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多思惟,多用智慧,发展你的心。“观”就是分析、观照一切事物。用智慧光明来照,先是分别善恶、好坏、大小、多少,再把分别心变成智慧,达到无分别的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
——梦参老和尚
高人对佛家五蕴的深层哲理剖析,打破边界,照见真佛!高人对佛家五蕴的深层哲理剖析,打破边界,照见真佛!太经典,太深刻,太富有逻辑推理性了,连读三遍不过瘾。
具体他是如何深度挖掘和剖析的呢?一起来看:
段子说,佛讲金刚经,其中有一首偈子: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世界就像梦幻、露水、闪电一样虚幻不实,无常迅速,你要是认识这点,就能够看破红尘,了却烦恼。
因此他叫弟子修习梦幻观,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世界只是个梦幻,不必太在意,不必为是非成败得失而有所动心,有所烦恼。
道理当然不错,但有一位小白听见了,就很困惑地问大师:既然一切如梦幻一样,那有一只老虎追你,那个老虎也只是梦中的老虎,您老要不要跑呢?
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公案,我们来一起探讨下。
《华严经》中有一首很有名的偈子: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一切唯心造。
意思是,心就如同优良的画家,能把世间万事万物描绘的真切而实际。因为世间万事万物全不过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只是人们的心所幻化造作出来的,所以一切都是心的幻化,都是如同心幻化出梦一样的不真实。
这里的心是虚提,是假名,实质心就是五蕴的组合。所以这里重点要搞明白五蕴是什么意思。蕴就是集合的意思。原来如来佛把人的无穷的内心活动与活动相应的机能行动归并,一共分成五种集合,称为五蕴。
我们就拿一个苹果,看看佛是如何把苹果转化成五蕴的,或者说心通过五蕴是怎么画出这个苹果的。
1,色蕴
色蕴是感官机能活动和相应的感觉。即人的眼耳鼻舌身的感官机能活动与相应之色声香味触感性材料。这就把感性的对象变成了感觉活动和感性材料,如此佛取消了感性对象的客观性,认为对象只是一种感觉现象,并不是真实存在。比如苹果的红颜色,根据科学,事物只是一堆原子,并不存在颜色,红颜色并不是客观存在,只是光被苹果反射后在你眼睛中造成的神经活动及其效果。
然后苹果的香甜滋味,脆生生的口感,吃苹果发出的嘎拉嘎拉的声音,都和颜色一个道理,都不是客观存在的,都只是色蕴,只是人的主观感觉。
2,受蕴
受蕴是情感及记忆活动与相应的情绪及记忆内容。我们吃了一个苹果,就会对于苹果的色声香味触有一种记忆,就会产生对于苹果好不好吃,喜欢不喜欢的情绪。记忆内容和情绪当然是主观的,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记忆有赖于你的注意程度与记忆能力。吃苹果时的情绪则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崔莺莺送别张生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觉得像嚼泥土一样无味无趣,因为那时那地她不会去在意吃。
3,想蕴
想蕴是想象思维活动和相应的想象思维内容。比如由苹果想象到美人的脸孔。但从认识论的角度主要是讲人的概念思维活动,这有点像康德所讲的概念的综合的意思。我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有一种综合的作用,把感觉记忆综合为一个概念,因此把苹果的主观感觉及记忆材料如红颜色,大小形状,香的甜的,有滋味的综合起来,形成了苹果的概念。
佛教不认为概念有什么客观真实性,只是认为是一个假名。因为很显然,概念只是苹果的那些感觉材料的一个记号,记号并不是苹果本身,记号只是一个声音符号,只是为了方便称呼。比如我们说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曲,这只是音乐曲目的一个主观记号,并不是那个旋律本身。
4,行蕴
行蕴是意识驱动能力与抽象思考能力及相应的知性认识结果。行,就是意识的造作活动,康德称为知性的综合,知性能力把范畴加到感觉材料上去,把它们综合起来,产生了人的抽象思维。这时候我们开始考虑苹果的量是什么,质是什么,本质属性是什么,因果关系是什么,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偶然存在的。
这些范畴佛教称为不相应行法。范畴就好像一些人为造作的模具,把感性材料倒进去,就得出来模具所有的样子。但究其本质,范畴只是人的普遍具有的思维模式或程序,并不是事物本来的所具有的客观的样子,事物一开始只是一些感觉数据,只是人的思维模式必然把它处理成了日常经验的样子。
如我们日常经验说,因为吃了苹果,所以肚子饱了,这就在苹果吃了与肚子饱了的感觉经验之间做出了一个因果关系的决定。但是按照彻底经验主义者休谟的说法,这只是两个记忆经验的先后关系,我们并不能从中观察到因果关系。那么这个因果关系就是我们加上去的,按照康德的说法就是我们的日常经验利用因果范畴,决定了这两个经验之间的因果关系。
5,识蕴
识蕴是人的意识理解与价值赋予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是遍及在前四种活动之中的。我们把感觉,记忆,情感,想象,思维的活动内容再加以理解一番,把它们理解成为主观的活动与相应的或客观或主观的对象。
当我们把它们理解成为是主观的活动时,便成为产生知识的活动与知识本身。当我们把知识理解为对象,并把它们赋予真假、善恶、美丑、好坏的价值时,便产生了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日常经验的世界便造作出来了。人类的标准和准则也就得以确立。
从感官经验开始到理解活动,五蕴就是这样创造了世界。所以就其主观性来说,世界和梦确实也是一样的,归根结底都是五蕴活动。
从这一点来说,所谓真实的老虎和梦中的老虎一样不真实。
事物的本质和属性问题。
比如,我们说苹果的本质是一种水果,味甜,吃了能够解渴。但我们仔细考虑一下,所谓水果只是比苹果更高一级的抽象名词,而味甜吃了能解渴,我们只是当成一种苹果的属性。所以关于苹果的本质,我们也说不出什么东西,只是用另一种有待定义的抽象名词和苹果的属性来搪塞一番。可知本质和属性,只是我们的思维模式的造作,并不是事物客观有什么本质和属性。
最后我们把苹果造作为实有的必然的客观的存在。但当我们把认识过程倒退回去,我们知道原来苹果开始只是一些主观的感觉数据,并非实有,只是主观的偶然的,只是通过我们思维的一系列操作,才成为客观存在的样子。用佛家的话讲,就是一切唯心造。
但是且慢,需要在此澄清的是,我们判定真实不真实,一样还是五蕴的活动,我们刚说过,识蕴是意识理解与价值赋予的活动。而佛说对五蕴都不要执,不要取,不要爱,五蕴是阴魔,遮蔽了实相,去掉了五个阴魔的遮盖,才能证入涅槃,达到解脱。
这样对上面那个小白弟子的问题就有了答案。
金刚经的人生梦幻说,还是一种方便说法,并非究竟,目的是为了破除俗人对于世界实有的执着。所谓拨云散雾,直达本质。
真正的解脱者,根本就不为五蕴所盖,所惑,对这个世界根本就不下判断,即不下真实的判断,也不下梦幻的判断,不分别,只是如其作为五蕴本然而视之。这样,解脱者在任何情况下,包括老虎要追来吃我,都无动于衷,保持平静,这就是般若智慧。
不过佛不仅有智慧,更有慈悲,一切视缘而定,无有恐怖,无有挂碍,无有执着,一切随缘。所以老虎追来了,解脱者可以逃也可以不逃。逃,是为了保存色身,普渡众生,那就是慈悲;不逃,舍身饲虎,施及异类,那更是大慈悲了。
高人对佛家五蕴的深层哲理剖析,打破边界,照见真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