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了改变,并且提到,一个人想要获得改变,需要具备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勇气和反思。这次就再进一步来看一下,改变为什么这么难?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一、习惯
在《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程里,陈海贤给的答案是,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换句话说,改变就意味着建立新的习惯。
之所以说,改变是建立新习惯,是因为改变坏习惯非常难,甚至很难完成。某个行为之所以被称为习惯,就是因为这件行为,被自己做了很多次,也可以说,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成了自己的刚需。
二、感
在上课的时候,就发现有个别小孩,刚开始表现还挺好,但是,不一会儿,注意力就会分散,有时自己玩道带,有时转向后面……课后跟家长沟通,会发现,这孩子在幼儿园也是这样,在家也是这样,如果不出意外,他去上其他班,也将会是这样。
这个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习惯,在我看来,就是他的刚需,如果你问孩子他自己,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行为会让妈妈不开心,会让老师发火,甚至会得到批评。但是,尽管如此,他在接下来上课的时候,依然会注意不集中。
还有就是,孩子们明明都知道,上课的时候,捣乱纪律、不好好练习的行为不好,可是,很多孩子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别说小孩,就连成年人也是这样,有一项医学调查说,心脏科医生告诉患者,如果他们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不健康的饮食、不运动、抽烟等,他们将必死无疑。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1/7的人会真正改变。也就是说,我们很多人是冒死不运动,冒死不戒烟……
三、思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它背后是由日积月累的经验凝聚而成,想要直接改变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有1/7的人能改变,也是在死亡的逼迫下完成的。
梁宁说过这样一个比喻,大致意思是说,理智类似于app,情感是操作系统。翻译成文中的观点就是,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这可能就是改变难得根本原因。
就像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孩、知道跑步对身体好,以及吸烟对身体带来的坏处的成人,他们不是不想改变,而是控制不住自己。注意,这个自己指的是“情感”方面的自己,也就是说,理智的自己,控制不住情感的自己。别说控制,某种意义上讲,理智的自己,是受限于情感的自己的支配的。
四、如何改变呢?
虽然找到了改变难的根源,但是我们依然扭转不了这个局势。情感要比理智强大很多,不管你的愿望有多美好,没有情感的支持,没有情感提供动力,一切都白搭。
我们在生活中,也听过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李连杰经历一次海啸,这个经历触动了他,开始改变作公益,创办了壹基金。
所以,第一个改变的方法,就是情感触动。
第二个方法,就是建立一个新习惯。背后的原理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一天中能做的事也是有限的,当我们去做一些好的行为的时候,坏习惯,就自然没时间去做了。
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就是建立一个习惯,就意味着要积累新的经验,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一上来不要想着一下子就改头换面,重新做人,要一次只专注建立一个好习惯。
总结一下
我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不是我们不理智,而是情感太强大了。情感之所以强大,源于日积月累经验的喂养,它甚至成了我们下意识的反应,不这样做就难受。
改变习惯,有两个方法:
1.情感触动
2.一次只专注建立一个好习惯
共勉!
网友评论