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是不是有意义
你是不是一个敢于坚持、勇于坚持的人?当一件事情你拼尽全力,却失败了一次,又失败了一次,又失败了一次,再一次还是失败,又一次仍然失败,再一次不出众人所料的还是失败,你是不是还会坚持?“考了几次、失败了几次”,这样的数据不够痛,因为每一次都是一把刀,但如果我一遍一遍地写,好像是在浪费耐心似的,但是只有这样,更显艰辛。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失败了6次,一个失败了16次,一个从少年稚气到弱冠已过,一个从意气风发到四十不惑,从湖南省湘乡县到北京,陪考了一茬又一茬。
春去秋来,一群又一群的大雁从天空掠过。高远而寥廓的天空之下,一老一少两个身影。
那是曾麟书与曾国藩父子二人,木然的脸上看不清表情。
我真的很难想象,6次考试失败后我的心态,更不敢想象,16次考试失败后我会不会嚎啕大哭。但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在四周充满嘲讽的眼光里,在接连讥笑的讽刺里,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
晨曦星辰,东方海上现出了鱼肚白,西方大漠蒙上了橘色面纱,一双脚印,由南而北。
后来,曾麟书考上了秀才,家谱上第一个秀才,第二年,曾国藩考上了秀才,接连又中举人、进士,更在朝考中受到道光帝青睐,以一等第二名的成绩荣授翰林院庶吉士,时年二十八岁,一举成名,闻名湖南乡里。
不可否认,曾国藩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笨”,因为陪考了一茬又一茬,那些人用秀才的荣耀等着看曾国藩一辈子的摸爬滚打。但是后来,曾国藩中了举人,那些人还是秀才,曾国藩中了进士,那些人还是秀才,曾国藩入仕做官,那些人还是秀才,曾国藩位高权重,那些人还是秀才,正所谓“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尚拙”,也是曾国藩一生有始而终的人生哲学。
读书是,做官是,打仗是,他的一生,以儒家理学为纲,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稳扎稳打。
“尚拙”是他征战世界的利剑。
没有什么事情会顺着每个人的心理预期发展,也没有谁的人生真的是万事如意,曾国藩的运气不坏,可是生活这把剪刀从来都是要修剪每个人的。
自古至今,无一幸免。
但无论如何,在读书这件事上,曾国藩以并不聪颖的天资攀援到了高峰。坚持有没有意义,那些伏案的夜晚,那些来回的辗转,那些落脚的决然,曾国藩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二、目标是不是重要的
张宏杰说过:“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洗涤旧日晻昧卑污之见,矫然直趋广大光明之域,视人世之浮荣微利,若蝇蚋之触于目而不留。’”
那么,是什么促使他立志的呢?
曾国藩出身于富贵地主人家,再加上年少高中一举成名(相对而言),难免沾上了傲气,在京城为官,多的是会做官的,有的是读书好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开始反躬自省,站在新的人生节点,曾国藩又一次向人生发起总攻。
这一次,曾国藩立志要做圣人,这是与一个人较劲,与自己战斗的升级版,在晚清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之际,缺少世事历练的他想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支撑起他所忠诚着的王朝。
初生牛犊不怕虎,可是,他太天真了,当然这是后话。
曾国藩的日记是后世的我们走向他的“终南捷径”,而每天写日记,就是曾国藩要做圣人的关键一步。在这个走向圣人的过程中,曾国藩迈出的第一步,是戒烟,后来他不断地完善自我,终成为皇帝信赖、朋友广泛的和善之人。
曾国藩最后没有成为圣人,但也是晚晴历史上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一笔。
三、读书(学习)是不是有意义
或多或少这个世界还是有“读书无用论”的声音,但是好像说这句话的,大都是不喜欢读书或者读不好的,人性的弱点有一条就是给自己找借口。但是在曾国藩生活的年代,“士农工商”的阶级概念下,科举考试的背景下,读书是大多数人实现人生抱负的唯一一条出路,世袭是少数人的专利,但毕竟是少数人。这有点像“仇富”心理,如果富人很多,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富人,估计就没有这么强大的“仇富”群体了。
荣授翰林,是知识分子的无上荣耀,处于云端,多数人是要飘起来的,所以翰林的学子们曾经可以手不释卷挥毫泼墨,但是现在也要飘了,他们春风得意马蹄疾,日日要看长安花。(是我我也飘,唔,文不对题了)翰林院汇聚天下英才,但是这里读书学习上进的氛围并不浓厚。
曾国藩一开始也像其他的翰林学士们一样,饮酒作乐,一睹这千年古城的繁华。但是没过多久,他就改变了主意,读书练字,静心修身,大考惯例是每六年一次,古人和我们一样“临阵磨枪”的,所以第四年通知大考开考,无数翰林学子惊慌失措,而曾国藩因为没有中断学习脱颖而出。这是曾国藩的幸运,也是曾国藩应该得到的,从此曾国藩一步步走进权力中心,并最终成为大清王朝乃至中国发展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四、你看不起我,你就成全了我
这句话,第一次看到,是在鸡汤写字人杨熹文的公众号里。其实一开始看到的时候,我是嗤之以鼻的,甚至有一点反感,它有点类似于“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多数是用来安慰一生被人爱理不理的人的。
现在的我,不会说这句话,更不会把它挂在墙头,但是,我不否认它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个异国他乡伏案写字的身影,坚持下去的力量,有一些来自于“就你,还读书呢”;那个两百年前衡阳一户祠堂晚清英雄的身影,坚持下去的力量,有一些就来自于咸丰帝和湖南官员的讥笑与嘲讽。
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湘潭大捷,以少胜多(不足一万对三十万),这是太平军军兴以来,政府军队对太平天国的唯一大胜。打掉牙和血吞,曾国藩顶住了皇帝的瞎指挥和指责,顶住了不尊师长、不敬亲家、不重朋友的压力,湖南乡民在欢呼,咸丰皇帝龙心大悦,曾国藩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
五、百炼成钢
曾国藩在看透官场后曾有还清债务、从此回乡不问世事的话,这充分说明了他官场之途的艰辛。
曾国藩前期做京官时,以“举世皆浊我独清”为人处世,碰了一鼻子灰,也和皇帝、大臣们多多少少有了矛盾;后期创建湘军栽培学生成就功名,但是后来与学生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与慈禧有了无法沟通的隔阂。
人,都有宏图伟业的梦想,所以曾国藩没有开罪他们,也没有记仇,在以后的合作中依然给与了全力的支持。这是待人接物之道,也是道家心经之要。
曾国藩一生扛过了对手的刁难、皇家的责难、学生的背叛、亲人的离世、病痛的折磨,终其一生虔诚地匍匐在修行的路上,向着心中亘古不变的儒学道统的灯塔前行。他是高管,也是虔诚的儒家学者,身体力行,践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义。
他累倒在了岗位上,眼看着神州不断陆沉,用尽全力却于事无补,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腐朽政权的失败。
自此,王朝中兴彻底无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