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技术支持下的自然笔记》由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美术老师王思思主讲。看直播时,页面一直是卡顿的,无奈只好退出。但是每一节的信息技术课我都不想错过,因为在信息技术课上我学会该如何制作漂亮的ppt,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并成功制作人生中的第一张思维导图——animals。今晚上我哄睡孩子后打开cctalk,安安静静的把课听完,我“第一感受”是:今天我又学习到了该如何多科目老师协同指导学生制作“自然笔记”。
每次都会说道让孩子“自主学习”,但是每一个任务下达后,不是让孩子随便去做的,老师必须有相应的指导。风筝飞的再远,线始终要握在老师手中。
王老师用到了他们所实施的一个课题来做例子:蚕宝宝成长记。这本是一节科学课,但把它做成了一次跨学科的课题研究,研究蚕宝宝的变化过程。这个课题涉及到的学科有语文,美术,科学。这就需要三科的老师要合理安排,协调合作。我们在王老师的课例中看到:首先进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需要进一步掌握的知识;各科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 ”;以及整个课程设计流程。我们在以前处理这种课的时候总是说:交待给学生了,自己去做吧。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学生反而浪费了时间。所以,以后要让学生完成自然笔记的时候,要给孩子们制定详尽的任务,还要给他们留有足够的观察空间。
思索,改变。
静下心来仔细思索,我又有了“第二感受”——无论是哪一个学科,都应该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要位,无论是技术,技法或是成绩都不应该作为影响“人的发展”的阻碍。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探究性思维。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远比要告诉他学习,分数高低重要的多!现在小学低年级乃至幼儿园的小孩子每天都陷入大量的“题海”中,压的孩子喘不过气来。我觉得这对低年龄的孩子而言是不幸福的,孩子的天性是玩,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引导他们玩中学,玩中观察自然。这样的教学也许教师是累的,需要大量的思考,大量的准备工作,可是孩子们肯定是爱学的,积极的。打破传统,打破常规,打破人的固有思维很难,但是“互加计划”却引领乡村教师积极前进。上学期邮寄到学校的“互加豆”,孩子们都欣喜不已,像照顾自己孩子一般悉心呵护,向日葵,黄豆都已经长高,长大。课改的目的就是要使艺术、自然、科学相结合;生活与经验相结合。每位教师都应该以最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课程改革,为课改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思索,改变。过去乡村的孩子就是在“死读书,读死书”,也许知识掌握的不少,但付出的要比城市孩子多很多。记得当时看《中国合伙人》这个电影的时候就给我很大的触动。黄晓明饰演的成东青,农村出身,两次高考落败,搏命背下整本英文字典,第三次试考,考上北大。初入校园时,他的英文分数无人能比,但从不开口读英语,因为每次读英文都会受到别人嘲笑。毕业后又因为自卑,出国面签多次被拒。而邓超饰演的孟晓骏,精英知识分子,强烈自信。孟晓骏的成绩可能比成东青差,但是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那种优越感是成东青永远也没有的。为什么?因为农村的孩子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没有其他,也没有见过世面。如何改变呢?难道农村孩子就该有这样的命运?你相信命运吗?你屈服命运吗?
思索,改变。不!从不! 现在农村孩子得益于互联网时代,学校里也有了触控一体机,接上网络就可以接触到学校里不能实现的课程。2018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春),开设了快乐手工、酷思胸阅读、少年派、米课堂、快乐书法、鲨鱼科学、外教口语、 韵律舞蹈、快乐音乐、阳光音乐、阿福童财商,各项课程涵盖了城市里爸爸妈妈给孩子们报的各项辅导班。改变农村孩子们命运的时候来了,要不要抓住?我想着:有一天,我们学校的“成东青”和大城市的“孟晓骏”在一起的时候,成东青没有自卑感,昂首挺胸大步向前。
今后教学中,我也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积极引导孩子们观察学习。不再抱着自己是“农村教师”的想法来对待孩子,我仍旧还是一名农村小学老师,但我的思想要向城市的老师靠近。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