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通过一些规则建立起规则意识,却能让他受益终身。
给大人立规矩,可以通过立法、执法的方式,但是给孩子立规矩,却要另有一套与大人截然不同的操作手段。
给孩子立规矩的解决方法很直接,就三步:解释、执行与坚持。
很多时候,家长说话不好使,爸妈往东孩子偏要往西,甚至有的孩子还动不动就撕东西、搞破坏……其实很多让爸妈糟心的事儿,有不少是可以通过和孩子共同建立规则来规避的。
那么哪些事情需要给孩子建立规则?怎么建立规则最为有效?孩子多大就可以设立规则了?你需要知道如下三件事。
第一,设立规则时,孩子的真正需求是第一位的,你的需求不是第一位的。
有的家长很为自家孩子一些所谓的不听话”行为而苦恼,比如在墙上乱涂乱画、撕书撕纸、兴奋时大叫大笑,再比如孩子玩儿玻璃球,弹得家里每个角落都能时不时扫出两个来。
不少家长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知不知道打扫卫生很累!”“你为什么要搞破坏!”“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坐不住!”
但我想说的是:他是个孩子,而孩子就是这样的。
20个月以上的孩子,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规则意识。在这之前,他们虽然能培养出一些行为规律和简单偏好,但并没有什么规则与习惯的意识。只有在20个月之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与基本的共情能力,我们才能和他共同制订规则,才可以和他进行跟规则有关的有效沟通。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驱使了他们相当一部分的主动行为,所以会有乱涂乱画、撕纸撕书、乱扔东西等在家长看来“没规矩”的行为。这些行为的本质其实是孩子在练习如何与这个世界交互,他们在寻找自己能力的上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管你干预不干预,这些“不守规矩”的行为都会慢慢消失,一去不返。
第二,设立规则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你在商场不给孩子买玩具,那你之前跟他约定过怎么来买他想要的玩具吗?你不愿意让孩子再看电视,那你跟他共同商定过到底什么情况下可以看电视,什么情况下不可以看吗?你嫌弃孩子不按时睡觉,可你之前跟他共同商量过,睡前到底应该完成哪些“规定动作”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没有共同商议就私自定下的规则,跟暴政有何区别?你要是孩子,你也会不听话的。
最好的规则是强调合作的规则:我做了我该做的,你做了你该做的,咱们都得到了咱们想要得到的。
反观绝大多数家长定下的规则,不是拍脑袋想的,就是下意识定的,要不就是为了偷懒强行立下的。这些都和制订良好规则的本质相去甚远。
文化人类学家托马斯·韦斯纳(Thomas Weisner)说过:“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下,当一个家庭建立起一种稳定的日常惯例和日常活动时,家庭的幸福感都会得到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他关于设立规则的四条核心要求中,第一条就是: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同时尽量减少冲突。
而大量家长给孩子设立的规则,总有这样那样的短板,要不就是没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要不就是没让孩子知道他的需求会以怎样的形式得到满足,或者给家庭制造了更多的冲突。所以你完全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来参与规则的制订。我们的孩子或许懂得尚且不多,但记忆力并没什么问题,如果事先有讨论、有交流,他终归还是会记得当初大家到底讨论出了一个怎样的结果的。规则是讨论出来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方面的胁迫
其实,让一个人守法,有一个特别好的诀窍,就是让他来当那个立法的人。
第三,举例子,别讲道理。
我特别见不得家长跟孩子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并用这种方式来阐述规则
这简直是天底下最悲情的“对牛弹琴”。
家长跟孩子说话,一定要学会的一个基本技能就是“降维表达”。你的抽象思维和圆滑世故都不为孩子所有,所以很多我们看起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到了孩子那里就只能变成满脑子问号了。
别在孩子面前“掉书袋”,他听不懂。简单直接地告诉他“你的行为是什么”以及“如果你这么做,会发生什么”,然后询问他的观点和看法,孩子会通过你举的例子自己得出结论: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孩子不傻,他只是知道得少。
在做到以上三点之后,相信你已经得到了一套可以和孩子达成共识的好规则了。但规则在执行过后,家长给孩子的良好反馈同样重要。设立规则是前期工作,对于规则执行的认可则是同样重要的后期工作。
给孩子立规矩的方法很直接,就三步:理解、执行、坚持。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设立规则时,孩子的真正需求是第一位的,你的需求不是第一位的;
第二,设立规则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
第三,表述规则时要“降维表达”,少讲道理,多举例子。
齐帆齐商学院第7期书评影评变现营第(6)篇1812字,共计:9571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