旧衣。
入厨燃破釜,烟光凝朝晖。
盘中宿果饼,分饷诸儿饥。
待我宝贵来,鬓发短且稀。
莫以新花枝,诮此蘼芜非。
(郑板桥《贫士》)
大丈夫抵不过饥、寒、穷三个字,自视清高的知识分子斗不过残酷的生活现实,走投无路的郑板桥甚至想到了出家:
我已无家不愿归,请来了此前生果
好在,妻子知书达理,并没嫌弃他的贫穷。相反,即使在他心情坏到极点、歇斯底里的砍了家里的桃树、烹煮鹦鹉、焚烧书画、砸毁古砚,摔碎瑶琴之时,仍然在默默的支持他和这个家。
可见,人生伴侣多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妻子,后来的郑板桥还能否存在都是个未知数。
3艰辛求职
父亲死后,三十岁的郑板桥为养活妻子儿女,开始“南漂”扬州,而这一漂就是10年。
扬州迎接他的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他想投奔同乡李复堂未遂,人家北上当宫廷画师去了。
好消息是他找到了一位在破庙里当和尚的族叔,这使他能够免费住宿。帮着抄抄经,还可以挣顿斋饭。
看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是对的,在外闯荡,人脉真的很重要。
当时的扬州富甲天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权贵附庸风雅,富人投其所好,因此书画市场繁荣。但这些和郑板桥无关,因为无论送人或是收藏,人家看中的都是作者的名头,郑板桥是谁?
画没人要,教书也不够格。虽然扬州书院林立,但人家要求至少得是985大学毕业,郑板桥一个穷乡僻壤的秀才根本就上不了台面儿。
其实,搁别人也许还有一条路的路可走——当鸭子(包养男宠是当时名人圈的一种时尚,没几个男宠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名人)。只可惜,爹妈没给他这个资本。他天生身材矮小,面容枯槁,形象猥琐,加之衣着破烂,一脸穷酸,谁要啊!
无名无分、无职无业、无权无钱的郑板桥,每日“奔走蹀蹀于其(权贵)门,以其一言之是非为欣戚,其损士品而丧士气,真不可复述矣!”
虽然如此,还是要厚着脸皮往上冲。毕竟丢脸事小,饿死事大。
扬州的日子,画技虽大有长进,但生活依然贫困,精神更加痛苦。他既进不了名人圈,更进不权贵圈,扬州没有他的位置。
为了排解苦闷,他结交了不少僧道朋友,谈经问道,借以慰藉心灵。时常的,他也和一些同样落魄的朋友去郊外的玉勾斜怀古,哭那些已经香消玉殒了一千年的美女——这得苦闷成嘛样儿啊。
也许是怕他疯了,他的一位僧人朋友邀请他到庐山散散心。
正是这次庐山之行,郑板桥结识了改变他命运的两个人,一个是满洲士人保禄,一个是当地的大富豪程羽宸。
前者让他打算到天子脚下去转转,开阔视野、寻找机会。
而后者因为喜欢他的书画,一出手便赠了他五百两黄金——我的个乖乖,无论实际价值还是主观感受,这都远远超出了中500万大奖之于屌丝。
这笔钱的意义在于,它不但使郑板桥彻底改善了经济状况、使他得以去北燕京云游、从而进一步结交京城的权贵,更在于它使郑板桥找回了自己在艺术上的自信。
进京城后,李复堂给他写了不少推荐信。他日夜奔走于权门之中,但终于也没有找到心仪的机会,郁闷的郑板桥写下了一首看似洒脱的《燕京杂诗》:
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要钱;
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
说“不爱乌纱不要钱”纯属扯淡,不过是因为得不到,宽慰自己罢了。
京城之行除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技艺,还有另外一个收获——权贵圈子的生活重新点燃了他的科举欲望。于是回扬州后他一边卖画,一边苦读准备“考研”。
备考的路是艰辛的,既影响收入又投入巨大,郑板桥终于又混得年也过不了了。他39岁这年除夕,给老家县令写了首诗,想借点过年的米粮以及明年进京赶考的盘缠:
琐事家贫日万端,破裘虽补不禁寒。
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当早餐。
结网纵勤河又沍,卖书无主岁偏阑。
明年又值抡才会,愿向秋风借羽翰。
人的一生总是这样,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当低谷低得不能再低的时候,也许就要触底反弹了。
4煎熬求官
第二年(雍正十年,1732年),40岁的郑板桥在金陵中了举人——在他妻子因贫病去世后的第二年。
三年之后,他又得中进士(虽然只是二甲倒数第三名)。
科举成功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他书画的价码涨了。
中了举人,意味着取得了作官的资格,但是得候补,至于是候补一、二年还是一二十年,那就不好说了。
遥遥无期的候补日子是最折磨人的。在他人的指点之下,郑板桥再次到了京城托请。上次来是求交往,这次来是求官位,不同的目的,一样的挫折和折磨。贴上自己最珍贵的热脸到处去蹭冷墙,对于一个心高气傲的知识分子来说,简直生不如死。
活动了整整一年,饱受摧残的郑板桥中俐又回到了扬州,在扬州继续他的求官之旅。
郑板桥没钱,他的策略是送画外加吹捧,他高度赞美了高邮知州,江南布政使,两淮盐运使……
他所写的谄媚诗估计能冷得自己得感冒,却仍未能捂暖权臣的心。
在漫长的5年奔波与煎熬之后,49岁的郑板桥再度入京求官。
