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很注重自身的修为,从“修身”做起,然后才能成就大业。
看完《安得长者言》中关于“修身”方面的阐述,我很吃惊!这不就是“修炼”嘛?我只摘抄,不说话〔嘘〕。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及画家。厌恶科举制度,二十九岁时将自己的儒生衣冠焚毁以表不仕决心。后筑室东佘山,题所居为“宝颜堂”,过起隐居生活,闭门著述。朝廷屡次征召,均以疾辞,终年82岁。他的著作很多,光《四库全书》就收有《逸民史》、《眉公十集》、《书画史》等二三十种,此外还有《宝颜堂秘笈》、《国朝名公诗选》等。
《安得长者言》是陈继儒所著的一部格言语录集,记录了陈继儒游学时,从各地“长者”那里汲取的人生的经验。
《安得长者言》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修身”和“处世”两个方面。一下仅摘抄“修养德行”的一部份。概括书中的观点,可以分为六点:

一是要从年幼时、从微小处着力。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谈到小节关乎养德吋他教育子孙:“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他还举例说:“有穿麻服白衣者,道遇吉祥善事,相与牵而避之,勿使相值。其事虽小,其心则厚。”
二是要从动机上、源头上注意。他指出:“一念之善,吉神随之; 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他认为只有清除不良的动机才有良好的处世氛围,所谓“扫杀机以迎生气”。
三是要经常反省自己私心杂念产生的原因和修养的不足之处。“静坐以观念头起处,如主人坐堂中,看有甚人来,自然酬答不差。”“靜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费闲;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四是读书明理。 因为“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五是要有益友的帮助。陈继儒以自己跟朋友一起才得攀上高塔的体会,说明在道德修养上离不开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朋友鼓励、帮助和提醒的道理。
六是德行的修养还依赖于制度、政策等社会因素。他用犀利的语言分析了君子、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制度。指出:“朝廷以科举取士,使君子不得已而为小人也。若以德行取士,使小人不得已而为君子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