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抄录宋词而喜欢上苏东坡,他的才智之卓越,诗词造诣之高,处世之豁达无一不吸引着我,今天在塔读看到一直想读的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读完了第一卷,童年和青年。
苏轼生于宋朝最贤能的君主宋仁宗时期,童年的他与弟弟苏辙可以说生活过的无忧无虑,除却学堂里跟着个道士读书抄书,回家就是掏鸟窝,捉老鼠,一般人做过的他也做过。
祖父是一个大字不识嗜酒老翁,但颇有经济头脑,家庭小康,乐善好施,洒脱自在,五六岁的小苏轼跟着骑个毛驴的爷爷晃悠在巴蜀山间地头,颇有一番趣味。苏轼性格中的豁达应该传自他的祖父,因为他的父亲苏老泉与他肯定不是一种人。
苏洵是一个沉默寡言的怪人。他二十八岁开始刻苦读书,三字经里都有他的身影,用来教育娃娃们多晚读书都不晚,但其实在此之前他并没有不读书,反而应该才智过人,不然不会娶到程家小姐为妻。但苏洵科考却屡屡不中,有时候才智过人反而不能让人理解,秦观亦如此。
苏轼的母亲,来自当时蜀地望族程家。程母在两个儿子七八岁时候,也就是夫君赶考的年间,给两兄弟读的是《后汉书》,由此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知晓诗书之人。那时候赶考一去就是两年,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能量也是浓重一笔。
父亲科考铩羽而归,从此跟两个儿子共同读书,经常斜躺在藤椅上听两个儿子诵书,有了父亲绝对优质的陪伴,岁月流转,两个儿子渐渐崭露头角。苏轼19岁,苏辙17岁这年,父亲带着两个儿子进京小试牛刀。
走之前先把两个儿子婚事搞定,因为如果及第,肯定会被京城的达官贵人们物色去了。找亲家还是知根知底的好。苏轼娶青神王家之女王弗为妻,苏辙娶眉山名门史氏。
父子三人至京师,科考结束,欧阳修读苏轼的文章发出惊呼“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还说“三十年后将无人谈论老夫,而是苏轼。”后来一语中的。由此开始了跟当时的一代大师欧阳修亦师亦友的忘年交,走向风华正茂的青壮年时期。
欧阳修60岁就想退位让贤,屡屡向宋仁宗提出辞呈,却被仁宗拖延到65岁,待辞呈被批准,苏轼给老师呈上贺词一首,别人都贺高升,只有苏轼了解老师内心想要的是辞官寄情诗词歌赋。
苏轼两兄弟及第消息还未传回眉山,程母病逝,父子三人紧赶慢赶回蜀也要好几个月,回到家里一片破败,只有两个小媳妇守着家,两兄弟需要守孝两年三个月。
走出丧母悲痛之后的那段守孝岁月应该是苏轼这一生最自在快乐的日子,他经常去岳家跟表兄弟们诗酒茶话,青神位于山区,风景优美,可以说那段日子的苏轼和苏辙,携如花美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守孝期满,苏洵带着两个儿子两个儿媳还有一个刚出生的小孙子,朝京师出发任职,一路走瞿塘峡,巫峡,沙滩沿岸美景不胜收,苏轼也留下了很多优美长篇的诗篇,过江陵后,走陆路到京师,买下一处宅院从此等任职。
苏轼文名日盛,才气纵横,壮志凌云,大有随风奔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而弟弟沉静内敛,文风冷静,苏洵这个老泉反而清淡,处世落落寡和,勒抑着身旁的两匹千里良驹,不至于奋蹄奔驰,不知方向。
第一卷是试读,已买了电子书,不到3美元,感慨还是国内书便宜,此前看京东上打折时候书如白菜,想买,又觉得远渡重洋,运过来,我也漂泊未定,之后一定是要搬家的。再说现在电子书发达,一个优盘带万卷书,还是买电子书吧。《苏东坡传》全书四卷,今天只是通读完第一卷,童年和青年,静待苏东坡的一生画卷徐徐展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