这次,幸运之神眷顾了他,他终于攀上了乾隆的叔父慎郡王允禧这棵高枝。
郑板桥也是拼了,为了讨这位小他近二十岁的王爷的欢心,为他编辑诗集,写跋文,把他吹成了杜甫、韩愈、王维,并且,还亲自操刀雕板印刷……
5职场失意
第二年,在他求官10年后,50岁的郑板桥开始了他的处女仕——范县县令。几年后,又调任潍县县令。这个县令的活儿他一干就是12年。
郑板桥有钱了(江西的程老板又是一掷500两黄金),又娶了妻、生了子,出版了文集;
有闲了,可以拿出时间来研究他的诗词书画。
饱暖思淫欲,他也享受起了小鲜肉。
当然,他也有时间走入民间:
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
一杯白水荒塗进,惭愧村愚百姓心。
他的心里一直装着老百姓: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也许是曾经深刻体会过贫苦的滋味,在官民发生纠纷时,不论对错,他一概判定官输民赢——虽然这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他上任后,潍县连年水旱灾害,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情况。他一方面让饥民出工来换取吃食,一方面控制米价,并强令地方富豪开设粥厂……因为措施得力,活民无数。
为了能及早赈灾,他还公然“违法”,在得到朝廷的批准之前,就毅然打开国库放粮……他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他为此丢了费心费力十年跑来的官。
有人说他的行为很多都是为了自抬身价,是在沽名钓誉,这些也许都对,但有一点是真的:他是因为拯救灾民被罢的官。
也许他早已看透官场,早已决心弃官,因为,他早就“难得糊涂”了。
聪明难,聪明而能装糊涂更难。就像南容的“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宁武子的“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这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受到恩泽的潍县百姓为他建了生祠——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受到的爱戴。
6卖画终老
罢官后的郑板桥坐船返家,迎面碰上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求所有的民船回避。郑板桥一看:靠,你奉个旨有啥可牛的?好象别人不是奉旨似的。想到此,立刻找了一块白布,手书四个大字,挂上桅杆:奉旨革职!
61岁的郑板桥再次回到杨州,又开始了他的卖画生涯。
此时的郑板桥已诗书画“三绝”,他的作品成了抢手货,为了应对索要书画的情况,他亲自手书一份告白挂于厅堂(历史上标明润格第一人):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君子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悦,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我不喜欢你们拿礼物零食来蒙我的画,还是给钱最好。你一给钱,我就高兴,一高兴,画得就好。至于赊账的事嘛,别来这套。就这么着吧,我大年纪大了,没功夫跟你们啰嗦。
(晚年的郑板桥应该颇丰,只不过,他把绝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了包养男宠上)
乾隆三十年(1765年),73岁的郑板桥撒手归西。
有一个关于他死前发生的故事。说他对儿子(过继来的)说,想吃他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会做,只好请教厨师。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得馒头后,郑板桥已经去世了。他留下一张字条: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这可能是个瞎编的故事,不过放到郑板桥身上倒也很合适。
一代书画大师早已远去,江湖至今上还留着他的传说。
他书画的真本事是自己苦练而成。
他做官资格的举人是自己苦学而来。
他的县太爷官位是自己千辛万苦跑来的。
断炊的贫穷,失亲的痛苦,失去尊严的折磨,以及对前途迷茫的焦虑,他都调整、坚持过来了。
他的成功还在于他对目标不要脸的追求,以及傻X一样的坚持不懈。
历尽艰辛却百折不挠,即使饱经摧残,仍能自我解嘲,不失率真。
百炼成钢,郑板桥终为成功人士。
也许,他的《竹石》正是他自身的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现实的残酷在于,也有太多的人,付出未必比他少,最终却仍未成功;就像有太多的人,没有付出却依然非常成功一样。
这样的事想想难免让人觉得沮丧,但这就是现实,这也是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的魅力所在。
既来之,则安之。
无论如何,向郑板桥同志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