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特别怕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因为读不懂,但不管读未读懂,有几个人物形象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Q、孔乙己、祥林嫂。
到了大学,硬啃了几部鲁迅先生的专集,终于对他的作品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觉读懂一点点了。
直到今天才知道鲁迅先生的厉害,他写的许多的形象都不只是特指一个人,而是写了一类人,甚至了全人类身上的某种共通的特性。
如孔乙己,读书时笑他是唯一一个"穿长衫的短衣帮";笑他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笑他以为能写出苘香豆的"茴"的N种写法就是有学问;笑他分茴香豆时"多乎哉,不多矣"的神情。
细细想来,古代社会上像"孔乙己"的人多的是,就算到现在也不少。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读过书,有点知识文化、懂得礼节大义,于是乎,这些反成了他们放不少身段的枷锁。
你看现代有些大学生不是这样的吗?自以为是大学生有身份有地位,找工作挑三拣四。一些体力的工作如:送快递、清洁工、司机等,他们是不愿做的,宁愿闲在家中啃老。
还美其名曰:等待时机。
或者宁愿当文员赚三、四千,也不肯下一线当工人赚七、八千,因为说自己当工人,感觉真没文化,没地位。
这不就是脱不下那件代表面子的"长衫"的孔乙己吗?
就算有些大学生肯放下身段去送快递,去当清洁工,反被人笑:白读了这么多年的书。
这是不是代表那种体面比什么都重要的思想,根植在许多人的心中。
其实这种"打肿面充胖子"的做法,在社会中还是比较普遍的。
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嘲笑孔乙己️。
想想我自己不也总觉得自己好歹是个知识分子,孩子学习成绩不能差,孩子也一定要上好高中,好大学,变着法子逼孩子学习。
这种不尊重孩子成长规律、不顾及孩子感受的做法,不也就为了自己一点自尊和面子吗?
由于几千年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思想,至今仍深深刻在人们心中。
何时能脱下那件与身份不符的"长衫"呢?唯有退去"长衫",直面自己,直面现实,我们才能踏踏实实地工作,脚踏实地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