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聊过年有点晚了,但是说到过年,我童年里关于过年的往事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看着妈妈一天天撕开薄如蝉翼的日历本,还剩最后几张就到底了的时候,就越来越兴奋。
童年里,关于过年,我们家族仿佛有着自己的传统,和同村人的也还不太一样。无论如何,我还是喜欢我们家族的传统,至今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首先,提前三天左右,我伯父家,我叔家还有我家都会开始扛起铁锹、拿起簸箕把自家的房前屋后的排水沟清理一边。把里面的淤泥,垃圾等都清理掉,保持水沟的畅通,以免雨季排水不畅,污水渗入房屋内。这事可不能偷懒哦,当然这种费力气的活儿我爸爸不让我干,因为我小时候太瘦弱了,根本没有力气用铁锹铲淤泥。淤泥真的非常笨重!
第二,大扫除。我们用一个长长的竹竿绑上扫帚或者破布,将家里每个房间的天花板都扫一边,特别是角落。你还别说,一年下来,即使有人在,也会有蜘蛛安家落户,特别是在楼梯间的角落里。我最怕蜘蛛了,生怕打扫的时候,蜘蛛顺着杆子爬到我的身上,所以这个活我不爱干,都是我妈妈干。
然后就是扫地、拖地、擦桌子、擦防盗网、擦窗玻璃等,凡事会积灰尘的地方都得擦干净。特别是电视机顶上,还有电视机后面的“大肚子”,那时候还是用的TCL王牌彩电。也许是爸爸眼光好,这个彩电用了好多年都没坏,前几年才坏,质量真是杠杠的。
第三,除夕那天包粽子、蒸发糕和贴对联。包粽子是一大早就开始的。用的是伯母家种在院子里的新鲜的粽子叶。每次妈妈和伯母一大早就会叫我拿个篮子,一把剪刀和一把镰刀去割粽叶,割够了就先用清水把粽叶一片一片清洗干净,因为粽叶长在露天环境下,上面会残留有鸟粪、灰尘等脏东西,最后还要把粽叶柄剪短。
网图 |/传统粽子叶对了,还要取一些箭竹叶,就是像竹子又不是竹子的一种植物的叶子;也不是箬叶,但很像箬叶。学名叫粽叶芦,巴掌大小,三四十公分长,顾名思义是尖尖的。把它们都洗净拿回家,捆成捆用大铁锅装水没过烧开消毒,再过一遍冷水即可冷却备用。
网图/箬叶包粽子用的糯米是提前洗好拌点盐控干水分,用大不锈钢盆装好备用,干燥的绿豆颗粒是提前备好的,什么调料都不用放。还有用大不锈钢盆装好经酱油,油盐等调料腌好的粽子肉馅儿,主要是五花肉(切成两厘米宽,五厘米长的长条状),或者鸡爪,鸡翅根,排骨,一块肥肉一块瘦肉等,根据个人喜好放,但都是肉。没错,我们那儿爱吃肉馅儿的咸口粽子。
网图/粽叶芦包粽子一直都是妈妈和伯母的专利,我就在一旁观摩。那时候伯母经常调侃说:“xx,你不学包粽子,以后不会包粽子嫁得出去吗?嫁得出去想吃不会包,也没有粽子吃……”忘了那时候怎么回复了,可能只是傻笑,不敢回怼。现在想着:“不会包我可以买呀!”
包粽子可是一门技术活儿。我看她们先把一片大的粽叶放在掌心,然后放两张箭竹叶做内衬,取一把糯米均匀地铺在箭竹叶居中的地方,然后撒上一层绿豆颗粒,用食指划一道浅浅的沟,把肉馅儿小心翼翼地摆在正中间沟的位置,然后依次盖上一层绿豆颗粒和糯米,一定要盖过肉馅,还是用两张箭竹叶做内衬,粽叶盖最外一层。再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粽子的四个角压紧,长出来的粽叶往下翻折起来,用煮沸消毒过的席草带把粽子从头到尾,一圈一圈地绑紧,免得漏米。就这样,一个巴掌大小,二十五厘米左右长的绿油油的粽子就做好了。我那时候还小,小小的手掌不好放粽叶,两个手动作也不协调,粽叶都拿不稳,稍不注意糯米是要漏出来的。包得歪歪扭扭,没有卖相,所以我很少动手包粽子。
两妯娌包了三四十个粽子,把饭桌都摆满了,才整整齐齐地把粽子放入大铁锅,注满水,用提前备好的柴火煮到凌晨两三点才熟透。我那时候看着满铁锅的粽子,真担心它把灶台压塌了。我们那没有山,都是低矮丘陵土坡,所以没有树林,就没有烧柴的习惯。平日都是用稻草,玉米杆或者玉米渣(玉米棒的芯)烧火做饭。而我小时候就是个专业烧火的,妈妈炒菜基本都是我烧火,这项技术可谓是如火纯清,火绝对烧得旺旺的,不出一点浊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