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某一天,我和几个朋友聚会,其中一人提到,有一款手机很厉害,他已经预定了一部。
这款手机的名字叫“小米”。
2010年4月6日,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创始人是雷军。
雷军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老兵”。
他生于1969年,这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大佬们”出生的“大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生于1968年,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生于1971年,马云略大,生于1964年,“红衣教主”周鸿祎也出生于1970年。
雷军也是一个少年得志的人。
至今互联网上依然流传着雷军在大学期间学习和挣钱的“传说”。1992年,雷军加入金山,很快就创下了显赫的业绩,6年后就担任了金山的总经理。
雷军的老家在湖北仙桃,毕业于武汉大学。
“微信之父”张小龙也出生于1969年,老家是湖南邵阳,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
当雷军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在职场颇为春风得意的时候,张小龙的同期人生显得平淡了许多。
早早解决了财务自由、功成名就的雷军,做起了天使投资人的生意。直到2010年,41岁的雷军再次亲自动手,创建了小米。
早期的小米,有一个很响亮的口号——“为发烧而生”。
小米通过网络论坛,逐渐聚集了一批忠实的“米粉”,他们参与小米版深度定制安卓系统MIUI的讨论,作为消费者享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感”。
小米的移动端即时通信软件“米聊”,其实比微信更早面世,但却在与微信的竞争中早早败下阵来。
小米创立后的几年,正是整个中国社会患上“互联网焦虑症”的那段时期。“互联网+”的威力已经显现出来,马云每一次宣布要颠覆某个传统行业的时候,都会引发广泛的关注。那段时间,所有的传统行业都深深感受到了来自互联网的威胁,但从内心深处,这些传统行业又仿佛对互联网有一种抑制不住的蔑视。
2013年年底,雷军与传统行业格力电器的董明珠以10亿元人民币打赌,赌5年内小米的销售额能否超过格力电器。
这个被外界广泛流传的“10亿赌约”,大约是那个时代的最好写照。
小米创造的“互联网手机”模式,很快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2014年,小米创建后第四年,它就拿下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的宝座。当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主要还是三星、苹果的天下,“中华酷联”虽也拿下一些份额,但远远不成气候。2014年,华为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只有小米的三分之二左右。
小米,终成大器了吗?连年的销售量快速增长,让小米成为中国多年以来蹿升速度最快的创业公司之一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都流传着一股“小米热”。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的《参与感》一书,曾经被奉为互联网营销的“宝典”。
但即便是在2014年前后,也有很多传统企业的人看不上小米,认为它不过是在营销手段上做了一些创新,饥饿营销等手段虽被很多人模房,但也并非完全是好评。
2014年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一个特殊年份,这一年,做了很多年手机业务的华为,终于凭借一款大屏幕的Mate 7开始了一场华丽的转身。
华为手机在余承东的带领下,展现了华为一如既往的强大学习能力,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华为手机也从小米、三星、苹果那里学来了To C产品的营销理念。
2015年,小米继续高歌猛进,保持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的位置,当年发货量达到6750万部,但华为的追赶步伐非常凶猛,当年发货量也达到了6220万部。
小米,终成大器了吗?小米凶猛的增速,也给它带来巨大的声誉和估值。当时,我在华为参与接待过一些外国媒体记者,他们提到中国的企业,除了华为之外,小米往往是另一家提及率非常高的公司。与此同时,小米的估值也迅速窜上500亿美元的关口,成为中国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之一。
也是在2015年前后,小米快速发展中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产品质量问题、供应链问题及其造成的缺货问题,加上小米因一直强调性价比而给自己带来的“低档”品牌形象,开始困扰小米。
与此同时,华为手机终于走上了“明白路”,在Mate 7之后,接连出了Mate 8、P7等中高端爆款手机,并在2016年取代小米,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王者”。
小米,终成大器了吗?2016年的小米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经历了前几年惊人的增长后,这一年,小米的发货量不增反降。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小米遭遇到了最强的几个竞争对手。除了华为之外,OPPO、vivo那种不讲道理狠砸广告狠铺线下渠道的野蛮生长模式也给小米带来了巨大冲击。
