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观看了白岩松《对白》视频,里面谈到完美与缺陷的话题,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个提醒……我想到一篇旧作《每个人都面临着内心的混乱》】
这是一个安静的午后,午睡醒来,我带着没有睡足的倦怠整理了半天材料,然后给人发文件,把电动车的电源拔下来,在工作群里上报了日走访记录……还好,我现在静下来了,静下来就想写点东西给你,这算不算一封信我不知道。
不过,不得不说,我时刻面临着被人打断的状态,虽然领导轮休,我没了那种被人催的感觉;但总有群众时不时地走进我的办公室,我要借助翻译才能听懂他们的诉求:有时是复印证件、写一份证明,有时是诉说自己的困难,有时也会给我们送点葡萄、杏子之类的——当然,这些都是免费的,也是无价的。
我说,你比你以为的更加优秀,你认为这是“瞎说”,你还说“不知道日子怎么过成这样了”。虽然我无法洞悉你这么评价自己的原因,或许你会归因于家庭、或者自身性格,但我觉得你可能对人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自己期许过高,如你所说“眼高手低”,其实,每个人都面临着内心的混乱,只是示人的一面很美好。直白地说,你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一蹴而就的是青蛙捉虫子,不是过生活,生活如水,自然流动,只有接受其中的暗流,才能享受清新的表层。人像河流,需要沉淀。
青蛙起跳之前,已经养精蓄锐很久了;虎行似病,不打猎的时候,他总是懒洋洋的。人亦如斯,高效工作之前需要充分的休息,享受之前要有艰辛的付出。就像你坚持跑步一样,不流汗,就没有健康的体魄。
因为看书杂乱,所以,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些认识,如前所说,每个人都面临着内心的混乱。胡适日记记录他面临打牌的诱惑,无力把控自己的懊恼和悔恨,但是第二天,他还会打牌,把想做的事撂在一边;季羡林在日记中写自己不想写论文的心情,说自己写的全是“废话”,在日记里用粗俗的语言骂自己的老师,他有时在日记中也会透露自己形而下之的想法,“看女子篮球赛不是看球是看大腿”;托尔斯泰认真记下了自己身体的骚动,拿给自己初恋,他赌赢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海明威……他们都有不少的生活细节,经不起严苛的、完美道德的审查。但这些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伟人”,这就是“复杂的人性”。君不见,镁光灯下灿烂面孔的背后,有多少血泪?
说这么多,我只想说一句,追求完美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病态心理”——君子慎独只是一种理想,即便矢志落实到生活中,也要留下灰色地带,保持一份弹性,逐步走向完美,这是一种妥协或者说是一种和自我的和解。如,你可以在某一方面追求完美,在另一方面就不能太苛刻。盖棺才能定论,人生有涯,学无涯,完善自我无涯。
克服坏状态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好状态,重建生命不在想象里,不在理想的文字计划里,而在一个个平淡的生活瞬间。每个人都倾向于懒散,时不时会有不良情绪,孤独感、懊丧、乏力感……克服这些不能光靠意志,要靠习惯,在习惯中改变观念,改变对自我的看法。
把洗漱、收拾房间、跑步……等等这些小事当做自己行动的节点,及时转移不良情绪,及时克服无力感,这就是改变,改变只在一念之间。
写了这么多,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福克森说,每个人都有着一扇向内开启的改变之门,无论是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别人都无法替你打开这扇门。
你想写作,写出自己的东西,关键是要动起来,巴金说,“写吧,只有写,你才能会写”。有本书推荐给你,《一年通往作家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我看了三遍了,经得起细读,照着做很快会入门。作者在《日记写作》中写道:“通过自由的写作,你可以甩掉那个挑剔的自我——那个总是插话,告诉你写得还不够好家伙。”
我真的认为,你比你以为的自己优秀很多,不是瞎说。
共勉!
此致!
于新疆某乡村
2017.9.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