从互联网起家的小米,终于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不管电商发展如何引入瞩目,但其在中国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依然很小。一家企业,不管网络销售做得有多么好,如果丢掉了线下,还是会丢掉未来。
当时,市场上也一度传出小米估值被下调的信息。初创公司,一旦估值被下调,就意味着投资者并不看好它的发展潜力,这往往成为初创公司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这一信息虽然遭到小米否认,但那个时候等着看小米“笑话”的人确实不少。
小米为了提高自己的估值,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生态投资,从净水器到空气净化器不一而足。
那个时候,一些人甚至将小米与乐视画上了等号,认为两者都带着巨大的“忽悠”成分。
但雷军终归不是贾跃亭,在遭遇2016年的巨大挑战后,2017年小米成功上演了一出“绝地求生”的好戏,小米也成为历史上第一家销量下滑之后还能再次反弹的手机制造商。
2017年,小米触底反弹,全球出货量达到9420万部,成为仅次于三星、苹果、华为、OP的第五大手机制造商。
小米,终成大器了吗?也正是在“绝地求生”之后,小米上市的传言也开始甚嚣尘上。
最新消息显示,小米很可能很快将在香港提出上市申请,创立8年的小米,此时的估值成为各方讨论的话题。
目前,外界最高甚至给小米定下了1000亿甚至2000亿美元的“身价”。
在我看来,如果小米上市,其估值一定会高于500亿美元,否则参与最后一轮融资的投资者将会出现亏损,这对小米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
但凭借小米目前的业务模式,要拿下1000亿美元的估值,确实也少了一些说服力。
小米作为非上市公司,并未公开其详细的财务数据。
但毫无疑问,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推断,小米手机的利润率非常低。
据报道,2017年第三季度,华为智能机利润为每台15美元,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利润份额的4.9%,高于上年同期的3.3%;OPPO每台利润14美元,利润份额为4.0%,低于上年同期的4.2%;vivo每台利润13美元,利润份额为3.1%,低于上年同期的3.7%;小米手机每台利润2美元,手机利润同比增长41%。
可以初步估算一下,按照2017年Q3的利润率,小米2017年利润总额在1.8亿美元左右,约合12亿元人民币。
综合各方信息推断,2017年华为手机利润率在6%左右(出货量1.531亿部,每部利润15美元,当年华为财报显示消费者BG收入为2372亿元,推测数据,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小米在中高端产品上不及华为,利润率肯定达不到华为的水平。
小米前不久自己也宣布,手机硬件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
如果2017年小米利润为12亿元,按照5%利润率计算,销售额在240亿元左右,但这不太可能。如果按照1%(因为没有靠谱的数据,此处只能是推测,主要考虑是如果小米的利润率低于1%,其上市的故事将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计算,销售额为1200亿元。
退一万步讲,小米手机在出货量和平均售价都低于华为的情况下,2017年它的销售额不可能达到华为的2372亿元。
换句话说,用不太严格的数据推断,小米目前是一家销售额在240亿-1200亿的公司,利润率在1%-5%之间,利润总额大约为12亿元。
作为对比,2017年,格力电器的营业收入1482.86亿元,归属上市股东的净利润为224.02亿元,利润率约为15%。
从传统意义上来,格力毫无疑问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制造业企业。
而格力的市值是2652亿元,约合420亿美元。
小米,终成大器了吗?回到2013年雷军与董明珠的“10亿赌约”,目前看来,小米的营收有较大的可能是没有超过格力。
如果把小米看做一家传统的手机制造商,它的估值没有太多理由超过格力这家优秀的中国家电企业,因为,无论是从销售额、利润率、利润总额看,小米目前都不如格力。
也许,市场并不会把小米仅仅当作一家传统的手机制造商,但实话实说,小米的生态系统建设,也许从雷军投资的角度看,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但从销售额和利润率来看,并没有对小米提供特别大的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人口红利消退的大背景下,外有苹果、三星,内有华为、OPPO/vivo,小米的进阶之路并不平坦。
短期看,小米的估值也许在六七百亿美元之间更加靠谱,让前期所有的投资者都有钱赚,也不给IPO后进来的投资者挖太大的坑。
长远看,如果小米的国际化之路走通了,小米手机业务还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如果小米生态系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小米也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但永远不要忘了那句话:步子迈大了,小心扯着蛋。
小米是一家不错的公司,就像曾经的乐视也是一家不错的公司。
小米守住了本分,为自己和投资者赢得了上市的未来。
而乐视忘掉了本分,输光了一切。
希望小米继续守住踏踏实实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本分,拥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